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花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原发性高血压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会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直接损害,进而引起患者肢体、认知及吞咽功能障碍,具有预后较差、康复慢以及病程较长等特点[1]。 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已经成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方式。尽管该术式可有效清除血肿,安全性高[2],但术后仍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便秘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多见于发病后2周内。便秘患者因用力排便会导致颅内压、血压升高,可能会引起血管破裂,造成再次出血[3]。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便秘的发生,对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前瞻性护理是近年来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可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或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目前,前瞻性护理在临床多种疾病护理中得到应用[5-6],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缩短了住院时间。本研究将前瞻性护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中,探讨其对预防该类患者便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符合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且符合微创手术指征[7];(3)初次脑出血发病;(4)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完成简单动作;(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已存在习惯性便秘;(2)因结直肠器质性病变造成的便秘;(3)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4)合并有糖尿病或恶病质等;(5)昏迷,功能完全丧失。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2020年1月-12月入院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1月-12月入院的42例设为观察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实施。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微创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密切监测颅内压及生命体征,卧床休息,维持气道通畅,做好饮食护理,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术后每天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向患者、家属讲解保持血压稳定及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前瞻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前瞻性护理小组
干预小组由1名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3名责任护士及1名康复师组成,其中护士长为小组组长,护士长主要负责组织及协调工作,制定人员职责以及工作流程,落实及督导护理工作情况,并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讨论,完善护理方案;主治医师负责患者诊疗、方案指导等内容,并解答患者及家属医疗方面的疑问;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措施实施、问卷调查以及护理意见收集等;康复技师负责患者康复训练指导。
1.2.2 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小组讨论分析影响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风险因素,包括便秘、血压控制、气道管理等,对于血压控制、气道管理临床上已有比较完善的处理流程,但对于便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干预小组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护理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前瞻性护理方案,并经过护理专家审核及修正后实施。
1.2.2.1 肠道菌群调节
向患者家属讲解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对预防便秘的效果,在确保足够营养及水分的同时,可在餐后给予益生菌溶液口服或胃管注入,以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
1.2.2.2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
在固定时间点进行排便练习,以便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早餐后15 min指导患者练习,即给予床上排便器,指导患者模拟排便动作,从而形成固定时间点的排便条件反射。
1.2.2.3 肠道功能练习
(1)腹式呼吸。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放松情绪及舒展身体,进行腹式呼吸,吸气时用鼻缓慢吸入,挺起腹部且胸部不动,呼气时由口缓慢呼出,收缩腹部且胸廓以最小幅度进行活动;30次/d,早中晚各10次。(2)腹部及穴位按摩。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放松腹部,操作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采用大鱼际与掌跟沿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的走向顺时针按摩患者下腹部,力度要适宜;同时选取大肠俞穴、中脘穴、天枢穴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5 min,3次/d。(3)体疗。协助患者伸直下肢并抬高,离床面30~50 cm,维持10~20 s;在患者完成下肢抬高练习之后,协助患者取侧卧位,提捏患者背部肌肉,并按摩骶尾部,责任护士双手拇指、示指夹起患者腰椎两侧肌肉,示指与中指在前导引,拇指往前推,一松一紧,由下至上缓慢提捏,双手大拇指纵向、横向牵拉肛周外括约肌;30次/d,早中晚各10次。(4)盆底肌力练习。协助患者抬高床头30°,指导其进行盆底肌力练习,即双膝屈曲并稍微分开,臀部轻抬,肛门一提一松进行缩肛提肛练习,每次10s左右,连续10次,每次锻炼20~30 min,每日可练习数次,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宜。
1.2.2.4 心理疏导
采取治疗性沟通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术后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鼓励患者主动表达内心的想法,在交谈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了解患者对疾病的预期目标、内心感受、意愿以及需求等。主动向患者介绍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恢复良好的病例,让患者获得正性支持,以减轻其卧床期间不适应及不良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再次强调保持大便通畅、正性情绪对预后的积极影响。
比较2组便秘发生率以及排便积分。(1)便秘。干预2周后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8]进行评价:①每周排便次数在3次以下;②至少1/4的排便需要借助手法辅助;③至少1/4排便存在肛门直肠阻塞感;④至少1/4排便存在不完全排空感;⑤至少1/4排便性状为硬粪块;⑥至少1/4排便存在费力感,若出现上述中的2个或以上症状则判断为便秘。便秘发生率=便秘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2)排便积分。分别于干预1周及干预2周后对2组进行排便积分评价,按照相关标准[9]分为4级:排便时不费力计0分;排便时较费力计1分;排便时很费力计2分;排便费力且需要借助药物或者人工等其他辅助方法完成计3分。得分越高,表示排便越困难。
干预后,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19.05%(8/42),低于对照组的40.48%(1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3,P=0.032)。
干预1周和2周后,观察组排便积分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排便积分比较分)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易并发便秘,若用力排便会造成血压升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再次出血,严重者会出现脑疝,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0]。因此,保持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大便通畅是重要护理目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伴发便秘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长期卧床、缺乏主动及被动活动、肠道菌群失调、中枢神经系统自主控制障碍、肠蠕动减弱、恐惧紧张情绪等众多因素[11-12]。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需要卧床2周左右,患者需要练习在床上排便,对于不习惯卧位排便的患者其排便反射可能受到抑制,而且长时间卧床亦会造成肠蠕动减缓;同时,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也会打乱患者正常排便规律,从而增加便秘风险[13]。传统护理干预属于功能制护理模式,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便秘护理主要是患者出现便秘之后采取物理措施、药物干预以及人工辅助排便。前瞻性护理具有超前性及预见性的特点,能针对便秘风险因素,提前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案,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14]。
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便秘发生率和排便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前瞻性护理模式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便秘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情况。究其原因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便秘的危险因素进行提前关注,提前预防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可以直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遵医行为。通过口服或鼻饲益生菌,可以有效改善肠道内菌群失调情况,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正常大便的形成;排便行为习惯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保持大便通畅重要性认知,有助于排便条件反射的建立,从而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肠道功能练习可以借助机械性的刺激,加快患者腹部的血液流速,腹式呼吸能够以横膈升降力量进行吸气、吐气,不仅可加快胃肠蠕动,还可对腹腔内各器官进行刺激;通过背部肌肉提捏以及腹部按摩等进行刺激,可以增强神经反射,提高消化液分泌,改善肠道功能。刺激中脘穴、天枢穴可和胃健脾,有利于胃气下行,促进消化;刺激大肠俞穴可松弛肛门括约肌,增加直肠蠕动,有利于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便秘发生率,改善患者排便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的局限性为样本量偏少,以后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前瞻性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