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悦
(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病区,天津 300222)
肺癌(lung cancer)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多伴有咳嗽、胸痛、乏力等表现,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死风险,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1]。化疗为肺癌主要治疗手段,旨在利用化学药品控制疾病进展,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2,3]。但化疗药物的长期使用可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引发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化疗症状,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且可影响化疗的最佳用药剂量,不利于患者生存预后的改善[4,5]。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作为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可引起身体、情绪及认知方面的持续性沮丧与疲乏,妨碍身体的正常机能,导致负面情绪、厌食、疼痛等问题的加重,对其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基于此,开展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是保证化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运动-心理-睡眠护理是针对化疗患者实施的系统化干预方案,可从生理及心理方面,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以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提高其化疗耐受性,促进生存质量的有效改善[6,7]。目前为止,临床关于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报道较少,对此,本研究结合2022 年1 月1 日-6 月17 日于我院接受化疗的50例肺癌患者资料,观察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化疗症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1 日-6 月17 日于天津市胸科医院接受化疗的50 例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 例)和观察组(25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7 例;年龄50~76 岁,平均年龄(67.18±4.20)岁。观察组男16 例,女9 例;年龄50~77 岁,平均年龄(67.22±4.1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行。本研究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肺癌;②符合化疗指征;③神志清楚,思维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②化疗不耐受者;③同时接受放疗等其他抗肿瘤方案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化疗前开展基础宣教工作,向患者介绍化疗的目的、原理及流程,介绍化疗常见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配合化疗方案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包括饮食干预、用药监护及药后指导等。化疗后向患者告知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按时复诊。干预时间1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以上基础上应用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①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慢步行走、广播体操等有氧运动,结合其体力状态,调整总运动时间,20~30 min/次为宜,每周3~5 次,保证患者运动后心率达到目标心率的50%~60%。在此过程中做好监护工作。当患者自觉体力不支时,及时调整其运动时间及运动量,以提升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其日常运动能力;②心理干预:实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变化,掌握其真实需求,通过群体支持、个体咨询、全面应对措施及应激处理等方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其中,群体支持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及社会性支持力量的共同参与。个体咨询则属于一对一心理支持干预,积极解答患者的各项疑问,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排解,并借助过往正面案例,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思维。全面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信息准备、认知力重建和意念放松等,可提高患者认知水平,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应激处理则是针对化疗刺激进行的心理安抚及暗示干预,以缓解生理不适引起的负性情绪;③睡眠干预:向患者强调规律睡眠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及睡眠计划,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尽量减少其睡前活动,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同时缩短患者的白天卧床时间,避免长时间午睡。若患者睡眠障碍较为严重,遵医嘱给予助眠药物,并做好用药干预。干预时间1 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癌因性疲乏、护理前至护理结束时的化疗症状[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脱发等]、护理前后的运动耐量、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癌因性疲乏:采用Piper 疲乏量表(PFS)[8]进行评定,共22 个主条目与5 个附加项目,包括行为(0~60 分)、情感(0~50 分)、感觉(0~50 分)、认知(0~60 分)4 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高。运动耐量:采用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反映动态心肺康复效果,测量患者在6 min 之内能够行走的最大运动距离,距离越大表示患者运动能力越好。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9],共18个条目,总分0~21 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10],包括生理(0~28 分)、心理(0~24 分)、社会关系(0~12 分)、环境(0~32 分)4 个领域,分数越高表示此领域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PFS 评分(行为、情感、感觉、认知)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PF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PF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2.2 两组化疗症状比较 观察组化疗症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χ2=4.667,P=0.0311),见表2。
表2 两组化疗症状比较[n(%)]
2.3 两组运动耐量、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后6MWT 结果大于护理前,PSQI 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6MWT 结果大于对照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6MWT 结果及PSQI 评分比较()
表3 两组6MWT 结果及PSQI 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2.4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WHOQOLBREF 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WHOQOL-BREF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WHOQOL-BREF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化疗属于全身性治疗手段,可通过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浸润、增殖及转移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目的,是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11,12]。但化疗可引起严重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不仅影响着临床用药剂量的选择,且易导致癌因性疲乏、睡眠质量下降、治疗抵抗等不良问题,不利于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生存预后造成了较大影响[13,14]。因此,其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常规护理多以基础性干预为主,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效果有限[15]。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属于现代化综合护理模式,可依据化疗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运动、心理、睡眠维度的针对性干预,加强护理方案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升其干预措施的细致化管理,促进其预后质量的改善[16,17]。其中,运动干预可有效重建部分肌肉的形态及代谢作用,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增强其心肺功能[18]。心理干预则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培养良好的遵医态度[19]。睡眠干预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其养成科学的睡眠作息,保证充足体能。以上措施均可作为常规护理的良好补充,其联合应用可保证化疗方案的安全进行,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PFS 评分(行为、情感、感觉、认知)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状态,有利于心理状态的正面转变。此外,观察组化疗症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化疗引起的不良症状。分析认为,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可从不同角度改善患者的化疗体验。其中,运动与睡眠干预可增强患者体能,对其机体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化疗耐受性。心理干预则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降低癌因性疲乏的同时可纠正患者的遵医态度,保证用药的科学性。以上配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研究指出[20],肺癌可引起肺组织容量减少,影响患者心肺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其呼吸功能紊乱日益加重,可导致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等不良情况,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肺癌化疗患者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其睡眠障碍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观察组护理后6MWT 结果大于对照组,PSQI 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同时改善其睡眠质量。分析原因,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可针对肺癌化疗患者开展相应的运动指导,改善其心肺功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疲乏及呼吸困难症状,而睡眠护理则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助眠环境,给予一定睡眠保障。此外,生存质量是评价癌症化疗预后的重要指标,其生存质量的好坏可直观反映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且对生存时间的延长存在较大影响。护理后观察组WHOQOL-BREF 评分(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与其癌因性疲乏、运动耐量、睡眠质量及化疗症状的改善存在直接关联,与王小梅等[21]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运动-心理-睡眠护理干预可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减少化疗症状的出现,改善其运动耐量及睡眠质量,提升生存质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