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产业瓶颈 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解读

2023-03-09 12:55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模组商用轻量化

◎ 本刊记者 白 静

我国5G 商用四年以来,5G 应用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应用案例累计超过5 万个,已融入97 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60 个,覆盖国内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我国5G 应用整体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截至2023 年9 月底,累计建成开通5G 基站318.9 万个,5G 移动电话用户达7.37亿户,5G 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全球占比达42%,5G 应用已广泛融入67 个国民经济大类……这是我国5G 建设应用的最新进展。

在5G 应用推广过程中,终端成为5G 与行业融合的“锚点”,融合终端的成本高、研发难等问题成为制约5G应用规模化的主要因素,而芯片成本高、功能冗余、生态缺乏又成为其中的关键。

为了打破上述产业瓶颈、大力推动5G 应用规模化发展,工信部日前印发《关于推进5G 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5 年,5G 轻量化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打造完整产业体系。此举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凝聚“产学研用”共识,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5G 轻量化(RedCap,ReducedCapability)芯片技术演进、产品研发并构建丰富的产业生态,实现芯片的低价、高质量供给,降低行业5G 应用成本。

5G轻量化芯片应运而生,技术和产业加速推进

5G 轻量化技术是3GPP 针对中高速连接专门立项研究的一种新技术标准,是简化版的5G。5G RedCap 在Sub-6GHz 频段的带宽只有传统5G 的1/5,即20MHz;减少了终端接收天线数量和MIMO 层数,支持“1 收”或“2收”;最大调制阶数从256QAM 降至64QAM,并支持半双工模式等。通过对硬件及功能的精简,5G RedCap 模组的成本相比现有5G 模组降低了一半,规模商用的模组价格可以与Cat.4 相当,并使5G 模组成本在未来三年内下降到100 元以下。

为什么要推出5G 轻量化技术呢?这是因为在5G 应用的前期推广过程中,行业应用市场呈现规模大、碎片化严重、行业终端类型多、价格敏感等特点,且80%以上的应用场景不需要使用5G 的全部功能及性能。

因此,供给侧企业短时间内无法通过规模出货来降低成本,需求侧企业又不想为冗余功能及性能买单,这就造成5G 以模组方式与行业终端融合时,垂直行业都觉得贵,不愿意使用5G。

据信通院发布的行业终端成本分析,在通信方面,5G 模组成本的70%来自于芯片,芯片的价格直接决定了垂直行业使用5G 的硬件成本,需要对现有5G 进行精简。

面对产业诉求,3GPP 在R17 版本中规划了5G RedCap 标准,已于2022 年6 月冻结。该标准规定了5G RedCap 的技术指标、能力,并明确5GRedCap 主要面向可穿戴设备、工业传感器和视频监控三类业务。

3GPP R17 版本的冻结标志着5G RedCap 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从往年标准和芯片的发展情况看,标准冻结到芯片落地的周期是2 年左右,但对于5G RedCap,我国产业界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

在产品研发方面,2022 年11 月,我国IMT-2020(5G)推进组完成5G RedCap 各项关键技术试验。华为、中兴通讯、中信科移动、爱立信和诺基亚贝尔等5 家网络设备厂商,完成了网络侧的5G RedCap 关键技术功能和外场性能验证;紫光展锐、翱捷科技、vivo、必博科技等国内芯片及终端厂商,基于5GRedCap 测试终端或原型验证平台完成了关键技术功能验证。

在产业生态方面,2023 年我国5G RedCap 产业生态初见端倪。在芯片方面,高通、联发科技、紫光展锐、翱捷科技等主流芯片企业积极投入研发;在模组方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广和通、鼎桥等企业的5G RedCap 模组陆续问世;在终端方面,大华、南瑞、利尔达、宏电、四信、中微普业等终端企业相继推出5G RedCap 终端20 余款。此外,在产品落地验证方面,国内四大运营商携手华为、中兴通讯及终端合作伙伴,围绕电力、工业、视频监控等重点领域完成10 余次5G RedCap 试商用现场验证。

明确三大发展目标,推动5G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

虽然5G RedCap在技术和产业方面的探索实践不少,但是业内对其发展规模和前景一直存在较多争议。这是市场碎片化、投资回收长期化及前景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的。为此,《通知》从技术产业、应用规模、产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坚定产业的信心,有利于推动5G RedCap 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使之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知》明确了供给侧、需求侧及产业生态培育三方面的发展目标。

一是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为5G RedCap 应用提供供给侧的产品保障。《通知》提出,5G RedCap 标准持续演进,技术能力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通过形成统一的标准指导终端研发和升级换代,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同时《通知》明确提出,要丰富5G RedCap 终端类型形态,形成100 款以上的商用产品,为5GRedCap 应用发展提供充足的产品保障。

二是应用规模持续增长,为5G RedCap 应用发展指明行业方向。《通知》提出5GRedCap 连接数实现千万级增长的发展目标,激发了终端侧厂商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积极性。通过规划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重点应用领域,为5G RedCap 应用创新发展指明行业方向;通过打造5 个以上实现百万连接的5G RedCap 应用领域,起到示范标杆作用,引领5G RedCap 应用规模持续增长。

三是产业生态繁荣壮大,保障5G RedCap 应用持续快速发展。《通知》提出,建设面向5G RedCap 产业发展的技术和应用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共享的理念打破融合研发的技术及产业资源瓶颈。通过构建共享性平台对外提供供需对接通道、产品研发指导、仪器仪表共享等服务,减轻企业参与5G RedCap 产业发展的人力、物力成本,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5G RedCap 应用发展,繁荣壮大5G RedCap 产业生态。

规划七大主要任务,实现5G RedCap规模化落地

为了保障三大发展目标的落地,《通知》从标准制定、产业体系、网络能力、应用创新、示范标杆、生态环境和安全保障七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任务规划。

标准是产业统一的基础,也是5G RedCap 真正实现落地的技术保障。考虑到5G RedCap 真正走进行业、走进各个应用场景,还需要各种适配和演进优化,《通知》提出,制定基于3GPPR17 版本的5G RedCap 相关行业标准,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5G RedCap 融合应用标准制定,保障产业落地。

2023 年4 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正式启动了基于3GPP R17 版本的RedCap 终端设备及基站设备通信行标制定工作。《轻量化(RedCap)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阶段)》《6GHz 以下频段基站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阶段)》《轻量化(RedCap)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第1部分:功能和网络兼容性测试》《轻量化(RedCap)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第2 部分:一致性测试》和《6GHz以下频段基站设备测试方法(第三阶段)》等标准预计于2023 年及2024 年完成并发布,初步形成指导RedCap 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标准体系。

在行业标准方面,5G 应用产业方阵组织国家电网、大华等行业企业,构建跨界的标准研讨及制定机制,针对电力及视频领域需求,组织开展《精简化5G 芯片能力和技术要求》等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于未来演进,我国也应依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5G 应用产业方阵等行业组织加强与垂直行业标准化组织协作,以垂直行业需求为牵引,构建跨界融合技术研究及标准制定的新模式,共同推动3GPP R18 及后续版本5G RedCap 国际标准的制定。

完备的产业体系是高质量供给的基础,网络是5G RedCap 应用的基础。《通知》从终端、网络及行业融合三个层面布局,提升5G RedCap 产品供给能力和应用基础,旨在构建5G RedCap 应用基础保障体系。

在终端方面,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推进5G RedCap 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RedCap 与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5G LAN(局域网)等5G 原生应用结合,丰富终端类型和产品形态,降低芯片、模组成本。在网络层面,虽然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5G 网络,实现“县县通5G”,但是5G 网络尚未开展RedCap 能力升级,致使5G RedCap 应用难以商用;下一阶段应鼓励运营商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分阶段分区域开通5GRedCap 商用能力,推动主要城市实现5G RedCap 连续覆盖,提升广域物联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在生态融合方面,开展跨界的5G Inside 等生态活动,以及供需对接、产品入库等活动。目前5G 应用产业方阵已经联合产业各方开展5G Inside 系列活动,在电力、视频等领域开展了供需对接活动,三大运营商也已经开展5G Inside 产品推荐等活动。应用是5G RedCap 规模化量产的产业牵引力,示范标杆是5G RedCap 应用的直接引导。

《通知》从行业应用、个人应用和标杆先行三个方面,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树立应用示范标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实现5G RedCap 规模化应用。在行业应用方面,通过征集5G RedCap 解决方案,打造场景化解决方案,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能源、物流、港口、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5G RedCap 应用拓展。在个人应用方面,推动可穿戴、智能家居等新型终端向5G RedCap 演进升级,探索5G 个人应用创新。在标杆先行方面,一是推动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模式创新、成效显著、易复制推广的5G RedCap 应用示范标杆,通过“头部效应”,形成规模化应用。二是通过“绽放杯”5G 应用征集大赛、案例征集等活动,聚集优秀案例和资源,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各行业应用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实现百万连接的5G RedCap 应用示范标杆。

目前5G 应用产业方阵正在进行5G RedCap 场景化需求及解决方案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发布《精简化5G芯片视频及电力应用白皮书》等,并在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设置“5G 应用融合产品专题赛”,培育并筛选5G RedCap 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

生态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繁荣的保障。《通知》提出,构建融通发展的5G RedCap 生态环境,形成多种公共服务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发挥产业优势,构建资源共享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5G RedCap 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鼓励基础电信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平台,发挥IMT-2020(5G)推进组引导作用,持续推进规范制定、技术试验等相关工作,加速5G RedCap 从标准向商用迈进;依托5G 应用产业方阵,推动各5G 创新中心搭建5G RedCap 应用测试床,提供技术咨询、测试认证、供需对接等公共服务,定期发布5G RedCap 解决方案商名录与典型应用解决方案,发布5G RedCap 产品目录,提升5G 行业终端的行业辨识度与市场认可度。

IMT-2020(5G)推进组明确了我国5G RedCap 技术试验规划包括制定试验规范和构建测试环境两部分,并分两个阶段组织5G RedCap 技术与产品测试。2022 年面向典型应用场景,IMT-2020(5G)推进组制定关键技术测试规范,开展芯片终端和终端原型样机测试;2023 年面向商用需求,重点验证5GRedCap 商用和预商用设备的端到端功能,以及芯片终端和系统间的互操作能力。

5G 应用产业方阵成员单位中国信通院与鼎桥、华为、浙江移动等企业构建了成都及杭州联合实验室,向业界提供5G RedCap 模组、终端与解决方案的研发、调测等服务。

安全是5G 进入行业的前提。《通知》提出,提升5G RedCap 安全保障能力,鼓励产业各界围绕5G RedCap产品新特性,开展终端、网络、平台相关安全标准研制,加强5G RedCap 上线和试商用前的安全风险评估,提升5G RedCap 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保障,共建5GRedCap创新发展新环境

5G RedCap 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通知》从政策、监测、人才、推广等维度,为5G RedCap 提供了良好环境,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支持5G RedCap 网络建设、产业培育、应用创新、安全保障和生态构建。

解决5G RedCap 融合难、市场难、选品难、成本高的“三难一高”潜在发展瓶颈,须全方位推动5G RedCap 技术与优势行业融合发展。同步开展5G RedCap 发展监测评估,通过常态化跟踪监测产业、网络质量和应用进展,支撑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活动,促进5G 应用规模化发展。此外,应加强5G 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人才培养,建立应用推广机制,推动产业各方加强跨行业对接,通过供需对接、测试床、训练营、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推广各行业5G RedCap 应用的成功经验,全面优化5G RedCap 应用创新环境和能力。

随着全球5G 的大规模商用,5G 发展进入应用规模化的“下半场”,高质量、低成本的融合终端成为5G 应用规模化的前提,产业界对5G RedCap 赋能千行百业寄予厚望,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通知》将为5G RedCap 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待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 RedCap 能够在5G 物联网领域实现“新爆发”,助力5G 应用规模化发展。

猜你喜欢
模组商用轻量化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2022 年《商用汽车》回顾
汽车轻量化集成制造专题主编
2021年《商用汽车》回顾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浅谈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瞄准挂车轻量化 锣响挂车正式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