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慧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历来受我党高度重视,今年开展的党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更是将“强党性”直接列入总要求中。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后备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目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是00 后,他们思想和人格相对不够成熟、稳定,缺少社会经验,而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文化、复杂国际形势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新技术的影响,他们的党性教育显得尤其关键。如何结合00 后大学生特点开展全面系统有效的党性教育,切实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近些年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深刻影响了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造成强烈冲击。00 后大学生党员尚未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经验不足、理论基础薄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他们的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动摇。因此,加强对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明辨错误言论以及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诱惑的能力,有利于筑牢我党意识形态主阵地。[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党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的“一线指挥部”,承担“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重要职能,[2]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至关重要。而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主体是00 后大学生党员,因此,加强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修养和政治能力,增强他们的党员意识,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夯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3]。00 后大学生党员思想活跃,政治敏锐度高,关注社会热点,心系国家发展变革,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心智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且入党时间短,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加强对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可以更好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锤炼党性,激励他们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成长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00 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快速更迭的年代,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渴望知识,锐意进取。整体来看,他们思想上要求进步,对党和国家有较高的认同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能较好承担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首先,入党动机多元化。00 后大学生入党积极性较高,绝大多数同学在入学后便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绝大部分同学入党动机端正,但部分同学入党存在实用主义和盲目从众思想:有的同学入党是为了在公务员、事业编和国企等就业机会上获取竞争优势;有的同学对党的宗旨、理论理解不深,入党只是随波逐流,或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和期待而加入了党组织。其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00 后大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上存在不深入、不系统的问题,他们生长在“微阅读时代”,容易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部分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缺乏自觉主动性,仅仅满足于完成党组织要求的学习任务,学习观念仍停留在“要我学”的阶段,没有实现“我要学”的转变,缺乏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最后,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00 后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有较强的优越感,张扬自我个性,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少数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弱,党员先锋模范意识不够,对党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只局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对普通同学关心、帮扶不够,不能帮助群众共同进步;还有少数学生党员自我要求不高,满足于做个普通党员的现状,认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其他优秀党员的义务。
整体来看,各地高校对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但在网络信息多样化、国际形势变化错综复杂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加上00 后大学生党员独特个性特征的影响,高校在党性教育实践工作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1.党性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党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开展党性教育的根与本,直接关系党性教育的成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党性教育时,学习内容以党的基本理论、重要精神为主,依赖教材书籍和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往往偏重理论,内容枯燥、概念抽象;没有深挖党性教育资源,忽视对四史、传统文化、校史、校园文化等拓展党性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时事政治结合不够,与大学生实际联系不密切,缺乏创新,难以激发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大部分高校开展党性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三会一课”形式为主,以填鸭式方法将党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大学生党员,缺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4]对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优势利用不够,没有有效利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展00 后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党性教育,特色亮点不足,难以调动00 后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2.理论学习与党性锻炼实践脱节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理论学习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践锻炼。目前,高校在针对00 后大学生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时,忽视对学生的党性锻炼。现有的党性实践教育活动不够丰富,党性锻炼的实践机会主要依托支教团、“三下乡”活动、校内志愿服务等,很少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特长,专门针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精心组织的党性锻炼实践活动。高校在党性实践教育平台资源拓展不够,没有有效与当地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比如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宣扬党的理论实践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使得学生对党性的认识不够深刻,无法在实践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3.党性教育考评制度建设与落实不到位
党性教育考评是保障和衡量党性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抓好党员党性教育考评制度建设和落实、合理运用考核结果能有效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改进党性教育效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党性教育考评制度,只制定了党性教育开展计划,而忽视对党性教育效果进行考评;部分高校建立了党性教育考评制度,但考评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完善,考评指标不统一、不系统,重理论考评,轻实践考评,考评结果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党性教育实际成效。部分高校重视对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考评,但没有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有效奖惩机制,没有在党性教育过程中针对考评结果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或批评纠正,没有把考评结果与学生党员的评奖评优评先、毕业等切身利益挂钩,导致考评工作效果差、难以反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
00 后大学生党员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成长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井喷的时代,因此党性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突破传统,寻找创新点,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有效提升党性修养。高校在党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局限于党的基础理论,要与时俱进,结合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案例、事件,结合大学生党员实际生活中时政热点新闻;要多方整合优秀党性教育资源,深挖党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校史等丰富党性教育内容。高校要创新党性教育形式,开发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以补充传统党员会议、党课等教育形式,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开设专栏进行党性教育;有效利用“三微一端”等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播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优秀大学生党员模范事迹;创建红色论坛、微博超话等,鼓励大学生党员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体会;设置邮箱、意见专栏等供学生党员反映问题、提供建议,以便高校掌握学生现实需求,更好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5]
党性教育需要理论教育,更需要实践教育。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党性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推进,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锤炼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具体来说,高校要积极建立、拓展校内校外党性教育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党性实践锻炼机会。一方面,精心搭建校内党性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在校内设置大学生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等,让大学生党员挂牌服务,对有需要的同学开展学业、心理、就业帮扶等;还可以安排大学生党员任职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协助完成部分党务工作;组织成立大学生党员宣讲团,开展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宣讲活动,发挥朋辈示范效应,在实践中激发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党性教育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与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社区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如组织大学生党员参观革命遗址、重走长征路,赴当地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沉浸式感受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组织大学生党员赴校外社区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建立健全党性教育考核和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唤醒00 后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党员自觉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营造争优创先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指标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立体化考虑,不仅注重理论成绩,还要将党性锤炼实践成绩纳入考评中。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集中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保证考核评价真实、客观、有效。另一方面,高校要合理利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结果,建立有效激励奖惩制度。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大学生党员评议的依据和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扬、奖励,例如在全校宣传优秀大学生党员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激励其他大学生党员和群众学生;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大学生党员日常评奖评优评先、奖勤助贷、毕业等挂钩,以此充分激发大学生党员争先创优的内生动力,激励他们主动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带头作用,保持和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