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对策研究
——基于创新文化视角

2023-03-09 02:05:13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理念优化

王 燕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创新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从创新文化的角度科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多方位、全方面地对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优化,开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当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的意义

(一)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创新文化对优化高校人才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创新文化,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形成创新文化校园氛围,推动高校创新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创新文化不仅能引领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而且赋予高校校园活动创新精神内涵,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

(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当前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还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在创新文化背景下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实习等活动有助于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2]。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创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等思想内涵。因此,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应重视创新文化的渗透,提高创新文化育人机制的实效性,以进一步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考能力。

(三)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与道德素养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综合性人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并未达到预期,一些学生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时,要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消除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侵蚀,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与道德观念,积极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与实施。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文化教育理念不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素养、人文知识、专业技能集一身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课程体系构建中,部分高校教学目的趋于功利化,更重视学科教育改革,忽略创新文化理念,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3]。少数高校的教育体制过于僵化,不能有效调节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要将创新文化融入到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 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保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因素。在高校具体实践工作中,部分高校尚未将创新文化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中,没有设置人才质量培养标准,学校也没有达成人才培养质量共识。少数高校对创新文化理念重视度不高,并且其他部门也无法参与到到其中,也就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工作缺乏质量保障,无法形成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要将创新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工作中,加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建立创新文化视角下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三) 课程体系不完善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与学校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内容紧密相关。总的来看,当前虽然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创新教育机制,但是受专业化思维与行政化效能的影响,高校在教育教学机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培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一方面是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师对创新文化理念的应用,影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对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少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弱化了创新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总而言之,高校要在创新文化理念下不断优化高校教育体制,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基于创新文化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 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健全激励制度。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构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内容。但是在当前,由于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未更新,导致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创新文化视角下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应融合文化特色、高校办学特色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等因素,在坚持创新文化理念与通专结合的基础上,设置提升学生文化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课程。同时还要结合地区的发展规划设置具有特色性与丰富性的实践课程,延伸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缓解教师的科研压力。在开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督导工作时,可以利用精神或者物质奖励的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教师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文化育人理念主要包括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制度创新等内容。其中,人才目标培养和课程体系创新对推动高校制度创新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当前部分高校中其创新教育体制较为僵化,约束创新人才培养的效率。于此高校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时,一要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导性,促进高校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能力培养、立德树人等工作内容中[4]。高校要将以论文或者科研课题等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标准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所占比重。同时还可以定期对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评估,将其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终考核或者职称评定的参考内容,加强教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二要优化高校组织管理领导机制,在高校课程体系与教育制度建设环节中融入创新文化理念,优化高校课程体系与教育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整合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的创新文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将创新文化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校园氛围。三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优化学生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视,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学生评价机制。在学生评价工作中要将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学科成绩等作为评价重心,进一步渗透创新文化理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文化创新作为高校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等内容的导向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高校开展与实施。

(二) 发挥导向作用,完善教育机制

1.构建多元参与管理机制。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其重视利益相关方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但是随着高校的综合改革,高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主体仍然缺乏多元性。多元性主体参与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特点,也是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需求。于此,高校在优化人才管理目标与课程体系工作中要更新治理理念,并结合地区发展规划、高校发展特点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多种参与者的利益,构建多元化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重视参与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此提高高校治理工作的实施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相关企业、用人单位或者第三方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价,同时通过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机制等监督制度来评价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并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不断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贯彻落实创新文化教育理念。

2.遵循管办分离原则。管办分离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政府管理工作,还可以在高校内部治理中采用,完善高校管理与职能。大学院系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位,其管理能力与治理水平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直接影响作用[5]。于此,在创新文化视域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要加强高校内部治理。一方面要将高校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院系,给予院系更多的管理权力,如教师人才引进、课程体系构建,学校给予院系资金或者政策支持,院系对人才培养质量承担直接责任,从而调动院系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在开展院系改革工作时,不仅要综合考虑院系是否具有管理条件,还要进一步评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内容,选择相对优秀的院系作为改革试点,从而逐渐推行治理方式,激活高校改革活力与青年人才奋进,系统性地推进高校创新文化育人工作,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3.重视信息公开,提高反馈数据科学性。信息公开是当前高校制度建立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高校教育质量与智力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外部评估机构提高的信息不够公开化与透明化,导致外部机构对高校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存在疑惑,从而影响到外部评估机构的发展。于此,高校要积极完善信息公开栏,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借助校园网或者公示栏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如学校情况、办学理念、财务报表、师资力量、学科学风等内容,确保外部调节能够及时获得学校情况,从而给予建议与反馈。高校信息公开化为外部评估机构提供真实性的数据与信息,不仅加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 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水平

政府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一定作用。但是受社会传统因素以及高校自身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政府仍掌握着决定高校管理的权利,这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于此,在创新文化提出背景下,政府要由管理者角色向支持者转变,结合地区的发展特色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给予高校更多的管理权力,引导高校设定与办学能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同时,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或者给予经费支持等措施促进高校充分发挥政府下放的管理权力,其不仅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也激发了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新活力,从而有助于保障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体系的质量,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理念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房地产导刊(2022年5期)2022-06-01 06:20:14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