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港转型更新经验借鉴
——以德国汉堡港为例

2023-03-09 22:50高一帆
建材与装饰 2023年4期
关键词:汉堡新城港口

高一帆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 401147)

1 我国内河港发展趋势

内河港指位于江河沿岸的港口,广义指在内陆江、河、湖、库岸边的港口。2020年末,我国内河水道航运里程约为13万km,各种港口数量约8000个,完成周转量约占国内平均周转次数的53%。

内河港不但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对其所在城市和沿江腹地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中国从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品质发展阶段过渡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工程建设等国家重要战略的提出,内河港区产业的主要竞争模式也从过去生产能力和吞吐量指标争夺转向服务水平、口岸效益、经营模式、技术创新,以及绿化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竞争领域方面的争夺,内河港区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2 德国汉堡内河港发展历程

汉堡港位在联邦德国北部易北河的下流海岸,距入海口仅80km,始建于1189年,曾为全联邦德国面积最大的海港。汉堡港在19世纪70年代减免了全部关税,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家自由贸易区,同时兴建了世界当时最发达的仓库综合体——“仓库城”,并奠定了拥有商贸自由、财务自由、投资自由和交通自由、融河运港口、自由贸易区于一身的市内大港地位[1]。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冲击,汉堡市经济面临着衰退和不景气,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困境,居民口急剧减少并开始大规模外流。伴随航运技术的变革、传统货仓废弃等原因,汉堡港慢慢走向低谷。

3 德国汉堡内河港转型更新经验分析

1997年,第八百零八届港口节期间,汉堡市政府公布了“港口新城开发计划”,规划内容将以新建旧城结合、增强都市生命力为设计宗旨,力求透过对荒废港区的改建发掘都市潜能、扩大就业、提升居民环境和增强都市的整体竞争力。这个项目是汉堡最关键的城市化改革项目,也是欧洲同类最关键的工程之一。

在汉堡市政府的推动下,港口新城片区从整体规划开始,就极力防止发展成为功能单纯的工业产业园区,而是着力建设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区。海港新城在积极推进航运业、软件、信息通讯、新闻传媒、物流等现代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同时,还将兴建音乐厅、五星级宾馆、航海博物馆、小学园等综合服务设施,使制造、住宅、娱乐、旅游、商业和金融服务等多项都市功能融合。海港新城发展无疑为汉堡增添了全新的生命力,并使具备了更大的影响力,也为我国内河港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

3.1 功能转型升级经验

总体功能定位方面,汉堡港区转型强调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而不是粗暴的去除工业化。产业功能上,港口新城在延续原有产业优势基础上,稳步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了新城主要产业由传统仓储物流等下游产业向港运投资、保险等上游行业的发展。城市功能上,海港新城突破了传统城市中心地区单纯的商业与购物区域布局,而是聚集了住宅、商务、商业、娱乐、旅游、文化等多样化功能,产城相融的模式不但能够增加单位地块的使用率,而且降低了居民的通勤成本,建立环境适宜的商业步行街社区,并发展成绿色街区。

功能混合性方面,海港新城把其作为首要发展理念以及硬性规定,要求新城区内80%的建筑都需要达到3种用途:办公、公共服务和居住,避免了因为居住与办公完全分离所形成的“睡城”。初生的港口新城通过原有功能延续、新有功能混合利用策略,从开发之处就快速建立起不亚于核心城区的活力生活以及健康发展环境[3]。

3.2 历史文化传承经验

街区空间控制方面,新城在街道规模的设置上沿用了欧洲传统,建筑密度、肌理也和旧城保持一致,从而创造了街道与房屋之间精致的小尺度空间体量,规划不但充分延续了老城的空间肌理,也契合了运营上的小地块式开发需求。

滨水界面引导方面,所有新建退洁航道的长度均限制为20m,以不影响历史护岸的效果为准;在设施和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古港池和文化遗存,配合城市规划修建滨江道路、公园和绿化带等,将港口变成人们开展各类水上和水边运动的胜地。

传统建筑的再利用方面,港口新城采用了多种模式的历史要素保护和再利用策略,通过对工厂、仓库城的空间改建、建筑里面艺术化、功能创新,通过植入办公、酒吧、餐馆、剧场、音乐厅等策略活化了历史建筑。比如,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在此处曾经是一个巨型红砖仓库建筑,后来经过建筑改良和提升,易北爱乐音乐厅选址于此,如今已然成为汉堡的地标,从一定意义上重塑了汉堡居民的城市身份认知和归属感。

新建建筑控制引导方面,首先通过高度、体量、立面比例等控制,保证其与历史建筑协同,汉堡新城90%的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4~8层,与历史建筑一致并,同时严格控制高层地标建筑的高度,所有建筑均不能超过内城的圣尼古拉教堂等几座教堂尖塔构成的制高点,其次,新建建筑在材料、色彩上也充分尊重历史的传承,如布鲁克门码头与埃利库斯板块,该板块位于具有历史意义的红砖建筑自由港仓库城区域,相邻历史建筑的新建建筑在色彩、材质上都对历史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续[4]。

3.3 工程系统提升经验

防洪工程改造方面,最传统且简单的方式就是围绕着港口新城的水岸线,建造一圈防洪堤,但是,此方案要求在任何地面工程开始前就必须将城区完全围住,初期工程量过大,不利于及时开发,同时加高之后的防洪堤将会切断人与水面直接接触的亲密关系、阻断人们的视线,也将破坏原有的木桩老堤岸以及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所以港口新城所采取的“两栖化”高台防洪策略。规划先按照标高对整个港口区域进行分区,然后将港口基面的标高从原先的4~8m提高到平均8m作为入户平台。抬高的部分作为车库和一些设备用房等辅助功能。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各个建筑的基座连为一体,成为新的堤坝。除此之外,新城还建立了一套专用的高架疏散道路,用于洪水期间的安全通道,方便人员撤离和事故救援。此方式虽然造价、施工难度高于传统方式,但这使得具有港口特色的堤岸就可以保护下来,规划还利用标高的落差,塑造高低起伏的景观,使整个新城的亲水性也得到了保证[5]。

道路体系组成方面,由于港口新城的主要特色是对不同城市功能的充分融汇,住宅、工作、文化、娱乐和商务等紧密交织,使得多种功能间的联系路途相对较短。项目建设中有密集的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其中路面的70%都远离了机动车道,并且通过了林荫道、中小桥梁和广场,大约有30%的路面紧挨着水边,骑自行车或者徒步仅需要数分钟就跑完现有内城中的全部无障碍路面。另外有更便捷的公共短途交通可用。这样,在港口的城内就算不开车辆也能够十分方便的通往各个地方。同时,新城通过车位限额等方式减轻了汽车带来的污染和拥堵问题。

建筑工程方面,为港口新城项目引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技术的证书体系,并分别设有环保金牌和银牌,目的是为了引导投资者更好地节约环境资源。奖项共分为五大类别,如果满足了以下关于可保持性建设细节的五大类别(能源的可持续管理、公共财产的可持续管理、使用环保的建设材料、别关注人体健康与舒适、可持续设施营运)的3个或以上的标准,环保建筑将会同时被评为环保金牌和银牌,每一个获奖单位都必须完全符合这些标准,并达到一定级别方能获奖。此举除评价建筑物对自然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以外,还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加以考虑[6]。

3.4 开发运营创新经验

发展机制方面,汉堡市为发展港口新城专门设立了,并由汉堡市100%控制,其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和监管汉堡所在的海港新城区域的土地资产,也包含融资、土地整理、规划建设、招商、宣传等功能。此举使部分原汉堡市的地方政府企业,以特许经营权形式转让给了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政府和企业之间构建了“收益共同、经营风险承担、全员协作”的利润共同体机制,部门的财务压力减小,整个社会市场主体的融资风险大大降低,即“PPP”模式。

土地出让方面,新城设置了一个被称为“遴选期”的期权阶段。在此期间,投资方需要必须提出对拟出让地块的规划方案,并在政府的协调之下对建筑设计招标,为申请建造许可做准备。此政策对投资方、汉堡市政府均有很大的益处。对投资方而言,由于其尚未获得建造许可(或受让土地),所以无须支付土地出让金,投资方可在此期间提前打通融资渠道,完成寻找租赁客户的工作。对汉堡政府而言,由于此阶段土地尚未转让,其可以不断的对项目开发提出优化建议及指示,确保政府期望的规划目标能够更好的落实,建造质量与进度能有更好的保障[7]。

发展空间规划方面,港新城区的发展分为三大片区、十大板块。每个开发区域开发量约为10万~20万m2,开发周期在5~8年。各区域都具有相应的发展特点与主题,如滨水住宅、特色办公、人文创意等。而且在各个区域中都有代表性建筑物,既是区域形象代表,也是片区功能的集中体现。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工程和公共服务空间的开发工作,而其余发展内容则实行“小市场切割战略”,即根据功能特点与市场需求,遵循“化整为零”的开发机制。此机制下规划形成港口新城小型化、多样化的地块尺度。小街区不但增加了街道空间的密度和沿街界面的长度,提供了丰富的城市生活场所,也以多样化的地块供应适应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投资商,促进了建筑、功能和社会成分的多样化,保持城市活力,这种设计和开发方式得到了投资商的普遍好评[8]。

新城后期运营方面,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不以收取一次性的土地出让收益为目的,而是跟多的参与到开发后的运营阶段。片区内商务用地一般不公开招投标出让,而是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自持,有投资意向入驻的企业直接向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提出申请,此举为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可持续的收益的同时,对入驻企业遴选有了更为统一、有力的把控。而对于非自持的出让土地,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土地购买者需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的土地具体用途,如用于居住、经营酒店、餐饮等具体功能。

4 经验总结及借鉴

(1)功能转型方面,应遵循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总体路线,而非盲目追求去工业化进程,在做好原有优势产业升级及延伸服务的同时结合港城地区特色产业、文化、自然等资源,强调功能混合高效组织,共建生产、生活、服务、办公、休闲、文旅为一体化的复合型功能链条。应利用港口通达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国际消费、国际商务,国际旅游等国际化服务,吸引多元投资及消费主体,以“港”带动城市功能升级。

(2)文化传承方面,我国大多数内河港口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及厚重的文化,在港口的转型升级中,应保护、利用、活化历史文化遗迹,彰显新老元素的融合设计理念,保持港口场所特征,提升港区文化品质。

(3)工程系统方面,道路交通宜采取绿色高密的公共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加强港区与内陆地区的交通效率,同时减大量轻私家车带来的污染和拥堵问题。涉及港口防洪体系升级的港区,应深入研究“两栖化”的防洪工程策略,提高港口安全性同时避免形成过多的高档墙、大堡坎,强化港区生态性及亲水性,提升港区形象。

(4)在开发运作方面,应采用政府主导、多方主体联合参与的发展模式,以实现“收益共同、经营风险承担、全员协作”的收益共同体关系,政府或政府开办的平台公司应积极参与港区项目的后期运营,加强后期管理同时,建立除土地收益外的可持续的收益体系;土地出让宜根据功能和市场需求,引导片区形成小型化、多样化的供地尺度,适应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投资商,快速吸引投资同时降低开发风险。

猜你喜欢
汉堡新城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珠江新城夜璀璨
港口上的笑脸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参加汉堡节
长江新城
惠东港口
创意无限的另类汉堡
美国最赞汉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