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维
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怔忡”范畴。近年来,尽管西医对心律失常的诊疗,尤其是手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长期服用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时,常因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而终止治疗。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理机制、辨证论治等方法,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医疗经验,长期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心律失常在中医中属于“心悸病”范畴,主要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恐不安的一种病症。综合历代中医学家对心律失常的见解,目前临床上心律失常可以寒热为纲,可分为两类、十种证型、三种证候。其中两类即阳热类(快速类)以及阴寒类(缓慢类)。
阳热类心律失常主要症状是心悸、气短、胸闷痛等,舌象为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暗红,脉象主要为数、疾、促、促代、涩而数。其主要病机是心脏亏虚、血脉瘀阻、瘀郁化热。心主血脉,心气阴血不足,无力帅血运行,血脉流通不畅而出现瘀阻,瘀久化热,热可致急,瘀可致乱,遂引起脉数且不齐,出现数脉、促脉、促代脉,或数而三五不调的涩脉等阳热类(快速类)心律失常。阳热类心律失常形成的关键是“热”,必要环节是“血脉瘀阻”,根本因素是“心脏亏虚”。此外,阳热类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七情所伤(如思虑过度、抑郁惊恐等),饮食不节及劳累过度,先天禀赋心气阴血亏虚,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等。上述原因均可致血脉瘀阻,瘀久而化热,从而导致本病。其次,痰湿、气滞、水饮、风热等病邪均可阻滞心脉,致使心脉流通不畅,导致心律失常。
阴寒类心律失常主要症状是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乏力、怕冷或怕热、肢凉或肢温,舌象为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象主要为缓、迟、结、结代、涩。其主要病機是心脾肾阳气亏虚或兼阴血不足,寒湿、痰饮之邪阻滞心脉,心脉瘀阻流通不畅。本类心律失常主要特点是脉搏迟缓,或迟缓而兼有间歇,或三五不调等涩滞不通之象。形成本病的关键是“阴寒”,必要环节是“心脉瘀阻”,根本因素是“心脾肾脏亏虚”。心主血脉,若心阳气亏虚或兼阴血不足,气虚无力帅血运行,阳虚无力鼓动血脉流通,阴血不足不能濡润心脉,再兼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湿痰饮停聚,阴寒之邪内生,而致心脉阻滞。阴寒之邪可致脉迟缓,瘀而致脉乱,故见脉迟缓而不齐(结、代、涩)的阴寒类(缓慢类)心律失常。阴寒类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也是与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及劳累过度,先天禀赋心脏亏虚,大病久病耗伤心脏,以及外感六淫之邪伤及心脾、阻滞心脉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引起的心脏亏虚是此类心律失常的最根本原因。总之,水湿、痰饮、寒邪阻滞心脉是构成阴寒类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
此外,心律失常还可分为十种证型。阳热类分为五个证型:①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②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而化热;③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④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⑤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而化热。阴寒类也分为五个证型:①心脾气虚,心脉瘀阻,血流不畅;②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③心脾肾虚,寒邪内生,阻滞心脉;④心脾肾虚,寒痰瘀结,心脉受阻;⑤心肾阴阳俱虚,寒湿瘀阻,心脉涩滞。最后,各型中又兼有如下三种证候:①气机郁结;②神魂不宁;③风热化毒。
心律失常的病人绝大多数以心悸、惊恐不安为主诉,因此,本病可按“心悸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治疗。目前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5大类: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气功治疗及点穴治疗。
1.药物治疗
根据上述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及证候,可辨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手段。
阳热类心律失常 ①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型,可予以益气养心、理气通脉、凉血清热法;②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而化热型,可予以理气化湿、凉血清热、补益心脾法;③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型,可予以补气通脉、凉血清热法;④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型,可予以滋养阴血、补气通脉、凉血清热法;⑤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而化热型,可予以补气养心、肃肺利水、凉血清热法。
阴寒类心律失常 ①心脾气虚、心脉瘀阻、血流不畅型,可予以健脾补气、活血升脉法;②心脾气虚、湿邪停聚、心脉受阻型,可予以化湿理气、活血升脉法;③心脾肾虚、寒邪内生、阻滞心脉型,可予以温阳散寒、活血升脉法;④心脾肾虚、寒痰瘀结、心脉受阻型,可予以温补心肾、祛寒化痰、活血散结法;⑤心肾阴阳俱虚、寒湿瘀阻、心脉涩滞型,可予以滋阴温阳、化湿散寒、活血通脉法。
心律失常的各类各型均分别兼有三种证候,需要联合相应的治法。对气机郁结型,则需在该型原有治法中加入理气解郁之品;对神魂不宁型,则需在原有治法中加入安神定志之品;对风热化毒型,则需在原有治法中加入疏风清化之品。
2.针灸治疗
心律失常属于心悸病,在我国古医籍中,对此病的针灸治疗已有大量文献记载,这也充分表明针灸可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调整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迄今为止,通过大量中医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针灸疗法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之一。例如,治疗快速类心律失常可通运用毫针、电针、水针、耳针、埋线、梅花针、忙针、三棱针以及腕踝针等于指定穴位进行相关治疗。此外,对缓慢类心律失常,可通运用毫针、耳针、手针、温和灸、电针以及激光针于指定穴位进行相关治疗。
3.按摩治疗
对快速类心律失常,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心虚胆怯型、心血不足型、阴虚火旺型、心阳不振型、水饮凌心型及心血瘀阻型。每种类型分别有对应的推拿手法治疗方案。对缓慢类心律失常,主要采用指压术于天枢、风门、胃俞、巨阙、地五会、涌泉等穴位进行推拿治疗。
4.气功治疗
目前气功治疗主要有两大类:放松功和铜钟功。放松功主要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主要功法是三线放松,将身体分成两侧、前面、后面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进行放松。铜钟功则主要适用于室性早搏。
5.点穴治疗
点穴治疗主要用于室性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根据交感神经在背部的解剖部位及足太阳膀胱经背部内侧线俞穴的位置,选取心俞、膈俞、至阳(或灵台或神道)等背部穴位,另加臂部内关穴。若这些穴位不敏感,可在其周围击找敏感反应点,然后采用点、揉、按等手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刺激,手法由轻到重。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且病因复杂的疾病,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确认识病理机制、准确辨证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时,需在中医辨证下进行,针对患者体质,合理选择中药治疗。此外,协同运用按摩、针灸、气功、点穴等治疗手段可进一步调节心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