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嵘
读语文课程标准,发现其中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思想内容上,各个学段都主要强调了运用感情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但是对诗歌的形式的体会,课标中提得很受,只是强调了要通过读,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对于课标的要求我们无可厚非,毕竟课标只是一个标准,不可能巨细地罗列具体的方法。但笔者总觉得,课标对于诗歌的形式的要求薄弱了些。因为诗歌之所以是诗歌,恐怕最重要的还在形式。所以,笔者以为,要学习古诗,有几点是必须强调的。
要学古诗就应该明确的教会学生几种修辞方法。因为不掌握几种修辞,就不能深刻的理解诗歌的情感。
大家知道,诗歌是最含蓄隽永的艺术形式。作者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一般是不会直说的,是委婉含蓄的表达。要实现情感委婉含蓄的表达,重要手段就是修辞。只有打开修辞这扇窗,方可以达于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歌一定绕不开比喻。诗歌的修辞手法首要的一个就是比喻。比喻是诗歌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法,从《诗经》开始就有了,所谓赋比兴中的比即是。为什么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呢?诗人单单是想用彼物来拟此物,显然不是的,诗人是想用彼物来表达自己不想明说的感情,达到艺术的效果。诗人为什么要将彼物拟为此物,因为彼物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比成是“春水”心中难以言说的愁情之多之长之久尽在其中。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单是要知晓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要体会这种修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比如教学李白的诗歌《静夜思》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作者将月光比喻成了什么,接着重点就要放在作者为什么要将月光比成霜了。要引导学生思考霜和月光有相同的属性,两者都是明晃晃的,所以可以把月光比喻成霜。再引导学生思考,霜除了明晃晃外,霜还有个温度上的特点寒,让学生将月光的寒与作者内心的凄苦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本首诗歌对思乡情感的表达,体会作者离别家乡身在异处,内心就像下了霜一样的凄凉。
诗歌教学,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对仗。有人说文章的内容容易把握,形式却难“看见”,这里要强调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看见诗歌中的对仗。
古代的诗歌,尤其是有唐以来的新体诗,对仗可是个绕不开的形式。只有明了了对仗,才能真正明了格律,才能懂得诗歌形式的迷妙。让小学生掌握对仗是不是拔高了难度呢?不是,因为对于对仗这种修辞手法,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在日常生活中还多有运用。对于耳熟能详的经常运用的修辞,在古诗教学中有意提出,通过强调让学生掌握古诗结构的秘密,有什么不妥呢?启功先生指出古诗中运用的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只是诗文要求更规范,更严格而已。因此孩子掌握对仗这种修辞手法其实是有基础的,并不见得有多难。学习诗歌的对仗,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语言形式美,可以使自己的日常语言形式变得更优美。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古诗之所以为古诗,就是因为其中的对仗使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美,就像启功先生他们所讲的“灯笼格”或者“乌龟格”一样。
教学中让学生首先认识对仗,让学生注意成对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对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对仗的特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老师领着学生游戏,通过对答,让学生感受对仗的特点。老师说“两个”让生找出对句对应的词语,然后再说出对仗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学习,等学生初步掌握了对仗的特点,能基本判断一首诗歌中对仗的诗句后,再让学生感受对仗在律诗中的使用特点。从而感受诗歌尤其是律诗的形式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會诗歌的音乐之美,体会诗歌的形式之美。
对于古诗,用典是该重视的。不懂得用典很多诗歌是不能真正理解其意思的,甚至会闹出笑话来,就相当于我们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成语一样。不知道这些典故的话,理解诗歌就成了难事。小学阶段的用典有几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如刘禹锡的那句,如果不知道诗句来自一个典故,就不太容易理解刘禹锡被贬时的落寞。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就比如刘禹锡的那句诗,我们就要提问学生,同到牵牛织女家,即是同到,一定不是刘禹锡一个人,那还有一个人是谁?继而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这里的同到指的是跟谁同到。然后再让学生比较作者和这个同到者命运有什么相同,从而体会出刘禹锡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抱怨。
所以学古诗如果不去弄清典故,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是会打折扣的。所以我们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知道诗歌中的用典现象,并留意典故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意义。一个孩子,将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将读到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小学阶段也会涉及上百篇的古代作品,读古诗古文,往往就会涉及用典。如果不明白用典就谈不上理解古诗了。
既然刚才提到的这几种修辞在诗歌理解诗歌体会中如此重要,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又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内容呢。当然,学习语文并不是研究语文。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样,学习诗歌并不是要去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而是把修辞手法当成是阶梯,顺着这个阶梯可以窥见诗歌高妙的情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