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晨
(长春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在网络强国政策的助推下,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兼顾视听表达的慕课以其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1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谈到:“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在校大学生已有超过3.3亿人次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1]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授课形式受到了冲击。在居家办公学习期间,慕课的作用鲜明地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发掘了慕课教学的优势,将其作为面授教学的补充,提升了现代教育的宽容性和适应性。慕课数量庞大,但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内容不完备、制作不精良等问题频现,设计观念问题显现出来。慕课的信息承载和表达方式与影视表达一脉相承,它的录制应该遵循影视创作和影视表达的基本规则和经验。因此,加深对慕课的影视属性的理解,以专业影视创作的标准和规范指导慕课设计无疑对提升慕课质量大有裨益。
目前,慕课中视频课程制作相对普遍的流程是课程制作团队将某门课堂授课的内容进行拆解,然后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表达训练,由教师在特定的、修饰后的场景中出镜讲授,后期制作中将教师的出镜画面与课件穿插剪辑,再添加适当的动画、字幕以及片头片尾,形成慕课视频。因此,很多教师将慕课制作称为录课。传统课堂教学在实体教室中进行,慕课则在虚拟的教学场景中进行,教学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慕课设计不能简单地复刻面授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新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方法。慕课要依托网络教学环境,吸纳影视的视听表达方法。课程团队要围绕慕课的新特质,重新规划内容,设计呈现方式。授课教师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与视听表达相关的训练。
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不能如期开学,教师居家授课,学生居家学习,线上课程成为主体教学方式。教师普遍缺乏准备,比较仓促地进行慕课录制。大部分教师采用电脑屏幕录像的方法,即伴随教师的语言讲解,画面呈现文案、课件或影音实例。疫情得到控制后,很多学校为了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大力推广线上教学模式,很多录屏课程成为混合式课程的线上资源。这种课程无需教师出镜,易于准备和实现,但画面仅展示文案或课件,表现手段单一,效果单调呆板,缺乏交流感,缺乏临场感和感染力,教学效果差。在后疫情时代,提升慕课质量的关键工作是逐步以设计精良的慕课替换简单的录屏式课程。
慕课在呈现与表达层面的突出问题是出镜人物的表现不自然,口语表达生硬。很多教师会在课程录制过程中发出疑问: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表达顺畅自如,而面对镜头时则频出错误。可见,教学的环境改变了,教师的表达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课程团队要理解慕课的特质,正视慕课与面授课堂的差异,理解影视表达的方式,熟悉影视创作的流程,有计划地进行出镜、录音的训练,以形成自然、亲切的表现效果。慕课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微影音媒介的认识与驾驭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所指称的课程形式在国内教育领域早已有之,网络课程、在线课程、微课等与慕课大抵相同。慕课的概念强调了课程的开放特性、线上特性和规模特性,对课程特质的限定更为精准。慕课概念的广泛采用,可助推我国与国际先进的线上教育接轨。
作为慕课核心部分的视频课程依靠影像与声音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系统,进而完成内容的输出。就产制流程与信息传播方面而言,可将视频课程视为影视作品。将慕课引入影视领域,可以明晰创作规范,提升制作标准,推进慕课质量的提升。课程团队应以专业影视创作的视角指导慕课内容设计和形式呈现,使其符合影视创作的规范。视频课程的设计要注重信息传达的实效性,不能单纯依照传统课堂授课的方式方法,而要充分参考影视作品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规范和原则,充分吸纳影视表达和传播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效能。
在慕课的内容设计过程中,课程团队要充分考虑慕课作为微影视作品的体量,并且要兼顾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设备以及影音作品在信息呈现和信息接收方面的规律。每节课程以6~12分钟为优,一般不宜长于15分钟。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影音媒介的信息传达,尽量降低所授内容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慕课要适当扩大授课对象范围,降低对授课对象的前导知识要求,充分考虑观者在慕课学习时相对自主、松散的学习状态。慕课应紧密围绕微知识点、微理论、微技能,阐述相对独立的知识,解决相对独立的问题,形成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总之,慕课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复刻或片段截取,慕课的设计形式要丰富。
作为慕课主体部分的视频课程与影视表达一脉相承,它通过影像与声音承载大量的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完成内容的传递。在这种综合性的表达模式中,影像与声音媒介的选择、视觉与听觉信息的协调是保障传播实效性的关键。影音表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面授有同有异,能否用视音频模拟面授课堂并发挥微影视表达的优势成为考量慕课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指标。
慕课可以兼容各类视觉和听觉信息。慕课设计者要选择适合的信息媒介,在保障内容输出实效性的基础上,尽量发挥信息元素的特质。慕课相比面授课堂,在信息表达方面欠缺临场感和感染力。因此,增强表现力和生动性是慕课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视觉层面,课程画面可以呈现文字、图像、影像。影像应作为课程呈现的主要媒介元素,相比文字和图像,更为直观、生动,更易于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文字和图像作为辅助元素,可有效地避免课程沦为“动态PPT”或“电子相册”。在听觉层面,课程声音可以呈现语言声、音响和音乐。课程中的语言往往是绝对的主体,能够实现精准的信息传达。因此,教师语言的设计是慕课制作的核心工作。语言声的信息传达不够直观、生动,对它的理解要耗费学习者一定的精力。如果课程的信息表达过分依靠语言声,则难于发挥微影视的优势。因此,在慕课声音设计过程中,要适当削弱语言声表达的信息量,在需要强调现场感的部分多运用音响,在需要烘托气氛的部分多运用音乐,使慕课的声音元素丰富化、表现效果生动化。此外,慕课的视听表达要相互协调、浑然一体。课程团队要深入理解视听信息传播媒介的特质和功效,灵活选择、运用视听元素。慕课是综合视听媒介,过分依赖画面,不利于提升深度,而过分依赖声音,则导致表现枯燥。课程的每个段落画面和声音媒介都应被充分利用,不应当出现较长时间的画面静帧或声音静默的情形。除了个别需要着重强调的部分,不应重复课程中的声画信息。视听媒介运用得当的慕课能够兼顾影像表达与声音表达的优势,课程内容表达所依靠的主要媒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视频的行进灵活地在画面与声音之间切换,这体现了慕课所依托的影音综合媒介的特质。
慕课是一种依托影音表达的远程教育模式,它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受的限制较小。保证学生持续关注课程、让慕课产生接近实体课堂的约束性是慕课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
当今是大众影音消费时代,欣赏网络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慕课要利用网络短视频传递知识,就必须要生动化,要富有吸引力。慕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复制到视频课程中,并没有借鉴影视表达的方法,直接导致了观者产生说教枯燥、索然无味的感受。因此,革新表现手法,充分借鉴影视表达的优势,是提升慕课感染力的关键因素。慕课表现手法变革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视听综合媒介特质,充分借鉴影视表达方法,凸显慕课教学的优势。首先,慕课由录制的视频拼接而成,课程团队可通过慕课呈现跳跃的时间、变换的场景,以声画不断引导学习者转变视点,或快速浏览原本漫长的历程,或慢速细致地观察某个瞬间,或利用与讲解内容相关的虚拟场景形成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其次,慕课中的口语语言和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语言有较大的差别,很多慕课制作的粗糙感都源自语言修饰的不足。因此,课程团队在准备好课程内容文稿后,要增加一个文本转换环节,即将教师的授课讲稿转化为适合影视传播的台本,如采用更为客观的表述,少使用“我”“老师”“咱们”等自称,去除口语化词汇和重复句,降低无实际意义的互动和设问,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实效性。再次,慕课包含大量文本内容,除了画面下方与教师讲述同步呈现的唱词,还需要很多纲领性、描述性、解释性的字幕。字幕设计的原则是少而精,课程设计要尽量压缩字幕量,避免重复表述,字体、字号设计要简洁、明快,单屏画面不宜超过80字。视频课程“强调教学演示的‘动’”,课程设计“要有意识的增加教学演示中的动态元素,使教学的整体过程活跃起来”。[2]此外,慕课给予教师更大的创作空间,可以增加访谈、讨论、走访甚至微剧、真人秀等形式,使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慕课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主权。因此,慕课建设要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学习目的、不同知识层次学习者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慕课中的学习资源建设要秉承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样态丰富化。慕课中的学习资源应当囊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介样态。不同的媒介资源可适应不同人群的接受喜好,还可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例如,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想通过课程提升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就会选择权威的文献资源;有的人希望利用课余时间扩充知识面,就会选择欣赏图像、视频。在互联网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并不缺少信息资源,而是苦于如何筛选和鉴别。课程团队在慕课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先整合、再建设的原则,避免盲目进行新资源开发;要进行细致的调研,掌握相关资源的建设情况,梳理其现状和问题,最后形成供学习者选择的系统化、类别化的资源群。第三,内容层级化。慕课和面授课堂面向的学生在学习目的和自身水平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创作者要扩大慕课对学生层次的兼容性,进行合理的层级化设计。“慕课管理团队可以通过为学生群体打标签、画像和细分学生类别,进一步实现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深挖的效果,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学习服务。”[3]课程在介绍或导论部分就应明确课程的授课对象和层级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计划,指引其有针对性地选择后续的视频教程、参考资料、习题测验等。每章、每节课程都要将教学目的、主要内容和对前导知识的要求显著地标注出来,尽量用数字或等级标注知识难度,让学生能够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
面授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空,教学的临场感强,教师可获得切实的回应,学生可感受浓厚的氛围。慕课则通常是典型的异时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时难以摆脱疏离感,加之教学设备、学习环境、远程传输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教师不能言传身教,使学生不能感同身受,导致慕课在很多教学流程中仅能作为辅助环节。目前慕课依托的网络视频呈现的课堂与真实课堂差别较大,教师和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学习。欲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但我们要认识到,新技术的变革和普及尚需漫长的过程。慕课设计者要合理地利用现有平台,优化呈现方法,通过技术手段在师生之间形成虚拟的交流感。
在慕课的设计过程中,虚拟的交流感和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慕课中教师的语言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当下,慕课设计着往往按照知识的逻辑脉络设置课程内容,这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友好,因为慕课学生的学习目的往往源自遭遇的问题。课程团队在设计讲述文本时,要将讲述对象设定为对知识完全不了解的初学者,然后逐步引导学习者发现问题、明晰内容、加深理解、推广应用,吸引学习者的关注,持续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可利用语言表达的节奏形成互动感。将专业课程移植到慕课平台,会扩大其受众面。为此,慕课中的讲述语言要强调亲和力,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注意控制课程节奏。对于简易的内容,可适当加快语速;对有难度的内容,可放慢语速、增加停顿,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可适时将初学者经常遇到问题以设问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习者产生一种在场的感受,增强参与感,从而大幅提升学习效果。再次,课程团队应在每个教学周期组织师生交流环节,如面授、讨论、答疑等,从而尽量吸纳课堂教学的优势。直播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交流手段,理论类课程可以用其探寻实例涉及的现场,技能类课程可以用其演示和呈现过程,艺术类课程可以用其组织汇演或作品展示等。此外,慕课提供了愈加丰富的交互功能,如留言板、讨论区、即时通信群等。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交流手段,拉近师生距离。
慕课兼容视听表达媒介,并依托互联网传播,是典型的互联网影音作品。在当下的融媒介环境中,慕课在信息表述的实效性和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方面具有极其鲜明的优势。在以往的慕课录制中,设计者更多地倾向于慕课的教育层面,单纯地强调课程的知识传授,忽略了视听表达。将慕课纳入互联网影音的范畴,有助于提升设计者对慕课媒介属性的认识,助推其以影视创作观念规范慕课设计,从而提升慕课质量。在影视创作视域下,慕课创作策略的核心在于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媒介利用的充分性、视听表达的灵动性、课程资源的完整性和互动形式的多样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制约。随着人们对慕课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慕课的新特质、慕课设计的新观念会不断被发现、被认知,慕课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在未来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