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三重逻辑

2023-03-10 18:07崔守滨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李 婧,崔守滨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之道,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党立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共同富裕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频词,但学界目前尚少有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内在逻辑的成果问世。本文循着“历史前提—理论根基—现实观照”的基本思路,深入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问题,揭示其出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历史前提

人们创造历史总是从“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中国这样一个曾经十分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立足我国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人民期待,总体设计和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行动纲领,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终于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共同富裕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为共同富裕而进行的艰苦奋斗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不久,就依据我国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的纲领,逐渐明确了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悲惨状况,就必须通过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三座大山”,进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适时将土地革命方针调整为减租减息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田克勤、张林:《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奋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6期,第37页。这些政策和办法的具体落实,既为支援抗日战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又为保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劳动成果,进而为争取人民的民主自由、生活富裕积累了条件。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后,党则通过普遍发动农民开展大规模深入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逐渐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使人民解放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党在国统区领导“第二条战线”上的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群众斗争,又使国民党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铲除了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根本上为中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奠定了根本政治条件,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为共同富裕而进行的艰辛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的党,中国人民踏上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然而,这时党还面临着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党通过领导人民继续推进人民解放战争,在短短时间内就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随后,又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工作,恢复了国民经济;通过完成全国土地改革、进行各方面的民主改革,以及开展“三反”“五反”,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使人民民主政权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站稳了脚跟,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1953年,党正式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页。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贯彻和执行,使我国在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主要任务的正确判断,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崭新的时代课题和难题。经过艰辛探索,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4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各方面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和斗争,特别是党正式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重大成就,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为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持续探索

新时期伊始,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5页。。三中全会以后,党科学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8页。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规划和部署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并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同时制定了 “三步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描绘了未来蓝图;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将共同富裕融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十五大为更好衔接“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跨世纪发展的小“三步走”战略,在这一战略规划和部署引领下,我国提前5年实现了“两个十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针对我们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在各个方面、多个领域全面铺展开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辛探索,“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2页。。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

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同时,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这一发展的短板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不是偶然的,它既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使共同富裕具备了更为充分的现实条件。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9)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9页。,“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10)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0页。。而在两个阶段目标任务的规划中,均将共同富裕列入其中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即第一阶段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充分体现了党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以提出,进而完整勾画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间表、路线图。

综上所述,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聚焦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聚焦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聚焦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所进行的一切奋斗,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那么新时代党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则将共同富裕进一步置于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使之得以正式出场。而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来说,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出场则是其始终在场的必然结果。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理论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与在场,既有其坚实的历史前提,又有其牢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富基因“双向互动”的理论框架,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与在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之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人剥削人、人压榨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大胆畅想了未来社会人人富裕、按需分配的美好蓝图,诸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劳动公社等。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空论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只是把现代社会理想化,描绘出一幅没有阴暗面的现代社会的图画,并且不顾这个社会的现实而力求实现自己的理想。”(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6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借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立足其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共同富裕由乌托邦式的价值想象到科学理论的飞跃。首先,在“为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以共同富裕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取代充斥着剥削压迫、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提出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以后,“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8页。,“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其次,在“靠谁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系统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有资格、有能力承担实现共同富裕这个人类的伟大梦想,同时指出,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也应当成为人类价值或幸福的主体。再次,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的、全面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和客观局限性进行剖析,揭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社会主义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1页。,进而在实际上指明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最后,在“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预测和设想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5页。,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展示其创造性的第一需要,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阶段则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列宁继承并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始探索共同富裕如何从理论形态过渡到客观实践的问题。面对俄国“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的尴尬境地,列宁强调指出“要消灭人民贫穷的唯一方法,就是自下而上地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0页。,通过进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使“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20)《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70页。,而在这一制度基础上所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应该有利于“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21)《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6页。。他还把生产力看作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22)《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和物质根基。

(二)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

毛泽东在带领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和实施党的奋斗纲领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这不仅表现在他从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开始,就把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纠正绝对平均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作为正确处理革命根据地内部军政、军民、官兵关系的基本原则,随后表现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军民大生产等重大政策,而且表现在剥夺帝国主义及中国官僚买办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和个体农业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社会主义的政策之中。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集中表现为他在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重要思想。

一是提出并概括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概念,并把人民富裕的问题同国家富强的问题联系起来,着重强调了“共同”这一根本属性。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普遍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小农经济固有的缺点也日益暴露出来。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23)《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他深刻指出,我们所要的共同富裕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4)《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7页。,并认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25)《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页。。

二是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和巩固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即:在政治上,通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和健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在经济上,通过由国家在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在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进而形成较为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本制度基础和保障。

三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的战略目标,并将“四个现代化”作为“摆脱落后和贫困”、巩固“国家独立和安全”必备的重要条件。他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和理念,诸如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27)《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等都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渐形成的。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到对坚持共同富裕根本原则、基本路径的正面阐述,再到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政策方针的具体设想,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既有深刻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反思社会主义本质、确认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进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它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最根本任务”,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的标准”。他反复强调要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改革中坚持“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2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的概括,既指明了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是把共同富裕融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及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邓小平如此重视基本路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说到底是因为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更加充分地体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第一步实现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既表明我们提出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而是一个从实际出发、比较稳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100年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的雄心壮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引领。

三是通过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过程性,提出了既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平均主义”,也不要“两极分化”,而要通过允许部分人通过“多劳多得”、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的方式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等新设想。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他认为完全平均地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要破除“平均主义”就意味着要允许和承认差别,实行“非均衡”发展的方针。同时,又要警惕出现两极分化,并提出只有“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面向21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并发展了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江泽民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同时,反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31)《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6页。。胡锦涛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

(四)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历史性地站到了新的起点上。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共同富裕是什么、新时代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共同富裕、怎样才能使共同富裕真正迈出新的步伐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2页。这就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初心和使命。从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页。,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71页。,要“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521页。,再到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共同富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它集中体现为人民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生活宽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后,新时代新征程上,党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3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迈出共同富裕的新步伐。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46页。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推进,久久为功。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又要依靠人民,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其次,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全体劳动者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再次,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是一个关系发展全局的问题,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42页。。

如果说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对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决定性意义,从而更加关注消灭剥削、实现平等的根本制度性问题,邓小平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力发展在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前提性意义,那么习近平在新时代则将共同富裕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根本追求的高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做出明确的战略安排,切实加以推进,取得广泛认可。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出场的现实观照

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总体部署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中国之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必答题。纵观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奉行不同的价值导向、采取不同的现代化路径、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世界上先后形成过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模式”和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苏联模式”。然而,无论是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还是曾成功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苏联现代化模式,都未曾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在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党团结带领人民独立自主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扎实推进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原则遵循。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来的长期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性体现。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一体化事业、一体化进程,是内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原则之中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先进性的有力彰显。另一方面,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从总体上来看正逐渐失去其历史合理性,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却无法在整个社会中从根本上以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和实现目标,也无法避免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的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增殖的逻辑、扩张的逻辑和物化的逻辑为必然表征的“资本逻辑”,从而有效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原生风险和内在困境。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任务目标和成果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需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何种现代化,共同富裕均与之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党的二十大通过细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既全面推进又突出重点,既狠抓当前又着眼长远,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人民之问: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6页。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表明,人民在不同时空下的具体利益诉求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追求,有效实现人民意愿则构成了党的行动动力、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党对共同富裕目标设计科学性、人民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对共同富裕举措执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国之大者”,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先富”,我国已经在“富裕”上取得长足进步。人民对民生福祉的期盼与追求,构成了共同富裕发展和前进的动力。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美好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横纵两方面提升和拓展:由重“量”向重“质”转变,由重“生存”向重“发展”转变。越是前景光明,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对共同富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一项充满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的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基于超大人口规模、宏大经济体量、广大国土空间的独特国情的长期实践过程。为此,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4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主动选择。“十四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20个主要指标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些指标覆盖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民生领域,充分体现了党把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进一步细化203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强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面对现阶段共同富裕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基础,面对攻坚克难的共同富裕任务,面对人民对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品质提出的新诉求,党要增强历史主动,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原则,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原则、目标和关键点,按照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时代之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标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本质上说,中国梦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4页。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没有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萍。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标识和必然走向。从根基上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从起点上看,中国是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这就决定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从主体上看,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建立在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基础上,人民是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民族复兴越是到关键阶段,就越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从方略上看,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从目标上看,共同富裕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结果,又是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起点。因此,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关键一环,就能从根本上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和进程。

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4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1页。。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根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8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4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8—29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扎实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指明前进方向。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4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3页。,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汇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构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本文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揭示共同富裕出场前提条件历史逻辑的演进;围绕党在不同时期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引领,深刻阐述共同富裕出场理论逻辑的飞跃;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举措的持续展开,集中展现共同富裕出场实践逻辑的跃升,进而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