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峰, 秦在东
(1.长沙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湖南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传播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目标和文化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且物质力量要靠精神力量去创造、引领和支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铸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2]尤其在“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1]5,可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3],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其时代意蕴,明确其价值指向,探寻其演进历程,推动其赓续弘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术参考,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意志和信念的总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和人民首创精神发挥、物质文明积淀和精神文明繁荣、服务中国和造福世界等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内在意蕴,是推动其传承弘扬的理论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根”与“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使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魂”铸得更牢,“根”扎得更深。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该精神力量生成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引。“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4],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引领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这是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推进,该精神力量愈发磅礴强大。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生成和发展厚植文化土壤。孕育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酝酿着国家厚重的文化软实力,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政治智慧在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度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丰沛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核心动力与根本依托,在两者的血肉联系中,该精神力量有了源头活水。第一,中国人民在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肉联系中有了“主心骨”,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根本依托。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精神曾经一度处于‘被动’状态”[6],直到“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7]。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有了团结奋斗的“主心骨”,以愈发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投身伟大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第二,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有了坚强后盾,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的无产阶级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天然联系,“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因此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熔铸了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表现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也表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中;既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也表现在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拼搏奋斗中。有了这种强大精神力量的引领和推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越来越丰富、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发展思路越来越明确”[9]。
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基础条件和表现形式,该精神力量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中酝酿和积淀。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大大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谋发展、促改革、抗疫情、战贫困,在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显著增强,“四个自信”日益坚定。可以说,我国经济硬实力持续提升的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不断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自信昂扬的进取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勇前行。第二,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丰富人民精神世界”[1]23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中国革命道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全国人民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0]。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以中国和世界为共同时空场域和观照对象。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推进和发展,其精神力量也生成和发展于两者的紧密互动之中。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在国际比较中彰显。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既遵循了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有扎根国情,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端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将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区别开来,中国式现代化在同西方现代化的横向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这种信心是我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我国的现代化在人口规模、价值指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如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超越片面追求物质增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先污染后治理”,以和平发展超越暴力、掠夺、殖民等。该精神力量在我国的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全面超越中得以凝聚和彰显。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在吸收借鉴中强化。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人民是善于学习的人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在这种交流碰撞中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理念、文化符号,如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丰富精神内涵和强大精神动力。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与国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拓的,因此,既符合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富有自身鲜明特色,创造了兼具共性和个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特别是当前,中国同世界越发紧密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行性;逆全球化的暗潮涌动,突显了中国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人民特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核心价值指向,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追求以及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之中,特别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演进,更需要我们站稳人民立场。
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探索出的发展道路,人民对这条道路的认知和认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推进而愈发深刻和笃定。道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立足形势变化,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逐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制度建设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使我国开展现代化建设有了重要基础条件。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们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极大勇气和魄力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各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如科学处理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间的关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科学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中愈发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在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中不断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精神力量关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部分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作风日盛,掀起去全球化逆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党立足时代之变,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向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目标稳步前进。回顾百年奋斗史,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秘诀在于: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着自身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联;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始终保障着党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决策抉择的科学性和奋斗目标的人民性;党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始终激励着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党领导人民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态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强化着自身领导核心地位;党全面、深刻地自我革命,始终保持着自身先进性、纯洁性。一言以蔽之,党的长期执政为现代化建设激发起强劲动力。同时,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成就反过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拥戴,提升了党的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凝聚力,汇集成推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强大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作为我们党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从这一表达的语法和句意看,现代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手段和方式,民族复兴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向。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就机遇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历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挑战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一体推进的“并联式”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也叠加出现、集中爆发、相互交织,凡此种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跌宕变幻,极易诱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未知变数。要抓住发展机遇和迎接发展挑战,需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持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和发展于世界大势与国内大局的交织激荡中,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精神力量关乎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和世界格局变化。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涵养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持续提升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世界变局复杂演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世人思考的紧迫问题,对于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立足国内发展大局和全球发展大势,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世界难题破解和国际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1]13。一方面,在讲好我国现代化建设故事中增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经验中,提炼可资别国借鉴的普遍性理论,找到中国人民和他国人民的思想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向全世界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人民齐心抗疫的故事、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认识、了解、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对抹黑中国式现代化言论勇于亮剑中增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11]对于部分西方国家污名化“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言行,我国勇于和善于亮剑,揭露西式民主的虚伪和西方现代化的弊端,消除偏见,凝聚共识。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和演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得以不断凝聚和彰显。这一过程是“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辩证统一的过程,该精神力量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进一步厚植和凝聚了该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熔铸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救国大业,使我国的现代化有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逐步扫除精神上的萎靡与沉沦,党和人民一道在不懈探索和顽强斗争中实现了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围绕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历史课题,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道路,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融合度不断深化,毛泽东思想得以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成功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国家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我们的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可见,伟大革命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和推动伟大革命,伟大革命的过程也是为我国现代化奠基的过程,伟大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锤炼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巩固了新生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我国现代化有了根本政治前提。1949 年以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彼时的中国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来,可谓一穷二白,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党和人民发愤图强,彻底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使中国人民继在政治上彻底摆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之后,逐渐在精神上彻底摆脱其奴役和压迫,古老的中国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真正站起来了。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思想上逐步完成了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转变,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更多关注自身国情、依靠自身力量,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成就,如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一处理执政党同民主党派关系的重要方针,创立了“两个务必”这一党的建设重要原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对外国际交往重要政策,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科学文化工作重要遵循,取得了“两弹一星”这一科学技术重大突破……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开创、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培育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引领下,党领导人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大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有了良好制度保障和坚实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新形势下的发展等重大课题,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冲破封闭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还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大大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丰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根本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引领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使我国现代化有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涵养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推动和引领下,党和人民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时期,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踔厉奋发、奋勇拼搏,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跃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使我国现代化事业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当前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需要以辩证思维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党和人民、物质和精神、中国和世界等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感染力、物质保障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克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侵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的赓续弘扬,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主义“既能够成为指导革命的强大理论武器,又能够成为指导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2],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一,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化“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理论飞跃,学习贯彻这一理论成果,也必将推动“两个结合”的持续深化。在科学研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基础上,以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所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国家发展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第二,在“两个结合”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一定意义上说,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也是优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理论供给,推动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相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利用中国字、中国话表达马克思主义,提升人们对科学理论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生成和发展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我们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在自我革命与民主监督中打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生成发展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成功探索出依靠民主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建设百年经验智慧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的辩证统一,深刻回答了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第一,在民主监督下开展自我革命。民主监督强调党的建设过程中外在力量的约束性,自我革命强调党的建设过程中内在力量的主导性,将自我革命置于民主监督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在民主监督下开展自我革命,需要培养全党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自觉,健全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到基层党组织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的组织构架,使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及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将党和人民的力量凝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第二,在自我革命中加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站稳人民立场,需要通过加强自我革命提升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党的自我革命全过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组织保障和社会根基。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强大思想引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其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第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立场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轴心”。一方面通过加强跨地区协同,畅通经济、产业、市场和社会等方面的循环,提升中国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在坚持创新驱动和提升供给质量中创造人民新需求。第二,在坚持系统观念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坚持系统观念”[15],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全局性思维,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决策部署;强化前瞻性思维,通过调查研究,科学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化整体性思维,通过打通地域、产业之间堵点推动各个经济部门的协同发展;强化动态性思维,在准确评价发展效果中推动持续发展。第三,在坚持自主创新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后盾,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由此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源泉,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利于厚植文化土壤、充盈精神源泉。“人民文化需求”和“人民精神力量”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协同发力。第一,实现文化精准供给,满足人民文化需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人们的文化活动痕迹进行搜集、整理、分析,“透过‘冰冷’的数据感知现实的人的‘温度’”[16],在科学把握民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寻找国家发展和个人文化需求的价值交汇点、利益结合点、精神契合点和情感共鸣点,抓好红色、灰色和黑色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创造出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营造更加舒心、贴心、暖心的文化环境,提升文化供给和民众文化需求的契合度。第二,推动人民文化需求向人民精神力量的转化,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当前,“文化虚无主义”“去意识形态化”“泛娱乐主义”等思潮,造成了人民文化需求与精神力量相分裂的倾向,需要以伟大建党精神砥砺人们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升华人们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百年伟大成就坚定人们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人们身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提升人们对不良思潮的“免疫力”,推动人们的文化需求向精神力量的转变。由此,引导人民群众以更加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状态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的全新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立场。我国的现代化是根植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合乎中国人民意愿的现代化,我国沿着这条现代化道路创造了迥异于西方的文明形态。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行,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持续丰富和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续写经济社会发展新奇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第二,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特别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投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以合作共赢对抗去全球化逆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以文明交流互鉴消解意识形态偏见,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标识,扫除意识形态偏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世界发展难题,凝聚全人类共识,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现实难题。由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助推我国现代化发展。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中心任务。历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团结奋斗,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仍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我们已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有千山万水等待跨越,特别是在“两个大局”复杂交织的当下,更需我们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同现代化发展中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以新的精神伟力谱写新的时代篇章,以新的伟大胜利铸就新的精神丰碑,推动“中国号”巨轮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