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丹,冯相磊
(1.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贵阳 550025; 2.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阳 550025)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通过推进思政教育艺术性与科学性并进,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依托思政教育补足学生精神之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发展之势。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明晰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艺术性与科学性并进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策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方面存在的困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成长成人才夯实基础。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就业规划指导等,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使学生能够在全面发展的维度空间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忽视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极易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产生诸多负面影响[1]。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可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培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通过价值塑造、观念引领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彰显思政教育根本要求与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在培育学生精神品质中的价值,筑牢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在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少数学生逐渐出现功利化倾向,在解决问题时仅关注个人利益,缺少担当意识。由于少数学生价值观念尚未成熟,极易被社会不良思潮影响。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高校应提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依托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度,并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其思想境界,推动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学生科学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夯实基础。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思政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基础,如果思政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内涵,则无法将教材中的文本话语转换为生动形象、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语言,极易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照搬教材文本或使用枯燥死板语言的问题,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最终效果。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业余时间忽视学习,备课不充分,导致部分思政教师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思政理论内容,难以将各方面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创造性解读相关理论政策等,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首先,话语教条化。思政教育话语应将思政教育内容准确传达给学生,将科学性知识合理“灌输”给学生。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过于程式化、教条化、简单化,一味将思政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忽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并且,思政教育内容并未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中,更重视形式而非实效性,致使思政教育现实性与生动性不足。其次,话语匮乏。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学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话语特征[2]。由于思政教师与学生存在年龄、情感与语言等方面的鸿沟,导致思政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其语言内容也逐渐远离学生熟悉的世界,在思政教育中采用的教学话语也与学生常用的话语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学生与教师有效沟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中国故事没有做到与理论紧密结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教师应将相关理论融入其中,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导致思政课堂成为“故事大讲堂”,脱离思政教育目标与方向。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选取故事或案例时,未充分考虑其与理论的相关度,甚至并未真正把握故事的核心内涵。其次,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缺乏艺术性。思政教师虽逻辑性较强,但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用词不准确,或仅将相关知识点简单地罗列出来,话语缺乏艺术性,难以真正吸引学生注意力。除此之外,部分思政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像是在“做报告”,内容“平淡如水”,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明确规定课堂教学任务,通过系统传授学生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虽大部分思政教师已积极应用多媒体手段,但并未真正改变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局面,难以形成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的局面,极易对培养学生价值判断力、提升其思想觉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育人价值。
思政教师理论知识基础是思政教育教学生动性与科学性并进的重要基础。高校应注重提升思政教师理论素养,帮助思政教师准确把握思政理论知识内涵,为思政教师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在准确向学生讲解思政理论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将知识与艺术相结合,夯实基础,确保思政话语体系既有华丽的外表又有充实的内容。高校可定期面向思政教师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思政专家向思政教师系统讲解思政教学形成与发展过程,帮助思政教师明晰思政教育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与学科特点以及思政教育开展目的、任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等,为思政教师全面掌握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理论依据夯实基础[3]。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全国范围内各类型的思政学术研讨会,帮助其进一步熟悉思政教育环境、过程、教育对象以及思政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多维度推动思政教师构建完整理论知识体系,提升思政教师专业水平,确保其能够全面、深刻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内涵,能够准确、生动、形象地传授学生思政理论知识,为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夯实基础。
1.生活案例与理论阐述相结合。现实话语形象生动,更能够感染学生,在推动学生将思政理论内化入自身知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生活习惯与社会交往活动,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且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事例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中,将思政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化教学情境还可为教师以艺术性话语讲解精深的思政理论知识提供条件,并锻炼学生发散思维与迁移思维,有助于学生凝练思政理论重难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围绕核心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主题,将案例组合为某一生活情境,打造具有现实价值、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情境,打破传统僵化保守的思政课堂[4]。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在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未意识到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困惑点与关注点,结合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思政教育内容等有关的案例。教师还应将时代精神融入案例中,启发学生从哲学理论层面探究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提出“张桂梅为什么能够长期坚持做好教育事业”这一问题,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以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方式。
2.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思政课话语内容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将理论教学与时事相融合。教师应联系社会生活实践阐述思政理论知识,将新时代发展变化融入思政话语内容中。如,将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优秀成果融入思政话语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强化学生责任感;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生活中的体现,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GDP指标概念与现实价值,为学生在新时代发展中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日常生活变化与时代发展可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思政教育新时代气息与逻辑魅力。
3.丰富思政教育话语资源。思政教师应在坚守思政话语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思政话语,吸收传统文化语言精髓,并注重借鉴影视作品热门内容与网络流行语言,为思政教师丰富思政教育话语资源提供源头活水。如,思政教师可运用传统语言或最新网络用语表达思政教育内容,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关的影视文化热议内容作为思政教育讨论话题,在确保思政教育科学性的基础上赋予思政语言生动性,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1.讲什么故事。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与相关资源进行选择与甄别,彰显思政教育科学性。首先,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走向科学、如何落实实践,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与情感认同[5]。其次,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继承并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应向学生讲清共产党在奋斗中的艰辛历程,强化学生对党的信心与信念,引导学生汲取党在奋斗中产生的前行力量,为民族富强积蓄人才力量。最后,讲“改革开放历史与新时代故事”。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富强的开端,所以,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应向学生讲改革开放历史故事与新时代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我国发展方向,为学生续写新时代华丽篇章筑牢思想根基。
2.如何讲故事。“如何讲故事”可反映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形成正确价值体系。首先,思政教师在讲故事时应注重传授与讲解相结合,并注重语言艺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结合历史事实阐述故事观点、理论等,用历史事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通过辩证逻辑分析分析故事内涵,为详细向学生说明故事内在逻辑夯实基础,通过以理启智、以情明理升华学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度。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在讲故事时应注重用词准确,并保证语言逻辑性,使故事层次清晰,具有较强说服力与艺术性,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与思政教育内容相衔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价值观生动形象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中国故事,为思政教育收获理想育人效果夯实基础[6]。其次,讲故事应注重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思政教师既要讲解外来侵略,又要详细讲解中华民族近代奋斗发展史,也要讲解中华民族如何反抗、如何走向繁荣富强,还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国际地位与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多维度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最后,打造完善的故事体系。思政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应追溯故事根本内涵,用学生极易理解的语言讲解故事缘起,阐述故事中蕴含的思政理论知识,并将思政理论知识相衔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形成与发展,使思政教育在现实中落叶归根,打破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界限感。
基于艺术性与科学性并进开展思政教育,高校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提升其艺术性。首先,高校应引导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情与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其次,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精雕细琢,将文本内容与图片、视频、音频等相结合,并选择典型性、综合性素材,提高多媒体课件生动性,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最后,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7]。一方面,准确把握灌输本质与价值,科学合理运用灌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思政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艺术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在灌输与启发相互影响作用中实现思政教育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