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峥薇 安徽省图书馆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方向,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促进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措施。基于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图书馆,可以使图书馆的功能与个性化服务更加多样。现对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点进行概述,然后对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探讨,希望为将物联网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更多新的思路。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成必然。从技术层面来说,智慧图书馆主要运用射频识别技术与传感器网络技术,形成多样化的图书馆服务管理体系,为读者带来更多的便利,促使图书馆向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出现得较晚,目前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建筑现代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机器设备与管理程序上。依托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机器设备与管理程序,图书馆可以构建更加智能化的建筑系统。例如,基于物联网的空调系统能够准确判断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并根据室外环境的变化对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等进行自动调节,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智慧图书馆内先进的机器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力资源,既能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又能够通过无纸化阅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与目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服务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最为显著的优势。物联网将图书馆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各类事物串联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功能模块,有助于信息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获取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数据,如单日阅读量、图书借阅排行榜等,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还体现在其能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这对工作人员的思维拓展与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在物联网的支持下,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促进智慧图书馆服务智能化的发展。
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技术诞生的新兴产物。便捷化是智慧图书馆最初的创建理念,智慧图书馆的建立为大众提供好的阅读体验,令其享受阅读的乐趣。事实上,智慧图书馆的建立的确实现了上述目标,以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智慧图书馆为读者借阅、信息咨询等提供了诸多便利,具备许多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信息感知能力是构建智慧图书馆构建的基础。智慧图书馆运行过程中,涉及对图书名称、图书内容的感知,除此以外,还需要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但目前我国网络传感器能够实现的信息感知功能较弱。
智慧图书馆的设计与运行对传感节点的要求较高,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传感节点,并确保每个传感节点拥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就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感知能力来说,许多智慧图书馆中传感节点的设置能够满足建设要求,但是传感节点还要具备自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解读信息的功能。就嵌入在图书资源内部的传感节点而言,其不仅要识别出图书名称、出版单位等基本信息,还要搭建读者与图书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图书定位。由于我国智慧图书馆在信息感知能力方面较弱,上述传感节点的功能难以实现。
智慧图书馆之所以能够为大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与其后端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息息相关。该平台能够为图书馆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升。事实上,智慧图书馆本身就是以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收集读者借阅信息,优化自身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因此,智慧图书馆的建立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数据的收集、加工与分析能力,但如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如何将存储的多元信息关联在一起是当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反映了我国后端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云计算是构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扩充了图书馆系统的容量。但是截至目前,对云计算的搭建方法缺乏统一的规定。因此,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云计算模式主要分为私有云和公共云两种。其中,私有云是以用户为终端搭建的,而公共云主要依赖第三方平台。结合我国当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以第三方平台为主的公共云尚未发展成熟,我国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以私有云发展模式为主,但私有云模式如何搭建及维护这些问题尚未有定论,无形中增加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难度。
上文提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支持。但RFID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目前许多厂商依据图书上架时的架位信息开发了图书导航系统。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其定位的准确性受到限制,大多只能追踪到图书在书架的层位,难以准确定位特定的图书。同时,如果图书归还或手工盘点过程中出现错还、错放等情况,智慧图书馆系统只能检测到该图书是否位于该层,并不能检测到不在架图书的具体位置。
1.启用射频识别技术,创建智慧书架
智慧书架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与智能借阅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交互,既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又能提升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基于此,可利用RFID技术构建库存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帮助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确定图书的位置、收集数据信息、了解图书摆放情况。由于单独使用RFID技术容易出现定位追踪不准确等问题,因此可以将射频码置于书架上,图书管理员可通过扫描射频码对图书位置进行追踪。与普通图书馆相比,该智能化图书管理方式更适合用于珍贵馆藏资源较多的图书馆,如以学术科研成果或权威性资料收集为主的图书馆,便于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RFID技术与GPS系统相结合,即在智能书架上安装电子显示屏,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与读者可通过该显示屏对要管理或借阅的图书进行搜索,待确认所查找的书籍后即可自动启动GPS系统。此时,与该系统串联的指示灯会亮起,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与读者可以实现快速查找。
2.应用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个性服务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顺应市场发展,提升智慧图书馆的先进程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对智慧图书馆内的制度、文化等进行创新,全面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智慧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工作形式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就是将传统的工作体系转移到互联网上,在物联网的支持下打造图书馆的多种工作形态。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开发了网上借阅系统,部分图书馆构建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令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图书借阅、资源下载。上述功能的实现就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当读者登录数字图书馆的个人中心,系统就能迅速收集读者的个人信息,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对读者的阅读喜好、工作领域等进行推测,并将这一数据存储到阅读数据库中。在物联网的支持下,阅读数据库能够与个人信息数据库快速对接,之后读者就能在图书馆管理系统首页看到智能推荐的信息资源。为了进一步普及阅读的重要性或进行图书信息推送,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官方账号,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展示与读书有关的重要信息,鼓励读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
3.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借阅体验
智能借还系统的搭建可以将读者、书籍与图书馆紧紧地串联在一起,其中涉及的技术较多,需要图书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将定位智能电子标签嵌入图书中,图书管理员通过扫描就能快速录入图书信息。在读者归还图书时也可以扫描此标签,确认录入信息后就能够查询到图书的所在位置,方便图书的归位。关于图书归还,智慧图书馆还可以使用智能机器人,通过自动遥控设备进行管控。不可否认,上述系统的建设的确能够为读者、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便利,但以上措施仅仅实现了借阅流程的升级,读者的借阅体验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基于此,可借助AR、VR等技术进行创新,即创建虚拟图书馆,令读者体验沉浸式借阅,打破传统图书馆死板的运营模式。
1.运用嵌入式节点原型产品,以适应智慧图书馆构建要求
上文提到,信息感知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感知能力较强的原型产品已经诞生。这种以嵌入式节点为主的原型产品更能满足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求。通常,嵌入式节点原型产品包含情境感知模块、信息资源储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其中,情境感知模块主要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使用数据,深入分析读者的阅读活动感知其阅读情境,通过大数据捕捉关键信息并快速解读、存储。信息资源储存模块是一个集成统一的管理空间,上文提到的智慧书架、数字图书馆App的建设均与该模块有关。
2.构建数据分析的科学模型,为智慧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持
后端信息处理技术不足是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与后台信息数据的整合、分析息息相关,而这些后台信息数据的收集大多需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但由于我国云计算技术尚未建形成统一的使用标准,智慧图书馆搭建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模型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的搭建解决这一问题,即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物体进行抽象分析与统一处理,从而根据海量的数据归纳总结出智慧图书馆的运行特点,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3.建设智慧图书馆监控系统,避免资源受损和不必要的灾害
智慧图书馆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馆内资源与人员的安全,需要安装监控系统,对图书馆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控,同时增加自动安防装置。就环境监控而言,主要使用红外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对图书馆不同区域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如区域湿度、温度等,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外部环境信息、标准环境指数等进行对比,从而实现智能化调整。在自动安防方面,主要考虑到图书馆人员密度较高,人员流动性较大,需要通过自动安防系统对突发事件进行检测,如火灾。其中,火灾预警系统的等级较高,该系统与智慧图书馆的所有电控室、消防喷淋系统连接在一起,一旦检测到空气中烟雾浓度或其他指标符合火灾标准,立即启动报警装置与喷淋系统。
4.引入高端信息技术人才,打造全面发展的专业化队伍
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但智慧图书馆的运营与持续发展需要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合理的开发与运用。因此,有必要引入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例如,图书馆可与高校合作,由高校为图书馆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图书馆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政府有关部门可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型人才投身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开发中,并在薪资结构等方面给予补贴。同时,图书馆内部也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除必需的图书管理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定期开展信息技术交流会,还可以邀请馆外专家前来分享经验,支持内部工作人员大胆创新。不仅如此,还要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与薪资体系、职称评定等挂钩,建设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
5.关注知识付费项目的开展,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加强对智能感应系统、智能管理平台等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也需要不断对文化产品服务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图书馆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会进一步提升。因此,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知识服务进行创新,可以创建知识创作等板块,构建虚拟化的知识服务空间,使图书馆知识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将创造性知识探讨与阅读设置为付费项目,为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来说,各平台推出的付费产品多种多样,如喜马拉雅的专栏订阅、知乎的付费讲座等。这些知识付费项目的开展使阅读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形式,信息交互方式也愈发多样,不同主体能够通过线上进行互动,有相同知识需求的人群还能形成知识共享社群,使阅读的活跃度与用户黏性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其功能与服务水平也要不断提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关注读者本身,从读者的阅读需求、使用需求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量,通过智慧书架、知识付费项目等提升大众的阅读参与度,为读者带来更加舒适、愉快的阅读体验,为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