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海波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 高校教育基金的投资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教育基金会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基于目前投资过程中的政策和体制限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还是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想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和机构做好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和学费收入,而学校的教育和运行又耗资巨大,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因此,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成为了各大高校客观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一状况,除了多渠道筹资外,运用已有资产进行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解决客观难题的重要渠道。
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基金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缺乏系统的投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投资制度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完善起来。1988 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基金会可以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也可以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但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额不得超过该企业股票总额的20%。”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这充分放宽了对基金会投资的管理。之后,2012 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和2016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慈善法》均规定“慈善组织进行财产保值增值时要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延续了这一理念。2018 年,民政部颁布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过度管理暂行办法》为慈善组织资产保值增值划定了明确的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基金会的资产保值增值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投资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活动基本以银行存款为主。很多高校基金会由于资产规模小、投资理念保守、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投资经验等原因,没有开展任何投资活动,只是把资产存放在银行中收取利息,投资参与率亟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物价水平上涨较快,未进行投资的基金会,其资产实际上在不断贬值。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收入主要包括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和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捐赠收入主要来源于校友、社会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等的捐赠。但由于我国整体捐赠文化不够成熟、捐赠资源有限,捐赠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高校教育基金会为了保证收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通过投资活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此来缓减捐赠收入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一)开展投资工作是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基本职能。高校教育基金会一般是由高校出资设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其宗旨是为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争取国内外的团体和个人的支持和捐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育基金会成为一个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基金规模不断增长,通过有效的投资活动获得基金增值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投资工作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些年,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办学资金需求不断增加,面对国家财政资金的短缺和有限的学杂费收入等,多渠道筹资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教育基金会必须承担起支撑高校办学和发展的天然使命,在高校职能本身无法完成的领域,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除了依赖于捐赠人的捐赠资源,开展投资活动成为高校保持独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开展投资工作是教育基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随着高校教育基金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基金规模也在不断积累扩大,基金会的资产大多是货币资产,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减值不可避免,所以教育基金会需要进行积极干预,通过投资活动获取投资收益,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实现教育基金的保值增值。
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管理模式各有特点,整体运营日趋成熟,但资产的投资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受投资环境、制度规定、资金规模和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都是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选择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或者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方式较为单一保守。反观国外高校教育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活动不仅包括银行理财、股票、证券等常规投资方式,还包括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专项投资活动。
(二)投资运作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都是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投资活动决策属于理事会履行的职责之一,由于理事会的人员构成基本都是高校的管理层,整个投资过程缺乏专业化的运作,投资相关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也不够完善。在整个投资运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多数教育基金会在决策时更注重考虑投资活动的安全稳妥因素,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
(三)投资结构配置不合理。当前,在开展投资活动的高校教育基金会中,除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基金会等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快的基金会的投资比较多样化,投资结构注重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理财等收益比较稳定的短期投资,有的甚至是直接存入银行,在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固定收益与风险收益之间存在投资结构配置不合理的情形。
高校教育基金的投资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教育基金会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基于目前投资过程中的政策和体制限制,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多层监管制约投资决策。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受其上级主管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直接监管,同时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中的一个职能部门,还会受到教育部、财政部、大学等的监督管理,而各个部门的管理要求又不尽相同。在这样一种不成体系制度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活动往往受到各种阻碍,层层报批,最终为了规避投资活动带来的风险,常常执行最严格的政策制度,导致很多投资项目都无疾而终。长此以往,管理者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投资意愿,投资活动成为教育基金会可为可不为的职责,不利于高校教育基金会做出投资决策。
(二)高校决策程序影响投资进度。虽然高校教育基金会是独立法人,但其同时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投资的管理和决策程序均要符合高校的相关制度规定。而高校本身作为事业单位,对其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要求非常明确,在投资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并没有具体要求。但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活动必须经过高校的行政化管理程序,重大的决策所需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导致投资活动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应对。再加上各类纪检监察的要求,投资决策者往往更注重决策程序的合法合规,忽视了决策效率,导致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进度无法适应投资市场的要求。
(三)缺乏专业的投资管理。目前,大多数高校把教育基金会当做是校内的职能部门来管理,高校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金融投资等相关经验,所以整体来看,高校教育基金会所配备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部分教育基金会的人员甚至不是全职人员,因此要把投资工作做到专业化管理还是很困难的。另外,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召集校友志愿者成立投资顾问委员会,但投资顾问一是不能全面掌握教育基金会的状况;二是很难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被投资项目进行详尽了解和后续跟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效率。
今后,教育基金会作为高校中的特殊形态,在推动学校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投资工作作为教育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渠道,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想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产品日益丰富,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产品和投资组合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教育基金会通过投资活动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作经验,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和机构做好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与国外基金会相比,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够迅速,缺乏系统的投资管理体系和实践经验,投资相关的制度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完善。从1988 年《基金会管理办法》、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2012 年《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到2016 年《慈善法》,均提出基金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要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2018 年出台的《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划定了投资活动的范围和负面清单。这些制度为高校教育基金会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在政策上鼓励教育基金会开展保值增值活动。
依照上级制度,高校教育基金会应该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管理办法,规范投资行为,明确投资流程,防范投资风险。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投资模式,而且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模式也会不断涌现,所以制度制定的时候要提前筹划,积极探索,紧跟政策形势,为投资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建立投资管理机制。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投资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整体水平的重要原因。比如,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发展较早的基金会都已经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机制,整个投资过程都相对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而一些规模较小、发展较晚的教育基金会仅仅有简单的投资管理办法,投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完备的投资管理机制去支撑投资活动,更有部分教育基金会甚至没有投资活动,少量的资产也仅仅是存放于银行。因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投资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建立符合高校教育基金会自身发展且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是做好资产保值增值工作的重要保障。合法合规的管理机制,包括严格高效的审批流程和决策程序、清晰明确的止损机制和责任划分。完善的投资管理机制能推动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育基金会的整体投资管理水平,才能在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下实现教育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设立专业化投资队伍。相比于国内高校教育基金会,国外大学在捐赠资金的管理与运作方面发展得比较成熟,主要有三种资金运作模式:第一种是成立投资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制定投资策略并执行;第二种是成立投资办公室并设立投资管理委员会,在投资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投资策略并实施;第三种是聘请专业投资机构来管理投资事宜。这三种资金运作模式都是通过专业的投资队伍做专业的事。反观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除个别基金会借鉴了国外经验,比如清华大学,大部分基金会的建设存在专业化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投资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效率不高。
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尤其当基金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对投资能力和专业队伍的需求显得更为突出。针对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校友和专业机构等资源,协助提升投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机构,设立投资顾问委员会,在理事会的授权下让投资顾问委员会参与制定投资计划、监督投资执行、控制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聘请法律顾问进行业务咨询和指导。专业化投资队伍的设立,能帮助教育基金会有效提高投资活动的规范性、投资决策的合理性,降低财务风险,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