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挑战及路径

2023-03-10 00:46:25李小进张永保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供给高质量老年人

李小进,张永保

(1.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总要求。 系统诠释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新挑战和新路径,对丰富家庭体育理论、推动家庭体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发展阶段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新发展阶段的“新”,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应对世界大变局等方面[2]。 新发展阶段之“新”将赋予家庭体育发展新的内涵,为家庭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

1.1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深刻揭示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须极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切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导致中国体育主体性的变化——从“站起来”“富起来”阶段的以政治、经济等国家发展目标为主体转变为以人民为主体, 在体育发展中人民居于中心地位,人的发展是其核心目标,进一步凸显了人在体育中的主人公主体意识[3]。“人民生活幸福”是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主旨[4]。家庭体育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具有亲情纽带、寓教于乐以及“天天”“人人”等特性,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充分体现体育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达成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的显性目的,而且还具有促进家庭和谐、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隐性价值。 我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性变化, 为我国家庭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即以体育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成为现阶段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主旨和根本遵循。

1.2 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外在驱动力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在提升人力资本、拉动经济增长、绿色低碳、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5],因而使其成为国家拓展产业体系、布局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性事业,成为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重要推手[6]。2021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与2020 年相比增长13.9%,增加值增加14.1%, 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70.0%[7]。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主体核心,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有着重要作用[8]。 体育消费升级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高质量与效率、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体育产品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9]。 2019 年国务院出台的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采用多种措施来促进体育消费,以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 发展家庭体育、增加体育人口是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市场的基础条件[10]。 国内外诸多学者运用新家庭经济学的家庭生产理论将资本、时间、服务、市场产品等纳入消费者满足以自身需要为目的的效用生产投入要素[11],通过体育活动频率、家庭类型与规模、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体育参与度、体育俱乐部会员等分析变量揭示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内在机制[12-16],进而将体育消费分析单位由个人扩大至家庭,开辟了诠释体育消费研究的新范式。 家庭体育消费是家庭消费结构中用于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内容[17]。 家庭体育需求的代际特征、性别特征以及个性化发展趋势, 必然导致家庭体育消费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层次化、多元化的发展样态,并从需求侧倒逼体育产业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伴随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调动青少年、老年人、家庭妇女等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培育、提升家庭体育消费习惯与水平,从而为推动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外在驱动力。

1.3 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建设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和谐社会是指‘主体人’的和谐”[18],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这一内涵在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 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艺术性等基本属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19]。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载体和着力点[20]。 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的发展必然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内在驱动力。 在促进人自身、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以体育为媒介或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与友爱、增强家庭生活的幸福与美满。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家庭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伴生而来的分居与离婚率剧增、出生率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成员关系淡化、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增多等家庭现象普遍存在。 家庭体育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社会公平感, 进而能够起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建设程度的主观感受的功效[21]。 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家庭体育是家庭成员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2]。 一是,家庭体育寓教育于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益智、辅德、美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3],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24],是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是,家庭体育寓情于体,是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组织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的社会化发展。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绿色、低碳将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家庭体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其有助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系[25]。 概括言之, 家庭体育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被认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加速器[26]。 新发展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则可以视作推动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1.4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为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将体育与健康事业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层面,视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和显著标志。 家庭的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对于个体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而言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应重点关注与落实的环节[27]。 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家庭承担着衔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即引导、督促、扶持家庭成员塑造健康观念和养成健康惯习,具体表现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夫妻双方等之间的健康责任与义务[28]。 家庭体育具有对象全民化、实施简易化、发展持续化的特点[29],对于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发展作用显著, 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体育“是国家体育的基本组成”,是个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与延伸,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为新发展阶段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新路径与方向[30]。 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家庭体育可作为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突破口,可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催化剂,可作为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奠基石[31]。而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实践中往往存在基层发展薄弱的现象[32],即政策落实的堵点在通往社区、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的经验中不难发现,我国社区、家庭的健康服务体系处于相对薄弱状态[33]。 反向推导,新发展阶段我国在贯彻落实建设健康强国、 体育强国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必将克服家庭层面的政策实施堵点,从而为推动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新发展阶段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

2.1 突破“知识本位”囿限:实现家庭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挑战

由古至今,我国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以“孝”为核心向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转变[34]。 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是学校应试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因其对学习成绩意义的无限放大和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忽视,而形成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伤害”[35]。2021 年,《人民日报》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36]。 有研究表明,重庆市2012—2021 年7~17 岁儿童青少年自杀率由0.83/10 万人上升至2.19/10 万人, 其中15~17 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年均增长速度为9.20%[37]。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出台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康干预及促进政策经历了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再到“体教融合”的演进与嬗变[38],但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衔接不畅的困境,即家庭、学校与社会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方面处于 “相对割裂的状态”[22]。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作为衔接学校和家庭体育纽带的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存在政策制度顶层设计欠缺、主体教育观念偏误、家校社一体化发展滞后等问题[39],是制约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家校衔接发展的主要归因。 因此, 进一步强化关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政策方针的顶层设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动家庭教育突破“知识本位”的价值囿限,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是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发展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

2.2 纾解家庭支持系统困境:实现家庭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挑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2021 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表明,截至2021 年末,全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67 亿人,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 亿人,占总人口的14.2%。 自2015 年始,我国老年人口每年以0.5%的速率增长, 预计到2025 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进入“超老年型国家”[40]。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构成了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的重重挑战。 家庭支持系统,是有助于家庭正常履行功能的内外支持条件综合体, 包括内部支持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两部分[41]。 家庭的体育与健康支持是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 推动健康老龄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内部支持层面,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性逐渐增加。 调查研究表明, 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环境,有助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传统社会的“以老为尊”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重小轻老”[43],削弱了老年人获得的家庭支持, 且在现代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呈现下降趋势[44]。 而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家人的陪同、支持是影响老年体育参与的因素之一[45]。 家庭外部支持层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保障, 也是推动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诉求。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构建健康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政策支持。 但现有涉及老年体育的相关政策还存在老年体育的地位不够凸显、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主体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等问题[46]。 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低龄老人平均带病期长以及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家庭功能减弱的条件下产生的,是我国老龄化社会形成的特点[47]。 面对人口低生育水平引发的老年人家庭支持危机背景下,健全老年体育参与的家庭内、外部支持系统,是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时代挑战。

2.3 转变有效供给不足:实现家庭体育消费提档扩容的挑战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2002 年起整体呈升级趋势,而新时期抑制我国居民消费合理增长的主要矛盾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即供给结构无法跟随消费结构升级进行及时调整[48]。 一方面呈现出逐渐升级的居民消费需求和依旧旺盛的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产品质量、供给效率低下引发的“供需错位”依然存在,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方针提出的现实背景[49]。1)“供”不及“需”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在健身场地方面,伴随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的实施,2020 年末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0㎡(依据《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与美国(16㎡)和日本(19㎡)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50]。 我国健身场地“供”不及“需”与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主要体现在便民性和大众性的体育空间严重不足,“广场舞大妈霸占球场”“噪音扰民”“组团路跑” 等 “抢地盘”现象时有发生[51]。 在政策供给方面,政府包办、“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以及分级式管理体制, 极大地妨碍了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诉求的表达, 从而导致政策的制定与政策供给存在失真、失实现象,从而造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产生脱节情况。 体育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效执行不足的问题也很严重,研究表明有的省市53.6%的体育政策法规执行不彻底,26%的政策法规没有执行[52]。 在体育社会组织方面,一是体育组织数量较少, 每万人只有0.3 个体育组织; 二是全国只有0.3%的人口能够参与体育社会组织, 而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的参与率高达30%~40%,差距甚大[53];三是正式登记的体育组织中2/3 是有名无实和未组织活动,只有1/3 能够有效组织活动[54]。 因此在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上也存在供需结构失衡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2)“供非所需”以及低质、低效的无效供给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由价格虚高、产品同质化、 产品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现象在我国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49]。 另一方面,大多承办体育赛事和竞技体育运动的大型体育场馆、偏远郊区的体育场地、占用村民生活场所的农村体育场地、教育系统内的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出现利用率低、闲置和浪费的情形[55]。 转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供不及需、供非所需、供需错位所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高质量发展, 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家庭体育消费提档扩容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3 新发展阶段我国家庭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3.1 构筑生态和谐的家庭体育绿色发展路径

新发展阶段, 家庭对体育的需求以及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绿色体育是我国家庭体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25]。 绿色体育中的“绿”,本质上指“生态绿”,意指体育发展要融入自然生态、 人文生态与经济生态和谐运行的生态体系之中[56]。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也是后工业化时代家庭体育绿色发展的第一要义。 家庭体育绿色发展道路,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走进自然的家庭体育发展需求,又要杜绝此过程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 因此,新发展阶段家庭体育在发展理念上,要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增强家庭体育绿色发展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引领低碳体育生活方式,主动融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色中;在政策导向与公共服务供给上,要加强与规范绿色体育、低碳体育的规章制度建设,构建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体育发展体系,统筹规划城乡绿色体育公园、健身绿道、乡村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的整体布局, 完善家庭体育绿色发展道路的监管与保障机制;在产业经济发展上,要培育优质家庭体育生态服务产品,研发绿色生态环保的家庭体育用品, 推动体育生态度假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沉浸式体育生态体验地,进一步优化家庭体育绿色产业的发展生态。

3.2 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

家庭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与延伸, 是创建体教融合发展共同体的要素系统之一[34]。 “谷爱凌现象”是家庭教育贯彻落实体教融合发展理念的典型案例, 使其从抽象理想变为现实可行[57]。 将体教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家庭教育,既有利于打破“知识本位”的历史积弊,也有利于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改革和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去除体育功利化因素,从少年儿童的体育需求与兴趣出发,合理分配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使家长的思想认知由只关注成绩转变为关注新生代的健康全面发展,打造“以体育人”新生态,是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其次,督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范家庭在青少年体教融合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强化家庭体育教育支持力度,夯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联动发展的现实基础,有效配置各类资源, 合力创建体教融合的家庭体育教育新局面。 最后,提升家长自身的体育素养,加强家长“身教”的体育行为支持与陪伴,促进体育育人生活化,进一步培育推动体教融合发展的家庭原生动力。

3.3 健全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的家庭支持系统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和“实现健康老年化”,是《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被动医疗依赖现象下映射出的主动健康治理缺失, 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实现健康老年化的核心问题[58]。 因此,须集全社会合力,以体育锻炼为媒介,引导老年人形成主动健康意识、培育主动健康生活方式、营造主动健康社会环境,并以家庭支持系统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主动健康制度保障、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开发主动健康产业等要素的支持,精准化、精细化纾解老年人主动健康治理中的现实困境, 推动健康老年化社会的实现与可持续发展。 家庭内部支持系统中,通过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提升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加强对老年人以体育促健康的引导与思想教育, 给予老年人在体育健康促进上必要的陪伴与信息、技术、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家庭外部支持系统中,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的“五有”权益,进一步加大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的政策保障与监管力度, 推动落实智慧体育服务在老年人群体中的运用与普及,构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服务体系, 促进老年人主动体育促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3.4 构建供需协调的家庭体育服务产业新发展格局

“协调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 促进家庭体育服务供需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对社会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 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逻辑、内在诉求与现实映照。1)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效应、税收、资源合理再分配等方式,加大体育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服务供给的投入, 强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均衡化发展政策,削弱、规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造成家庭体育消费乏力的社会发展阶段,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2)坚持需求导向,深化家庭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坚持家庭体育需求导向,平衡需求侧引导和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博弈关系,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培育壮大低污染、低能耗、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家庭体育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家庭体育服务需求推动供给与供给创造需求的“供需共振”发展图景。3)以科技创新推动家庭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加强家庭体育服务产品的科技赋能, 加大家庭智能体育产品研发与创新力度, 加强互联网、 物联网与家庭体育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大研发群众喜爱的健身休闲体育产品,加强家庭体育服务供给的灵活性、精准性与有效性,增强家庭体育休闲娱乐的沉浸式体验,进而促使家庭体育服务供给产业高质量发展、家庭体育消费规模扩张和档次升级。

猜你喜欢
供给高质量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4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