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研究

2023-03-11 16:11牟柳晨罗莉娟孟佳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柔性重构电力企业

□文/ 柳 钰 牟柳晨 诸 莎 罗莉娟 孟佳骐

(1.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2.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3.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四川·成都)

[提要] 本文以电力企业应对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超竞争”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剖析电力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以及构建动态能力的必要性,从电力企业数据平台搭建、能源业务扩展、企业组织转型、技术创新研发等四个方面论证电力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方式,并揭示电力企业向能源互联网企业演进的实施路径。

一、研究背景

2015 年9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了《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倡议。七年以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电力企业愈发意识到,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网络互联互通的物质基础,既是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内在动力,更是推动泛能源多产业共建共享的战略起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以特高压输电技术支撑的智能电网和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平台两个部分,前者能够实现能源传输的跨区域转移、能源交换的跨时期调度,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后者致力于信息交互与市场交易,打造能源互补互济的平台渠道,并形成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动态互联网体系。

从本质上看,能源互联网是线下物质流与线上信息流的结合,它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推动力,能够兼容交通、天然气网络,并最终缔造一个泛能源网络生态系统。电力企业由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构成,其业务范围外向延伸,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各项业务打破边界,呈现融合,比如传统发电企业向“发输供变配用调服一体化”转型,传统电网企业从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进化,并且两类传统电力企业均具备向光伏、电动车、智能仪表、储能电池等分布式能源领域进行业务扩张的条件。业务融合产生业务创新,进而推动市场重塑,完成价值链重构,最终形成新的电力行业产业结构、商业范式和价值闭环。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能源互联网具有高资源配置效率、高信息流动速率以及交易去中心化的特征,可能导致能源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增强,资源获取难度提高,进而加剧同业竞争,形成“超竞争”环境。在我国,无论是发电企业还是电网企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特大国有企业,其先天具备政策倾斜和资源获取层面的垄断性优势。但在变化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往往是不持久的,随着“护城河”消失,行业壁垒会逐渐消融,电力企业必须“居安思危”,通过不断迭代、重构、再造其资源与能力,改变其固有的运营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

二、电力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内涵

动态能力的概念最初由Teece 和Pisano 在《企业的动态能力:导言》一文中提出,是指企业具备应对市场动态的各种内部资源或外部知识,并且具备通过创新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柔性能力。电力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选择不同要素构建的动态能力,本文结合能源互联网的特点,以环境应变作为根本目的,将电力企业的动态能力分为四个维度:环境识别、整合重构、组织柔性、技术柔性。

(一)以环境识别锚定发展战略。环境识别能力是电力企业在能源互联网环境下捕捉商机、筛选信息,为资源的重组与再创造提供保障的能力。它提供了一种发展的构想与可能性,让电力企业对市场变化和需求进行实时反应:一是捕捉能源环境政策层面的变革,发现蓝海市场,准确把握环保需求与节能增效大背景,迅速做出发展能源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二是捕捉社会经济层面的变革,判断电力企业转型的重点领域,在能源接纳服务、需求侧响应服务、“车-网”双向服务以及市场交易服务等业务中锁定主要发展方向;三是捕捉科学技术层面的变革,敏锐感知能够影响行业发展趋势的大数据算法、新材料、蓄电池等核心技术发展动向,并领先于对手进行研发投入与科技攻关,形成竞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环境识别能力更好地感知各种外部动态,更好地解决市场需求,更好地将资源转化为产能,从而高效地创造企业价值。

(二)以整合重构实现业务覆盖。整合重构能力是电力企业缔造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先决条件,它让电力企业围绕智能电网与数据平台将不同细分领域的人力、组织、流程、技术等资源汇聚重组,使得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业务与分布式业务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并将各类潜在机会转化为电力企业的市场份额。而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兼具实体网与虚拟网的“双重特性”,使得电力企业既要考虑智能电网发展的规模效应,也要追求信息平台扩张的网络效应。整合重构能力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基础架构对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的平衡力与承载力,规模效应随智能电网规模增大而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而网络效应则随用户社群扩大具有正向反馈。因而,整合重构的本质是,一方面寻求“发电-供电-用电”平衡模式,扩大区域电网覆盖,提高跨区电力交换,降低输配电成本;另一方面构建“企业-运营-用户”多边互补共赢机制,前期通过“整合”基础设施扩展业务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后期充分利用用户基数,“重构”社群属性,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三)以组织柔性强化资本协同。组织柔性是电力企业组织架构不断适应竞争环境、自我调整、快速应变的能力。它通过合理的管理层面、组织层面和人才层面设计,提升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使得电力企业的流程资本、结构资本,人力资本具备高度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并产生资本协同效应。相较于传统市场,在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中企业战略导向往往会滞后于环境变化速度,因而组织柔性的本质就体现为当企业战略与市场环境不匹配时的变革效率,并且可以通过企业价值创造来衡量其高低:一是从企业资源创造价值的维度,企业对利用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不同倾向性会影响组织柔性,通常当企业更倾向于利用无形资产创造价值时,其组织柔性更高;二是从组织结构创造价值的维度,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组织柔性,例如集权化、复杂化的“正三角”组织结构虽然更加稳定,但其组织柔性低于分权化、扁平化的“倒三角”组织结构;三是从团队文化创造价值的维度,“纪律性”与“自由度”二者谁更能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率往往取决于行业或业务特点,而“纪律森严”或“过度自由”都无法使企业获得最适宜的组织柔性,因而组织柔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为一种平衡。

(四)以技术柔性维持竞争优势。技术柔性是电力企业利用技术、信息、知识资源的流动兼容特性,使三者自发产生“化学反应”并激发企业创新活动的能力。由于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内各技术要素的密切交互,其创新活动往往具有“大量的、积累的、融合的、连锁的”特点。按照Panzar 和Willig 于1977 年提出的范围经济概念:一个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时,平均成本得到降低,其本质是由于各技术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企业无需付出太多成本即可充分利用共有要素。能源互联网技术柔性的体现形式是不断通过并购等方式增加业务种类布局,吸收互补资源,在技术高速迭代中快速应变,增加创新突破点,产生“范围经济”,然后依托于创新活动的积累叠加,利用较大的市场覆盖面与用户基数,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领域并维持竞争优势。技术柔性的案例在互联网企业中大量存在,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前期通过并购增加业务覆盖,加大研发投入,后期又充分利用用户基数,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支付、互联网金融、新零售等领域。

三、电力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探索

按照企业资源观(RBV),资源是能力的基础,电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和演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流程资本和创新资本的凝练和转化,而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性,一种资源优势的产生要依赖于另一种资源的存在,并且没有哪一种资源能够单独成为所谓的企业绩效源泉。基于这一点,本文尝试在资源层面以数据平台搭建、能源业务扩展、企业组织转型、技术创新研发四个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关联性的角度,探索电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路径,为电力企业进化为能源互联网企业奠定基础。

(一)搭建数据平台,建设智慧企业。随着“云、大、物、智、移”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电力企业在基础建设、电力生产和市场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结构多样、来源复杂的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这也是能源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电力企业环境识别能力的关键。电力企业的大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电力生产系统、配电系统、电力营销系统、检测系统、财务系统等产生的内部数据;另一类是通过分布式电力信息采集系统、气象系统、GIS 系统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产生的外部数据。电力企业构建大数据平台应当着力于建立四个子系统:一是建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内外部多个业务系统的各类动态、静态、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接收与汇集,实现业务流与数据流的同步;二是建立数据存储系统,基于电力企业数据流“大规模,高速度,低密度”的特点,应当采用分布式数据储存策略,通过搭建多个子数据库,形成对“分割式任务”及多计算节点模式的支持;三是建立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融合数理统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据分析技术,完成对企业全景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对能源互联网生态系统宏观状态的全面控制以及局部状态的精确感知;四是建立数据应用系统,通过设计面向用户的可视化数据服务工具,将海量高维数据转化为低维特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任务宏观表达和态势预估,在数据层面实现对电力企业的全貌展现。通过四个子系统相互协同,形成合力,让数据平台成为电力企业的“智慧大脑”,能够阅读与捕捉电力市场动态,制定与调整电力营销规划,建立与优化电力营销体系,研究与分析电力消纳方案,并建立起集状态感知、业务洞察、风险管控于一体的环境识别能力。

(二)优化业务布局,缔造生态系统。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力企业发展的逻辑是:首先其整合重构能力应当满足扩大业务布局的基本要求,然后通过业务布局从“单一角色”向兼有能源生产者、能源传输者、能源销售者和能源消纳者的“复合角色”转变,进而以能源业务为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建立客户导向型衍生服务体系,缔造商业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中各产业达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并继续扩大其业务拓展范围。在“提升整合重构能力-实现业务扩展-构建生态系统-提升整合重构能力”这一闭环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企业多元化过程,而这对电力企业而言是一柄“双刃剑”。诸多研究表明,多元化往往会产生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其最终失败概率远远大于成功概率,因而如何通过构建电力企业的整合重构策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消弭“多元化”产生的“排异反应”,本文认为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整合重构应基于能源主业,先建立围绕核心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然后扩展为多业务平台,最终形成生态系统,例如大型水电企业可以利用流域梯级电站开发整合、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优化调度的先发优势进军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形成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然后发展分布式能源存储系统和配电网,进而实现能源的“区域自治、分层优化、融合运转”,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整合重构应利用政策导向,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行业迎来了“走出去”的时代,相较于“一带一路”途经国家的同业者,我国电力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比较优势,同时这些国家具有十分丰富的可开发清洁能源,这无疑为电力企业实现“业务板块化、板块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市场国际化”提供了先决条件;三是整合重构应坚持效率优先,电力企业的技术、信息、知识资源之间应具备高度的兼容性和流动性,各业务之间应具备广泛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应最大限度利用共有资源降低成本,例如将风、光、生物质等间歇性发电设备、抽水蓄能水电站与梯级水电站三者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地规避不稳定能源和弃水造成的低效率,使可再生能源联合循环利用达到最优。

(三)适应环境变化,推动企业转型。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的高级发展阶段,在这一商业生态系统下的电力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哲学与商业模式,面对“超竞争”环境,外界压力会倒逼电力企业进行产业或战略革新。根据结构学派Raymond Miles 和Charles Snow 的观点,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高度关联,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适配不同的企业组织架构,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与高烈度的竞争也让电力企业必须通过提高组织柔性来保持应对变化的“敏捷性”。具体而言,电力企业组织柔性的提升是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为前提,在管理流程层面实现从“生产要素管理”向“知识要素管理”转变,借助平台采集海量数据样本,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将电力生产、配送、消费的数据转化为核心资源,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再造,对市场需求等环节进行改革,产生技术范式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跨越式提高。在组织结构层面实现从“金字塔式垂直管理”向“网状扁平化管理”转变,借鉴互联网企业“P2P”式的自治结构,对组织结构进行“降维处理”,减少层级数量,组建技术研发、电力销售、市场调研等可拆分的灵活业务单元,提高决策效率,加快信息流动,实现价值分享。在人才管理层面实现“刚性制度”向“柔性管理”转变,借助智能化业务流程与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强纵横向交流,提高上下级互动,适当下放决策权限,提升电力企业人才的向心力、归属感和能动性,形成电力企业的优质人力资本,在企业内部锻炼和培养“能管理、熟业务、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外部引进“科研型、领军型、高层次技术型”高端人才,并以人力资本为支点进一步优化结构资本与流程资本,以激励制度优化人才队伍,以人才建设推动制度改革,从而实现内源驱动、外力助推、自我调整的组织柔性。

(四)重视技术融合,实施创新驱动。能源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兼具能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泛在互联、对等开放、低碳高效、多源协同”,其核心技术既涵盖了新能源发电、输电、储能等新型能源技术,也包括了大数据分析、智能感知、云计算和服务需求响应等互联网技术。而电力企业提升技术柔性,本质上就是通过两类技术的融合,不断催生各衍生业务同核心业务间的“化学反应”,使不同的核心技术通过协同与互补产生“微创新”,从而超越个体绩效,拓展为生态系统整体的、长期的共同生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构建技术柔性一方面需要从组织架构入手,通过规划建立以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为核心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以传统清洁能源、新能源、环保、分布式智慧能源等业务中心为支撑,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组织结构,开展关键性、前瞻性、应用性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应当整合外部社会资源,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平台,形成自主创新集群,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与内部共享,形成完善的企业内部创新链条。同时,应当关注基于技术整合型“微创新”带来的技术范式迭代。例如,“能源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催生了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满足了“传输-采集-分析-决策”一体化的要求,形成智能调度。而电力企业智能调度这一创新的技术范式将集中式电力供给转变为分散式电力供给,又使得电力企业具备将油气管道、天然气管网进行整合的可迁移能力,进而成为构建泛能源网络的先驱者。

综上,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演进具有复杂性和随机性,因而能源互联网的具体形态可能多种多样,电力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可能并不唯一,但电力企业在多变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必然来源于“资源+能力”的协同与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环境,认为电力企业为了适应“超竞争”商业生态而构建动态能力是有其必要性的;然后从四个角度剖析了电力企业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理论阐述,进而论证了电力企业应当依托数据平台,从业务拓展、组织变革、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构建自身的动态能力的实施路径。当然,构建动态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电力企业向能源互联网企业进化,形成新的商业哲学和商业范式,本文提出一种电力企业动态能力架构的雏形,供未来这一领域的其他研究参考。

猜你喜欢
柔性重构电力企业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关于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用
关于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之创新探讨
柔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