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芬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长治 046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和理念难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学校及教师在深刻理解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对汉语言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侧重点和关键点,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意志、情感、观念、能力、知识等因素相互融合而成的内在气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及人格,是人内在品质与外在风貌的综合表现。其内涵可理解为由人文精神、文化修养、社会心理、人文科学等层面而融合成的、相对稳定的气质和人格,能够引导人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目的、完善人格、发展人性、启发个体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根据理论研究可以将人文素质划分为身心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及人文知识等要素。其中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类所共同构建的文化中所形成的文化精髓,通常体现为对“人本质”的关怀和探索,注重人的权力、关注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行为则指能够使人文素质在主体内部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被人衡量、表征及认识。至于人文知识,通常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等层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教育者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外化人文行为、凸显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知识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是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依托和关键,现有的人文素质教育通常包括自我反省、环境熏染与知识传授,可以帮助学生个体养成独特的品质、道德、修养和气质,使其人文行为得以外化和彰显,使人文精神能够升华与凝练。然而在宏观层面上,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传递,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所覆盖的学科主要包括考古、宗教、艺术、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及哲学等学科,教育范畴广泛且宽广。
首先是伸缩性。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所涵盖的层次和内容都较为丰富,所涉及的能力也较为多元,能够帮助学生更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特征。通常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普遍涉及不同学生“不同能力”与“不同素质”的培养,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不同的要求。所以院校在创设人文素质课程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人文素质内容上的差异。譬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会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厚重性和基础性。人文学科则会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性和熏陶性。两者之间的不同,取决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和方向的不同。所以在学科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侧重点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存在鲜明的伸缩性。其次是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普遍包含考古、宗教、艺术、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及哲学等层面的内容,但并非这些内容都是彼此分离、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体。即不同内容虽然有独立的教育目标,但在宏观层面上却存在良性互动、发展性、层次性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相互融合与相互协调的方式,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伸缩性”。譬如某院校的哲学课程群不仅包括科技哲学、自然哲学、伦理学,还包括审美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最后是实效性。人文素质教育能够结合学生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生存技能、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来讲,汉语言文学教学涉及的经典作品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成长为“高尚”的人。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开展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学生讲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文学作品,还要定期组织文学作品创作竞赛和名著读后感等。开展上述活动,既能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又能让学生真正深入汉语言文学情景,在心灵上得到文学熏陶,这对开拓学生思维眼界,树立高尚情操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是学生人格形成、完善的关键阶段,在该过程中倘若学生受到消极思想或行为影响,则会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体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这对缺少鉴别能力的现代学生而言,面临较大发展风险。而开展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优质文学作品的同时,寻找学习榜样。特别是古代汉语言中拥有诸多经典文学作品,阐述思想道理与人生哲学。这不仅能丰富学生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人格,推动学生正向成长。另外,文学作品还能滋润个体气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其道理明显。一个人拥有丰富扎实的文学知识,不管是行为处事,抑或是言谈举止,均会更加得体端庄。而汉语言文学蕴含的文字之美和思想精神之美,对现代学生而言,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只要汲取汉语言文学中的营养,学生品质修养与外在气质定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基于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大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价值以及对学生成长发挥的作用,给予汉语言文学教学高度重视。
人文素质教育即指利用文化与文明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人文素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历史文化,还囊括语言文化精神。基于以上关系论述得之,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情感,推动学生成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高素养人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语言文学知识和汉语言理论讲解,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化历史内涵,有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水平。譬如,汉语言文学涉及诸多历史名人和民族英雄诗歌作品,在学习这些以真实历史为依托的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感情。同时,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也是学生实现自我升华、强化自我民族感情和家国意识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学校相关教育者给予应有重视,大力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而汉语言文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是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不可脱离存在,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人文素质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重点是“教学理念”,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诉求和情感需求,将自身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感及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或传递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却依旧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自身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要求和需求,导致人文知识渗透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人本理念的更新与树立上,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缺乏对人本理念的深度理解和广泛认识,无法明确人本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导致人本理念难以在深层次上帮助教师内化、融入、渗透或嵌入人文思想、人文行为、人文精神及人文理念。
通过深入探究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能够发现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拥有较为鲜明的“综合性”特征。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知识。然而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局限在专业课程领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教育,缺乏与其它学科和课程的融合及联系,导致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存在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现象。譬如哲学类课程与文学类分离、语言类课程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分离等。虽然人文素质教育层面上的综合性,并非内容与内容上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但如果忽视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及培养方案的融合与渗透,将会严重影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完整性、系统性、专一性及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环境熏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渠道,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强化人文行为、巩固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然而在文化氛围营造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及学校普遍忽视环境育人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忽视外部文化与内部文化营造的功能,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普遍集中在“知识传授”上,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理念,严重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价值。虽然我国部分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能够明确环境育人的内涵,然而却在环境育人、文化氛围上存在明显的“误区”,导致文化氛围营造集中在校园文化上,无法为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更充分地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条件。
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想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成效,就需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人本理念树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人本理念的三重内涵。即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的权利、尊严及维护人的地位;切实满足人的社会要求、文化要求、政治要求及经济要求。在充分明确人本理念的内涵后,教师能够将人本理念与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地融合起来,将“发展学生、引领学生、满足学生”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抓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提升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渗透的质量。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师,还需要树立“自觉”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与主动意识,使学生自觉地、自主地、独立地探究人文素质教育所涉及的文学、语言、宗教、科技、艺术等层面的人文知识;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加自由、灵活、轻松。
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所存在的特点和特色,注重课程间的整合与融合,努力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与其它人文课程融合起来、衔接起来,形成系统统一的整体。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学校可将存在较高“类似性”和“相关性”的课程融合起来,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合作开设课程,提升课程开设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和内化人文知识,外化人文行为、凝练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而在与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融合上,则需要学校做好整体规划,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人文课程划分为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哲学等模块,并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伸缩性”特性,将相关的课程融合起来。譬如文学模块可以与伦理学、哲学史、史学等模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或教师交流平台的搭建,在课程融合的前提下,学校必须注重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质量,使人文素质课程融合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及协调性。譬如构建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设置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方案、培养体系等。或者构建教师交流、沟通平台,引导教师结合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实施交流和沟通,使人文素质课程开设更加完整、完善、有效、科学。
文化氛围是汉语言文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帮助学生增强人文理念、人文意识的抓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文化氛围的内涵和意义,拓宽文化氛围的维度;首先,营造课堂审美文化。教师应在课程建构、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渗透创造美、评价美、欣赏美、享受美、品味美的文化氛围,通过审美理念的传递,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内化、吸收及理解人文知识,自觉地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结构。其次是精神文化。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应以精神文化渗透为抓手,注重对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渲染和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理念、人文习惯;外化自身的人文行为。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优化教学平台装饰风格、资源内容,使这种文化表现得更加鲜明、更加透彻、更加具体,能够在课堂审美文化的支持下,呈现出更多的内涵和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