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锦春 言丰
扬中位于扬子江中,成洲千百年来一直由周边府县管辖,直到1904 年才独立建置。其水上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 年6 月1 日,新四军第1 支队司令员陈毅奉命率部离开南岭陵园。2 日晚,率部通过宣城铁路,向敌人侧背进军。14 日到达句容市茅山地区,着手创建茅山根据地。为贯彻中央分兵北渡的方针,寻找新四军主力渡江的地点,1938 年9 月至11月间,陈毅多次率领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主要领导,勘查长江南岸的龙潭、高资、大港、大路一带的江滩、渡口,甚至冒着遭受日寇巡逻艇袭击的危险,行船到江中远眺扬中。
从地理位置来看,扬中与大江南岸间的夹江不宽,最狭处只有百十米,而且港口、船只多,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在日寇控制长江的条件下来往大江南北;岛内河港交织,芦苇丛生,有利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从经济上看,扬中虽是江中一洲,但面积大,人口多,地势平坦,物产丰富,是个鱼米之乡,有利于解决部队给养。从军事上看,扬中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日寇若进犯,大部队来了展不开,小部队来了不顶用,有利于建立抗日根据地。据此,陈毅把扬中确定为新四军北上的渡江跳板,指示挺进纵队尽早占领扬中,“把跳板架过长江去”。
当时,驻守扬中的是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9 旅第3团贾长富部,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同时顽固反共,暗中勾结日寇,还不断派遣特务过江,暗杀共产党干部。因此,不消灭第3 团,新四军就难以上岛立足。
1938 年10 月6 日,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第一支队奉命兵分两路,首次攻打扬中,先后占领老郎街、八字桥和县政府所在地三茅镇。不料,贾长富部把守的三茅镇是一座空城,这次战斗仅俘获20余人,缴枪10余支。
陈毅判断敌人可能使诈,令部队迅速撤回江南,等待时机消灭敌主力,再占扬中。慎重起见,陈毅又亲笔写了一封信,派警卫员送给挺进纵队,要他们勿为一时胜利所惑,必须立即撤出,并及时报告撤退情况。
事情果然不出陈毅所料。第3 团事先得到密报,已将主力分散隐藏在三茅镇乡间,并严密封锁消息。同时,该团向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9 旅旅长张少华请援,妄图把挺进纵队消灭在三茅镇。
10 月9 日,挺进纵队根据陈毅命令,刚撤至江南姚桥一带,保安第9 旅2 个团和保安第4 旅1 个团就尾追而至。
1939 年春,在摸清第3团兵力部署后,新四军一部协同挺进纵队第1、第2 支队趁夜再次攻打扬中。
具体安排是:由第1 支队1 个营包围驻老郎街之敌,1 个营攻打八字桥之敌和乡间小股匪军;第2 支队2 个营和第1 支队1 个营解决三茅镇的国民党县政府和第3 团团部。战斗于拂晓前结束,第3 团两个多营被全歼,少数逃窜到乡间的顽匪也陆续被肃清,扬中全境为新四军占领。
不久,挺进纵队又派出一部北渡长江,控制江都仙女庙以东之大桥、嘶马、吴家桥一带。
这样,从丹北到扬中,从扬中到大桥,一条宽阔的“跳板”在滔滔长江上架设起来。随后,挺进纵队司令部从江南移至扬中老郎街。
半个月后,陈毅来到老郎街挺进纵队司令部。他高兴地对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说:“老管,你们打得好!有了扬中,我们过江就容易了。这块‘跳板’,你们一定要守住,不能丢失。”
陈毅在扬中视察了整整一个星期,他认为扬中不仅是新四军北渡的军事跳板,还是党的工作向北发展的政治跳板。他亲自给挺进纵队创办的《群众导报》题写报名,还赋诗三首,盛赞扬中。
其一、《长江跳板》:“滔滔江水向东流,北渡如何得自由?立足扬中无限好,贾团狡猾不须忧。”
其二、《政治跳板》:“地利天时好,人和更不同。古今皆有训,中外亦相通。北斗能高照,孤军定落空。太平民主化,意义具双重。”(注:扬中古称太平洲)
其三、《知己知彼》:“长江跳板稳如山,众寡悬殊不等闲。自古能兵怀远略,迄今善战更高瞻。遵循马列无穷力,依靠人民哪畏艰。灭敌反顽联二李,老三老二又何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