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攀 王黎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最大变量”,是网民在虚拟社会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态度等构成的一个能反映出现实社会对应指征的有机思想体系。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与之相比,其所处环境、载体、发展基础、表现形式、影响力、管理方式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形态与重要载体,智慧校园连接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虚拟技术,可构建虚实一体、云网融合、数据集成与物理校园相对应的数字孪生校园,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产生强大的赋能增效价值。基于此,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丰富实践,对智慧校园赋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现实背景、多维向度与实践进路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
据CNNIC发布最新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如此大规模的移动网民将其思考方式、观察视野、观念意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通过媒体技术的赋权,消除表达障碍,挟带着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进行全时空互动。网民个体的主体性凸显以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各异导致人群细分、需求细分,网络传播主体逐渐出现去中心化与传统话语权威被消解的趋势。由此带来利益诉求主体思想活动的差异多变和个性选择在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不断强化,进而借着日渐觉醒的表达意识将碎片化的意见建议与对立甚至交叉的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方式反映或表达出来。随着公开利益的群体诉求逐渐取代了过去潜在的利益诉求,表达诉求冲突诸如人格羞辱、道德贬损、党同伐异等夹杂着网络语言冲突日益凸显,其根本原因既有本质的利益冲突和实质性争议,也有大量匿名言论的活跃存在。开放的网络虚拟世界极易形成“他人在场”的围观效应,导致利益诉求表达场域泥沙俱下,良莠难辨,网络意识形态有随时发生风险的可能。
互联网打破了知识传播的空间局限,成为当代青年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场域。它不仅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开放式、无边界、多媒介的物理空间,还创设了相对平等、自由、开放的精神空间,渗透并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样态、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意见、宣泄情感、寻求认同、谋求利益的舒适圈。近年来,我国高校根据办学实际与自身特色,在微信公众号、官微、各类短视频平台等主流发声渠道开展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高校网络文化覆盖边界的稳步延伸,资源优势逐步显现,育人效果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网络文化相互渗透,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传播土壤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挤压,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展开信息精准化、智能化扩散,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来侵蚀高校意识形态生态圈;另一方面,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的消极网络文化现象在高校里不断涌现,如泛娱乐化现象、饭圈撕战、凡尔赛现象、躺平、摆烂、陪伴经济、有尊严的摸鱼、祖安文化等。而对于这些,青年学生则习惯于用自我选择式的碎片化接收代替外界灌输式的系统学习,使得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思考,对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解不够,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低下,导致思想混乱及价值多元化问题,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加剧使得风险防范和控制变得更加棘手。
分化,是生物体功能发生变异、分离和专门化的过程;青年学生分化是该群体为适应内外部环境而寻找合适“生态位”以求得适者生存的过程。分类,是一种主管过程,基于对物体和实体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将它们的分化结果按照类群或者等级进行排列[2];青年学生分类就是高校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建立合理秩序而针对该群体在学历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所使用的管理手段。分层,指的是人们依其不平等享有的资源、权力与特权而被社会明显分为相对固定的群体;青年学生分层则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群体内部出现不平等结构的现象。现阶段,因学校类型不一、学情阶段不同、精神需求各异而导致青年学生群体分化分类分层日趋常态。由此,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分类细化精准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慧校园具备区别于传统风险防控手段的独特之处,即可通过网络意识形态问卷、数据分析、通用统计等基本工具,能精准科学地提供多维度展示高校学生个体与群体画像的算法集,并形成含括各种前沿展现形态且能满足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需求的网络资源,拥有强大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潜能。在安全预警建设、应急防控反馈和主流信息引导三个向度上,智慧校园有望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实践产生强大的赋能价值,助力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突破效能瓶颈。
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最基本最基础的任务,是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在这一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嵌入智慧校园的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数据的动态变化,通过语义识别与视觉识别等网络行为分析技术手段,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政治观点、心理健康、学业情况、生活需求等相关数据内容的时、效、度用以辅助决策,对运行数据开展合理化分析和科学化预测,找出容易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的敏感区和高发区[3],及时感知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同时防止不良信息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蔓延,将“无形”的危险转化为“有形”的测量与预防。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仗,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智慧校园对校园环境的全方位感知、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个性化与便利化服务、网络高速泛在等功能,可助力高校建立网络信息内容分级体系以及设立与之相对应的应急防控反馈预案,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涉及的相关部门纳入一个明确完整的组织体系,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职责明确、攻守兼备、便于组织指挥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意识形态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体系,有效整合和发挥各方面信息和资源优势[4],做到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内外同步,从而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贯通,真正做到信息共享、机制共建、责任共担、目标共赢,更好地适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形势的需要。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除了“被动防御着手应战”,更要“主动进攻积极作为”,筑牢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主流信息的引领力和传播力是关键。智慧校园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从信息内容本身、表现形式、传播载体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首先,系统基于深度学习和语义模型,结合高校师生用户的信息兴趣偏好、业务数据、日志信息及第三方的数据源,构建推荐引擎,以预判用户的学习潜力,快捷有效地为其精准推荐有价值且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其次,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运用更加通俗、符合师生接受习惯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另外,对传播载体的影响力及传播能力需通过推荐算法开展量化评估及升级改造。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其内在规律,不断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为此,高校应从构建运行机制、提升技术保障、培养协同人才三个方面入手,联动推进智慧校园赋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其风险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共同参与的部门与职能主体较多。高校要实现多部门、跨领域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保障智慧校园赋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主动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夯实“分工负责”“共同行动”这两个关键环节,推动建立并落实能够促进智慧校园正向效能释放的法制规范。一方面,学校层面要在习得现有网络信息传播领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客观实际与自身建设需要,制定出台智慧校园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方面的专项法律规章与管理制度,这是提高协调联动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前提。另一方面,提升舆情防控、预警、定位等技术,使整个运行机制在制度和技术的双重保障下有章可循、井然有序、攻守有度。
其次,网络平台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中具有双重功能属性,它既是风险生成和演变的集中场域,同时也是智慧校园所囊括的应用终端层、应用平台层、支撑平台层、基础设施层等“新基建”内容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升级的核心载体。因此,网络平台需明确自身主体责任,在满足师生用户实际需求基础上,以强烈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共责任坚持“一元引领多元”,凸显价值理性,始终做到将厚植爱国的深厚情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等育人元素和要求嵌入智慧校园的建设中。
最后,高校学生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对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校园要勇于担责。在校园社区、圈层、群落里,要以强烈的主人翁担当与高度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自觉与破坏网络安全的不正当行为作斗争。遇到错误言论和反动思潮,做到不跟帖、不传谣、不起哄,甚至担起监管、举报、批评、声讨的责任,阻止其扩大和蔓延。一方面,通过围堵错误言论,从源头上防止扩散;另一方面,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醒校园新媒体空间里“沉默的大多数”,构筑起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防御屏障,助力智慧校园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赋能作用更加精准化,共同营造清朗安全的校园网络空间。
一方面,注重升级校园舆情预防、预警、定位、跟踪等技术,提升用网治网水平,使整个运行机制在技术保障下有章可循、攻守有度。基于大数据,结合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形成集数据挖掘模块、分析模块、案例库模块、操作模块于一体的高校智能舆情管理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优化集课堂管理、宿舍门禁、校门出入管理、图书借阅卡等多个系统于一体的智能舆情监测网络的感知范畴,实现精准管理;研发一个全方位展示学生个体和群体画像的算法集,实现科学精准地掌握每个个体和群体的真实情况;在舆情研判环节,设置人工智能舆情分析员利用场景模拟和智能分析技术,迅速制定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辅之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会话等技术的运用[5]30-36,开启自动化智能模式的工作流程。
另一方面,利用好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成功实践,开发、共享一批精品课程,为高校网络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生产、精准推送提供主阵地保障;借助算法推荐的技术优势[6],对学生的网络痕迹、兴趣点和诉求点等信息进行自动分裂聚类、主体检测、专题聚焦、趋势分析等综合判断,及时掌握舆论关注热点,有针对性地创作上线一批与当前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需求同频共振的网络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文案、网评等主要表现形态,主动融入信息圈层,有效引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场。
以“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作为重要标准,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组建专家化的协同智囊团队,这对于智慧校园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工作至关重要,其主要构成人员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如哲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同时包括网络方面的技术人员,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将这些专家学者聚在一起组成智囊团,在高校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时形成强大的合力,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风险苗头时,智囊团可在决策者无法准确分析状况作出反应时,结合专业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节点、发生后果,并给出解决风险的具体操作方案,以降低因高校决策者的能力、精力、经验有限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同时,智囊团可以实时监控高校网络领域,一旦出现风险苗头,主动提醒决策者精准施策,预防危险扩大化,为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更为强大的活力。
以“智慧教育”为突破口,抓好智慧校园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和参与主体。一方面,着力培养兼具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且能熟悉网络亚文化特点、政治理论水平较高、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能有效运用大数据新媒体新技术和网络载体开展工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7];另一方面,调整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数字学习能力、理性思维、共情关怀、全球意识等智慧型人才的必备能力,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感知与分析能力,熟练掌握java、python等基础知识[8]227-229。同时,建设一批由学生意见领袖为主要班底的舆情引导专员,通过网络互动来强化舆情监测力度,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负责疏通负面言论,还原事件真相,提升校园公信力。
万物互联、万物皆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校园时代已然到来。以智慧校园赋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既是顺应国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师生适应智能化校园生活的大势所趋,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项。随着智慧校园全方位地嵌入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将逐渐转化为以案例实证、数据建模、量化研究为主体的全新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当前,智慧校园赋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体制建设、队伍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