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雪,杨晶晶,黄卫东
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可达18.7%[1],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伴随生理及心理的老化,极易出现社交焦虑及回避行为,导致其社交关系网络缩小、社会融入度及社会支持降低、感知孤独的社会隔离现象发生[2]。作为一个庞大而弱势的群体,社会隔离增加老年人焦虑、抑郁、慢性病、认知障碍和自杀的风险[3-4],给病人及其照护者带来身心负担同时也加重了我国疾病负担;尤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的趋势加剧了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成为阻碍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社会隔离受到越来越多老年医学研究人员的关注,而我国对社会隔离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多为影响因素的研究[4-6]。本文对社会隔离现状、危险因素及相关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制定有效方案改善老年人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国外一项对社区居住的老年人调查显示,28%老年人处于社会隔离状态,其中4%在社会上受到严重孤立[7];程新峰等[8]调查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发生率为41.3%。部分研究者对老年人出现社交回避、社会接触机会减少等逐渐与社会脱轨的客观表现进行相关探讨:老年人常伴随与年龄增长有关的听力下降、视力模糊等身体机能老化现象,Barker等[9]表示听力损失导致沟通困难,影响与他人甚至是最亲近人的关系,使其难以融入家庭与社会,从而减少社交互动,导致病人被动与社会脱离。我国一项关于共病老年人的调查显示,疾病可能限制其身体活动,不仅缩小老年人社交网络而且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进一步加重社会隔离[4]。还有研究者通过老年人表现的孤独无助、缺乏归属感的主观情绪来探讨此现象:Ipsen等[10]表示,身体残疾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比非残疾人低,其孤独感明显增高,与赵翠翠等[5]研究结果一致;身体残疾带来的被排斥和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影响老年人建立社交关系。对于丧偶老年人来说,失去主要陪伴者给予的基本生理照护及心理安慰,也相应地失去配偶一方的社交网络,强烈的孤独感及心理创伤后造成老年人精神及认知的障碍,使其社交网络断裂[11]。由此可见,老年人为社会隔离的高发人群,应加强对老年人社会隔离的评估,注重其社会心理状态,实施有效干预措施,减少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认知障碍[12]、慢性疾病[4]、心理状态[6]及久坐行为[13]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一项使用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的研究显示,孤独感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且慢性病数量的增加在此相互关系发挥中介作用[14];认知障碍可能会导致老年人难以做出有效的疾病自我管理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决策,因此增加身体不良状况的严重程度及慢性病的发病率,而健康状况的恶化导致身体功能障碍将进一步限制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中显示,3 392名老年人的社会孤立与近10年期间缺乏身体活动有关,特别是在抑郁的中老年人中,可能导致其缺乏情感与社会支持,回避与社会交流[15]。由此可见,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与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及其他因素之间共同作用。
针对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侧重于:增加老年人社交互动的机会、加强社会支持、改善其心理状态等方面;使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增加其自尊心及归属感,进而扩大社交网络,避免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
3.1 身体活动干预 身体活动参与与老龄人群的一些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在对抗社会隔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表明,如果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持续9周,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症状[16];当心理障碍的病人有机会利用他们的时间从事体育和锻炼计划等社交活动时,通常会从这个机会中获得归属感。老年人在参与休闲运动或锻炼期间,与他人建立社交联系或成为团队的一员,并花时间与结识的朋友、队友一起运动、交流等,使老年参与者感受朋友之间的支持与陪伴,对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情绪[13],有利于扩大社交互动范围,避免社会隔离的风险。社区应每周适当举行如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健身操等适于老年人的团体健身运动项目,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互动,改善身心健康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3.2 参与式艺术干预 参与可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与体验,参与式艺术在应对社会隔离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Dadswell等[17]通过3种艺术组织(回忆艺术,用戏剧和讲故事来探索记忆、故事和经历;坐姿舞蹈活动,每个环节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来决定舞蹈动作;管弦乐参与,唱歌、指挥和创作自己的歌曲等)对养老院老年人进行干预,后续与老年人、工作人员、家属等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参与式艺术使老年人产生了一种集体享受感,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各种角色转化增强工作人员交谈时的自信心。一项关于参与式歌唱活动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了其在提高老年参与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焦虑、抑郁方面的有效性,且音乐活动使早期痴呆病人产生了更好的情景记忆,缓解其不良情绪[18-19]。这种参与式艺术活动,使老年人不仅可以通过口头表达自己,也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包括面部表情、微笑和眼神交流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生活的满足感及归属感;可以根据我国特色文化采取适合我国居民的艺术干预,因此可以考虑将参与式艺术倡议和计划纳入老年护理服务,同时确保对更多社区艺术工作者进行熟练培训以支持这些工作,加强老年人互动,促进健康老龄化。
3.3 心理干预
3.3.1 正念疗法 有效的情绪调节对于高质量的社会功能很重要,正念疗法正是通过调节积极的情绪减轻老年人心理压力,缓解疲乏、焦虑、恐慌等症状,进而改善社会关系。国外一项基于正念冥想的团体减压计划对焦虑症病人的有效性研究[20],分析了20名受试者治疗后焦虑评分,结论表明,集体正念冥想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减轻焦虑和恐慌症状。Lindsay等[21]研究显示,为期2周的基于智能手机的正念训练既减少孤独感又增加了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互动行为。躯体功能障碍病人出现负性情绪时采取正念疗法干预,指导其正确的躯体扫描冥想及正念呼吸疗法,可以增强病人心理韧性,降低其病耻感,且社会交往评分增高[22]。通过正念疗法,老年人出现的每一个想法、感觉都被承认和接受,改变了对自我和情境的思考方式,使其正确接纳、坦然面对生活,有效改善老年人群回避社会的行为并有效促进健康老龄化。
3.3.2 动物辅助干预 动物辅助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互动行为,此干预措施主要侧重于精神疾病、老年人、儿童等体弱病人[23]。国外一项基于参与动物辅助干预的痴呆病人生理心理改善的研究结果表明[24],接受干预的受试者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减慢,功能性日常生活技能提高(与表现出恶化的对照组相比)以及心理压力的减少。刘小琳等[25]表示动物辅助干预帮助老年人寻求归属感,提高自我价值;长期动物陪伴有效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负性情绪,促进其参与社会互动,降低孤独感水平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动物辅助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干预方式,可以代替子女的陪伴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照护者负担。但也可能存在人畜共患病或各种感染的风险,对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群的应用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研究[23];此外,动物的选择、培训及资质认定等也制约其在我国的应用[24],未来应加强对动物辅助干预在护理行业的发展,顺应当代宠物行业发展趋势。
3.4 同伴支持 同伴支持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其中小组形式可能更适合解决社交孤立现象。张莹等[26]通过成立病友支持团队,为脑卒中病人每周开展支持教育1次或2次,通过观看病友录制的心路历程短片、分享脑卒中相关知识、互留联系方式等形式,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习惯并缓解其负性情绪,结果显示有助于提高卒中病人心理弹性水平及躯体功能的恢复,降低社会功能障碍。Dennis[27]研究表示,同伴的个人经验可能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巨大影响,个人经验往往是功效信息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来源,同伴支持者成功的表现会相应提高病人自我效能。同伴支持者扮演教育者、领导者、倾听者等多种角色,在互动中各种角色功能表现的关怀、鼓励、细心倾听,让老年病人感受到被接受、尊重和重视的体验,使其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望;而且与同伴支持者建立关系还可以扩大对多种信息来源的访问,扩大社交范围,减少社会孤立现象的发生。但是,这一措施也面临支持者能力有限、双方信任关系不牢固、交流方式不恰当引发冲突等挑战[28],因此也要加强对同伴支持者的筛选与系统化培训。
3.5 信息技术干预
3.5.1 远程干预 远程电子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通过对老年人健康干预、增强与家属联系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社会隔离现象。Poole等[29]评估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计划的有效性,使系统性硬化病人登录特定网站,并在10周内完成特定模块的学习活动,鼓励病人登录讨论板,最终结果显示,其自我效能水平增高,疲劳、抑郁评分降低。Tsai等[30]研究基于智能手机的视频会议程序对抑郁、孤独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将疗养院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使用智能手机和“LINE”(视频会议平台)每周与家人互动1次,持续6个月;结果显示视频会议促进疗养院老年人与家人沟通,缓解其抑郁症状和孤独感。随着数字化医疗的转型,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对慢性病老年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在线咨询,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及时解决老年病人现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失语症病人可以建立社交网站,以分享个人故事和有关失语症生活的信息等;家属可以通过微信视频相互交流打破地域局限。互联网、社交网站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增加了与他人社交联系的机会,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但老年人对新技术操作能力低下,社区可以积极招募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网络技术应用的指导,有效促进其社交互动。
3.5.2 社交机器人 社交机器人通过提供陪伴来增强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与社会互动,减少老年人孤独感。国外对11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价[31],其中1 042名参与者中有80%患有痴呆或轻度认知障碍,结果发现社交机器人可以改善参与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的社交互动,有效改善病人易激惹、焦虑情绪,降低其压力指标,增强社交互动行为。Pirhonen等[32]表示,人型社交机器人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播放音乐或与老年人一起进行记忆和猜谜游戏等方式,通过创造对话机会来减少老年人孤独感,增强社交自信。社交机器人在许多方面加强老年人的能动性,给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带来诸多便利,但机器人研究成本高且其不具备人类意识及特有的情感状态,长期与机器人交流可能会减少老年人与其他人员交流的机会,甚至会淡化与子女的情感,在未来机器人应用于我国老年护理相关的伦理问题有待思考。
我国未康先老的老龄化形势是整个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老年人的社会隔离状态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血管和神经系统,增加慢性病及心理障碍等疾病的发生,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亟待解决的老年健康问题之一。但目前,我国研究者主要对发生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尚缺乏相应的干预报告。未来,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健康状态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构建针对性干预方案,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而且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医护人员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干预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关怀所发挥的作用,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积极应对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