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2023-03-10 13:31张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经历词语

张蓉

阅读指要

社会科学类文本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既探讨社会科学问题,又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在语文试卷的考查中,选文常关注新近出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格局等,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社会科学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一、提炼信息,理清思路。

提炼信息,即采用逐句阅读的方法,快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如果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就要结合上下文综合理解。边读边画,画出文本论述的话题;画出体现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画出关键句子,比如中心句(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判断句、疑问句和多重否定句。理清思路,即明确文章谈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中涉及几个分论点,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是什么,分论点之间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

二、阅读题干,找准方向。

一是仔细阅读题干,理解命题指向。对“选出正确选项”的问题,可采用依次排除法;对“选出错误选项”的问题,可扣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运用重点突破法。二是注意题干中的词语。“解释”“理解”等词语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推测”“分析”等词语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原因”“证据”等词语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

三、比对文本,锁定答案。

依次阅读每一个选项,并与文本相关区位进行比对,内查语意,外查关系,精读与之相对应的文字,注意对比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次序等,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对照错因,锁定答案。

常见的错误原因:

1.张冠李戴,即把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内容合并成一类。

2.指代有误,即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在程度上或类别上解释有误。

3.混淆范围,即把部分说成整体、偶然说成必然、可能说成肯定、偶尔说成往往、轻度说成严重。

4.无中生有,即凭空捏造出原文中根本没有体现的意思。

5.混淆因果,即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6.偷换概念,即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的概念不一致。

阅读训练

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作为人类科技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这段历史如今被经常提起,在当时却并不轻松。直到2000年前后,科学家们还得小心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然而正是这些积累,终于使量变成为质变,使我们有幸在这一时代开始集中地将想象变为现实。

许多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是在智商领域产生的。从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到自动驾驶和无处不在的语音助手,我们正亲身经历计算机语音、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速革新。与此同时,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最近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个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7位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选自李笛《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

B.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始于智商领域,如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自动驾驶和语音助手。

C.正是由于科学家们大量的积累,才使人工智能在这一时代完成了从想象到现实的转变。

D.“人生经历”并非人类所独有,目前也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引入,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进行了分析,思路清晰,重点明确。

B.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到的“失忆者假说”,对“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天赋”这一论断构成了冲击。

C.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D.本文多次运用举例论证,如用“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的例子,来论证人工智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工智能通过了特定的图灵测试,则可以证明人工智能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

B.我们无意于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这一点令科学家感到沮丧。

C.人生经历可以通过知识图谱被虚拟出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创作可以不再属于人类所独有。

D.拥有某地“生活经历”的人工智能画家,极有可能创作出与此地经历相关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经历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找词语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