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3-03-11 05:33:00孙朝霞
西部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思政

聂 菲 孙朝霞

东北抗联精神是指在1931—1945年的长达14年之久的时间里,广大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武装,奋起抵御日寇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的战争中所凝聚的精神风貌以及高尚品格,是东北儿女在白山黑水间为民族独立而英勇赴战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凝结了抗联将士们抗战必胜的坚定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虽然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但是其中蕴含的内涵虽历经沧桑却光芒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毫无褪色、熠熠生辉。

一、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东北抗联精神是一座历久弥新的精神宝库,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东北抗联精神是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是思政课堂进行教学的鲜活资源,契合新时代提倡公民遵循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群体抗压耐挫能力的风向标杆。

(一)东北抗联精神是思政课堂进行教学的鲜活资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因此,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灌输居多,曲高和寡,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东北抗联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先人事迹和英雄故事,将东北抗联的故事引入思政课堂,可以充实思政课堂的内容,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学生可以了解体会先人的革命事迹,感悟革命文化的真谛,在学习中被革命先烈的精神耳濡目染,同时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任务,从而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合格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东北抗联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东北抗联精神内蕴抗战必胜的坚定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国家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人们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于心,但在实践方面有时不知从何处入手,因而往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化、口号化,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要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需要鲜活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榜样示范。东北抗联中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诸如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王以哲、冷云等,皆为有着不畏牺牲的坚定理想信念的爱国志士,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祖国直至为祖国献身,他们身上凝聚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今天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内心熊熊燃烧的爱国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

(三)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抗压耐挫能力

抗压耐挫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在逆境中奋进[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小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闲舒日子,从来都未曾体验过饥寒交迫的艰难岁月。因此,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内心脆弱、抗压耐挫能力较弱的短板和问题,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不能勇敢面对,往往选择逃避退缩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成长成才。东北抗联将士们在极其恶劣的作战环境下依然坚守在寒风凛冽中与日军搏斗,丝毫没有临阵退缩而苟且偷生,体现出东北抗联将士们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抗压耐挫能力,彰显了东北抗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抗日联军在饥寒交迫的困难险阻中团结统一、一致对外,不惧挫折和压力,依然坚守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风向标杆。使大学生学会在面对挫折时有耐心应对,面对压力时有信心对抗。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当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部分高校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充分,以及传播东北抗联精神的途径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

(一)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部分高校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教材,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涉及的200余字的阐述,由于占全部课程内容的比重不大,所以教师很少会对其详加解释,仅在教学时以理论形式带过,因此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充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的责任。当前,东北地区的高校因为地缘优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涉及东北抗联的居多,但其他地区的高校涉及东北抗联文化的建设甚为罕见,很少举办以东北抗联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对东北抗联文化也知之甚少。

(三)传播东北抗联精神的途径不能与时俱进

高校传播东北抗联精神仍然依靠主题宣讲、名师讲座、纸质书籍和报刊、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传统的方式,虽然这些方式使得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中得以有效传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是在信息化时代下成长的,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传播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三、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红色基因”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独特价值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因和文化资源[3]。东北抗联精神作为特色鲜明的“红色基因”,对于新时代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下,东北抗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有所应用,但是应用效果微弱。因此,高校要建立深度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长效机制,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以及网络育人等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融东北抗联精神于课堂教学,实现课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课堂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来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系统整合抗联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研究成果,在课堂中将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讲透彻,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在课程中巧妙运用东北抗联影视作品、动人故事、文学作品等素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深度融入相对应的章节中进行教学,实现东北抗联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三个章节中都可以引用东北抗联的伟大事迹,利用真实故事作典范,使得理论课更加具有说服力,引导学生成为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和奋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爱国主义者。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的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也称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应。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同向同行,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此,所有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要利用好学科优势,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美术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创作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画作;音乐与舞蹈专业的教师可以在《中外歌剧赏析》的课程中融入东北抗联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或英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等,为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和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感受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激励新时代学生秉持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融东北抗联精神于校园文化中,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名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性、系统性。学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校园中,校园是学生的又一个“家”。因此,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得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高校工作者要善于从地方文化中挖掘立德树人的教育素材,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在形态上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以校园物质文化为核心。校园物质文化是一所高校最直接的外在形象展示,给人以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主要包括高校的建筑如教学楼、图书馆、操场、食堂、宿舍、广场以及绿化环境等。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以英雄人物命名建筑或先进班级;建设东北抗联主题文化墙;雕刻英雄人物壁画;在文化长廊中张贴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画像、生平事迹;塑造英雄人物雕像;校内建设东北抗联文化纪念馆,提供东北抗联人物传记、文学作品。创建具有特征鲜明的红色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物以载道,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

隐性文化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建校办学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徽、校旗等。在精神文化上,利用意义重大的节日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校庆日等进行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演讲;利用校园广播站广播东北抗联英雄人物故事;将东北抗联的内在精神融入校训、校歌中;以东北抗联的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校风、教风、学风的改进;联合当地红色革命纪念馆举办并鼓励学生参加“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大赛,在比赛中深入了解抗联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三)融东北抗联精神于实践活动中,实现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5]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可以利用地缘优势进行校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引领学生由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感悟东北抗联文化的真谛。

体验式教学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教学方式。课堂理论的讲解依然是教师教学的主流形式,在讲解爱国主义的章节时师生可以走出传统课堂,走进当地的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进行体验式教学,以历史文物为依托进行深入讲解,将学生带回抗联浴血奋战、驰骋沙场的峥嵘岁月中,增强学生对东北抗联细节的认知程度;或者通过拜访抗联英雄,在抗联英雄的讲解中,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东北抗联的历史故事,更加深刻地体会革命烈士的爱国志气,增强东北抗联文化的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而言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在暑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进社会中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例如高校与当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进行合作,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在假期由学生担任解说员,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学生通过参加学习、培训、解说等实践活动,加深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提升红色文化自信,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四)融东北抗联精神于网络阵地中,实现网络育人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与时代脱节,也难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东北抗联精神的网络阵地,搭建东北抗联文化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红色校园网络文化,实现网络育人。

构建东北抗联精神的网络阵地,转变东北抗联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快手、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知乎等为大学生高频率使用的平台,定期发布东北抗联精神的专题内容供学生浏览观看学习;组织开展有关东北抗联精神的网上答题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与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云参观”服务;创建关于东北抗联文化的红色网站,以文字、图片或短视频方式展示东北抗联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让东北抗联文化可以搭乘网络的顺风车,在多个网络平台落地生根。

搭建东北抗联文化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课程。虚拟仿真技术是借助网络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给使用者以直接震撼的视听效果。教师在系统整合东北抗联精神资源的基础上,将VR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般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爬冰卧雪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峥嵘岁月,在视觉听觉的直接冲击下,更深刻地感悟东北抗联的崇高革命理想和浴血奋战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烽火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的爱国主义情怀丝毫没有减退,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结语

通过对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以及实施路径的研究,提出将其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融入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网络阵地和网络教学平台四种路径,实现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方高校应不断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东北抗联精神的感染力度和激励作用,发挥东北抗联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立德树人功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4:14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大东北的春节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重走抗联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