温子奕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民办高等院校”是指非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所创办的高等学历教育院校,本文中所述河南省民办高等院校特指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及教育部审批、办学地点在河南省内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1]。
民办高等院校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部门,对其投资既具有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又具有收益上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具有稳定且长期性,这符合运用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要求[2]。
产品根据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共产品,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受益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提供;第二类是私人产品,其消费具有竞争性、受益具有排他性,一般由市场提供;第三类是准公共产品,它处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3]。民办高校受教育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但是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受教育的机会,这又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因此民办高校属于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4]。
1984年国高等教育财政专家布鲁斯·约翰斯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他通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政府(纳税人)、学生及家庭、社会其他个人及组织等受益人,共同分担;根据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环境下,依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各受益方应当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不同额度的分担[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民办教育功不可没。《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校共计3012所,在校生共计4430万人,其中民办高校764所,在校生845.74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9%。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在最近10年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202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高校共计166所,在校生共计268.64万,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3.13%,与2011年的相比,高校数量提升了42%,在校生人数提升了79%,毛入学率提升了117%。其中民办高等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截至2021年底民办高校45所,在校生共计74.30万人,占河南省高校总在校生的27.66%,高于全国19%的水平。与10年前相比,民办高校数量提升了36%,在校生人数提升了187%,占河南省高校总在校生的比例也提升了约10个百分点。可见,近十年来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值得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于民办教育来说,财政支持相比公办学校极少,要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拓宽经费来源,融资就显得尤其重要。从《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来看,表1显示截至2019年,近十年来全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十年之间增加了约110.22%,民办教育中举办者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十年之间增加了约96.43%,社会捐赠比较稳定。截至2019年,河南省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占河南省经费总量的1.16%,远高于全国水平的0.43%。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融资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主要为民办高校自身的收入来源,比如举办者的投资、学费收入、再投资收益等,外源性主要有银行的贷款、政府的支持资金、社会的捐赠等。目前,河南民办高校融资大部分为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极少,且融资渠道和手段比较单一传统,融资方面普遍比较困难。
表1 2011—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单位:亿元)
从河南省45所民办高校的创办资金来源看,基本来源于创始人或企业投资和银行贷款,后续的经费投入大部分来自学费收入,而且银行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年化利率普遍在5%-6%,贷款额度也普遍不高。另外,因民办高校的性质,可抵押的标的较少,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难度比较高。
可见河南民办高校在外源性融资方面偏好债权类融资,且集中在银行贷款,极少涉及股权类融资。在创新融资方式方面,河南民办高校实践也较少,融资创新不足,不能合理地利用金融工具融资,比如: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在内源性融资方面偏好学费收入,对于创新融资方式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极少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基金,以提高闲置资金投资收益,再投入于高校经费。
根据教育融资概念的界定,我们把所有资金的流入均归属为“教育融资”,包含自身事业收入、财政经费、自身投资收入、捐赠收入以及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1》分类,高等学校教育的经费来源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其中学费为事业收入来源之一,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各个来源占比进行计算,并在图1中展示。从图1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教育经费,而民办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为事业收入中的学费收入,占比达到了73.55%,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不够丰富。
图1 教育经费收入各来源占比
根据图1数据,从全国情况来看:教育经费收入最重要的来源首先是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达到了63.63%;其次是事业收入,占比达到了30.71%,其中学费占比为20.74%。从河南的情况来看亦是如此,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62.06%,事业收入占比33.39%。可见高等学校主要是经费收入为财政性教育经费,但民办教育情况却不然,表2显示,民办高等教育中教育经费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学费收入,共计1141亿元,占比约为73.55%,可见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比较有限。
从表2可以看出来,按照不同办学单位来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教育经费收入最低,原因是此类学校较少;其次是民办学校,全国民办学校教育经费收入约占总教育经费收入的10.94%,河南省为16.51%,强于全国水平,但比例仍然较低,且河南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河南省高校总在校生人数的27.66%,远高于全国19%的水平,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比较有限。
表2 2021年教育经费收入按本学单位分(单位:亿元)
针对河南民办高校融资创新不足,集中于银行贷款和学费收入的问题,可采取创新融资模式的办法解决。下面主要介绍三种高校教育融资模式创新方式,充分运用金融工具,激发民办高校融资潜力。
第一种方式,资产证券化,指的是把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作为标的物,发行可流通证券以获得资金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可以把学校的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等优质资产作为标的物,把学生学费作为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来源,进行资产证券化,盘活学校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增加学校的外源性融资额。
第二种方式,融资租赁,原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需求购入某种资产后出租给承租人获得一定额外收益的过程,后来演化出了回租的形式,即承租人将自己的某一资产出售给出租人,再从出租人手中回租,最终出售的收入即为融资,按合约向出租人支付的租金类似于偿还的本息,等租期届满,资产所有权归承租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若计划购入一些价值较高的设备或教学设施可采用传统的融资租赁模式,若不需购入新设施可把已有旧的教学设施、影像设施、监控器材等打包以售后回租的形式开展融资租赁,增加学校的外源性融资额。
第三种方式,高等教育投资基金,指将包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捐赠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等的经费收入支出各项开支后的结余,放入学校专门的高等教育投资基金,由专门的基金管理人进行运作,投资于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获得投资收益,这部分收益可再投入于高校经费,增加学校的内源性融资额。
根据图1,对比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经费收入成分,主要差距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建议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提高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从表3来看,特别要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沟通。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宽社会捐赠渠道,增加外源性融资渠道,例如与慈善家沟通举办募捐活动,增强校企合作,获得企业捐赠或者企业投资,缓解融资困难。
表3 2021年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分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加强对省内民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二是财政方面。对于政策层面来说,要形成系统化、常规化的支持,支持的要有理有据,有持续性。对于财政层面,可增加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也可扩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中的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科研经费等支持力度。
困扰河南省民办高校融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融资创新不足、融资渠道不够丰富、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方面,具体来看主要是融资来源主要来自学费收入、财政支持的教育经费过少、融资集中在银行贷款,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着河南省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内研究基本集中在整体层面,呼吁多过可执行的策略,缺乏对实际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从融资模式创新、融资渠道拓展、财政支持加强三个角度给出对策,建议河南省民办高校可将金融工具有效用于教育融资,比如可使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高等教育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进行教育融资创新;建议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增加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建议地方政府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支持政策,扩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