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2015年6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通知强调:要试行专业诊改,通过行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将用人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反馈给院校,这个过程可以使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形成一个由点到面的整体认识,同时这个过程中也会提出不足,促使职业院校对专业进行诊改。通知中还提到要建立常态化、周期化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1]。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了“金专”一词,即强调专业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大势所趋。
对于教学诊断的研究,法国学者比纳(Binet)最早在教育领域运用了“诊改”一词,比纳还与西蒙(Simon)一起编制了第一份用于诊断异常儿童的测验,也就是著名的“比纳-西蒙量表”,可以说比纳(Binet)开辟了教学诊断研究的先河,为之后学者们在该领域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学者玛格丽塔·西尔维斯特·奥拉马斯(Margarita Silvestre Oramas)在2003年通过对教学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学实践以及与教育质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的研究,证实了教学诊断是提高课堂、学校以及一个地区、国家的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她提出在分析成功的教育工作中的不同关键因素时,教学诊断应该是全面的[3]。布鲁姆(Bloom)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诊断性评价的概念,并论述了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意义[2],这是教学诊断史上又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
相比于国外,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诊断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我国学者在教育学领域首次提出了“教育诊断学”的最基础理论[4],这一重要发现,开创了教学诊断在教育领域研究的先河。我国正式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概念是在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通知指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1]。有学者提出发挥督导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保障作用,通过听课、实践教学督导、评议、信息反馈的方式对教师的授课进行监控[5],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形成教学诊断与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教学质量的提升一部分得力于督导机制,在教学诊断中发现问题,可利用督导机制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诊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于专业诊改,我国学者更多是针对专业诊改的含义、专业诊改的指标体系以及专业诊改的目标标准展开研究,专业诊改的全称为“专业诊断与改进”。高职院校往往以诊断为手段,以改进为目的,从根本入手,进行全方位的专业诊改。有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的组织和实施进行了阐述,指出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诊改的基础是要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建立专业诊改的目标标准,其次要有专业诊改的规划,再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等14个质控点展开专业诊改,专业诊改的前期需要对制定的方案进行讨论,参加讨论的部门主要包括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质量管理办公室以及各院部专业负责人,同时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倒逼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6]。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该专业的性质要求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只是流于理论层面,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实,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践,但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因此,院校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或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方式,更深入地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企业进行学习锻炼。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本企业的综合表现,向所在职业院校进行反馈,院校收到企业的反馈后,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诊改指标体系对教学方案进行统一的修订。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重点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以更好地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就目前来看,存在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的现象,没有及时地增加新内容,导致知识的更新换代较慢。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对学生的考查结果往往是通过“一张卷”来定夺的,教师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判定的,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因此,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上。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改,任何一个层面的诊改都需要院校中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以保证诊改数据的真实性、诊改结果的有效性以及诊改报告的权威性。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教师课程较多,日常性工作繁忙或是不熟练系统操作的情况,导致专业诊改工作流于形式,草草了事,诊改得不彻底的情况屡屡出现,最终导致诊改的部分数据不全面。学院在撰写诊改报告的过程中还是停留在对以往主观经验的总结,没有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对于深层次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并形成有效的诊改结论,这说明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各个层面的诊改往往通过诊改平台来进行任务发布、组织实施以及最终统计,专业诊改也不例外,学校通过诊改平台将任务下发给相应的部门,相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结合本专业的任务进行诊改,诊改结束后,质量监控部门需要根据平台数据、专业诊改指标以及质控点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由于部分院校目前的诊改平台处于初期建设,部分数据的提取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数据分析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专业诊改报告流于形式。
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的概括,本文将质量文化总结为以下几句话:质量文化即根植于内心的质量意识,无需提醒的行为自觉,事后常态的理性反思,言谈举止的自我约束,追求卓越的持续改进。简单来讲,可以用“五自”来概括高职院校树立质量文化的举措,即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质量自觉是指教师对待质量文化要有积极的主观意识和心态;质量自省是指教师对于教学诊断与改进要进行常态化的反思;质量自律是指在诊改的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遵循质量管理制度、规则、规范,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质量自查是指教师要自觉对照专业诊改的目标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与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持续改进的发力点;质量自纠是指教师以及相关院部能够根据出现的问题,积极地面对,主动采取改进措施进行自我诊改。
机械专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对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宣传,加强学校与各个行业企业的联系,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尽可能在机械专业的教学上做到精致,分析机械专业的课程标准,理论课以及实践课的标准,尽可能地打造该专业,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进行了打磨,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7]。
专业诊改工作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质量保障意识,树立质量文化意识,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而机制的形成,要有制度的支撑,专业层面的诊改是一项需要调动全校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根据机械专业诊改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建议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层面的三级工作机构,学校层面成立诊改领导小组,针对各个层面的诊改从大方向上进行总的领导,学院层面成立专业诊改工作组,教研室层面成立专业诊改工作小组,各个层面各司其职,系统全面地推进专业诊改工作顺利进行[8]。
2022年7月31 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了第二届全国高教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闭幕式,做了题为《锻造中国金师》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中国金师”的四大条件为:政治素质强、教育站位高、国际视野宽、五术要求精[9]。从2018年“金课”的两性一度到这次“金师”的四个条件,均提到了高校教师的“创新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多多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在竞赛中拓宽视野,发现不足;同时引导教师时刻关注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教研科研中去,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在教学中没有找到的答案,进而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所属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对自身的不断打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专业诊改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高职院校要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引,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诊改实施方案;同时结合社会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诊改,诊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反复尝试,最终摸索出一套符合院校自身发展的诊改理论和体系[10],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