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马 超
(国家图书馆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北京 100081)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编纂项目是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项抓手型工程,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酝酿制定《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应运而生①关于项目缘起和启动历程可参考张洁《〈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组织架构及运作特色》一文,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下简称中宣部)委托文化和旅游部(以下简称文旅部)指导国家图书馆(以下或简称国图)组织实施②早在项目调研策划阶段(2014年),就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了《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作为编纂工作服务机构。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项目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传承转化,古为今用。
在政策指导和组织保障的基础上,自2016 年4 月8 日启动开展至今,已编纂完成8 批次70 种图书,在编30种,项目成果以经典性、权威性、普及性收获了一系列奖项荣誉和较高的社会评价③首批10种图书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和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一至五批40种图书于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批图书中的《论语》等七种入选2019年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孙子兵法》入选2021年中央宣传部“亚洲经典名著外译计划项目”等。,这与作为项目核心主体的专家团队息息相关,项目的高定位诞生了权威豪华的专家团队。然而,从2014年项目调研到2016年正式立项,再到2017年第一批图书出版至今,贯穿于近十年的组织编纂、宣传推广及成果转化活动,对于专家团队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分析一直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学术决策和原则执行的单一认定中,其阶段性、多重性、可持续性特征及价值意义等都亟待梳理和揭示。
项目专家团队包括顾问、编委、解读人、审订人和其他专家五大类。项目正式启动后,文旅部作为国图上级主管部门,与中宣部一起作为项目指导机构,指导项目的组织实施,组建顾问、编委两大团队。先由《百部经典》办公室拟定顾问团、编委会人选名单,经过多方反复征求意见,整理调整后上报中宣部,获中宣部批准,项目由著名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饶宗颐、冯其庸、叶嘉莹、章开沅、张岂之、刘家和、乌丙安、程毅中、陈先达、汝信、李学勤、钱逊、王蒙、楼宇烈、陈鼓应、董光璧、王宁、李致忠、杜维明等十九位学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大家耆宿担任顾问,由饶权、韩永进、熊远明、张志清、瞿林东、许逸民、陈祖武、郭齐勇、田青、陈来、洪修平、王能宪、万俊人、廖可斌、梁涛、李四龙等十六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上来自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组成了项目的学术决策团队。
数量庞大的编纂审订团队(解读人、审订人)则由办公室协助编委会陆续遴选产生。编委会在按批次进行百部书目选择的同时,着手开展解读专家和审订人的遴选,由办公室在展开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专家的建议,遴选对相应典籍有深入研究并有相应成果,且近5年内有学术活动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4—5名,形成一份主要内容包括学者出生年、工作单位、职称、学术领域和研究成果等的调研材料。组织召开编委会议,围绕调研材料深入讨论,遴选出其中学术权威性强、现有成果水平高、学术观点中立、思想立场正确、身体情况允许撰稿的专家学者。参考得票数及编委会主任委员的意见,形成编委会遴选人选的顺序意见。办公室根据编委会意见,按序逐一联络、沟通拜访,向达成合作意向的解读人介绍项目要求并请其在约定时间内提交样稿。编委会根据意向解读人提交样稿质量、与项目编纂思想一致性等情况,最终决定是否该专家学者为相应典籍的解读人。解读人在初稿提交后,编委会责成编纂办公室邀请2—3名专家(其中1名多由编委担任)组成审订小组,对初稿进行审订。审订人选的遴选过程和解读人遴选过程基本一致。按照以上原则和流程,最终参与百部经典项目的解读和审订专家约在400位左右(部分顾问编委同时担任解读审订专家)。
另外,根据实际需要,由编委、解读人推荐,办公室会联络编委、顾问、解读人、审订人以外的业内相关专家,组织主题相近的学科类编纂工作会议,如已召开过的科技类、先秦两汉诸子类、宗教类典籍编纂工作会议等,就是以学科门类为主题吸纳相关学科内骨干学术力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沟通,共同探讨研判争议细节,形成共识,推动编纂工作。针对解读样稿的初审和复审,办公室会召开样稿审订工作会议,如《左传》《史通》《九章算术》《聊斋志异》书稿审订工作会议、《黄帝内经》书稿复审会议等。对于存在较多编纂争议问题的书目,办公室会召开专家咨询会,如四大名著编纂工作专家咨询会,参会人员包括程毅中、张俊、郭英德、石昌渝、段启明、张庆善、孙玉明、廖可斌、刘勇强、潘建国、段江丽等,几乎囊括了当时在京的古典小说研究领域重要机构的代表专家。其他个案咨询的专家则不胜枚举,如就相关专业书目的遴选拜访请教傅熹年、潘吉星等学者。据不完全统计,顾问编委和解读人、审订人之外的接受过项目咨询的专家已愈百名。
由以上遴选专家的程序和标准可知,百部选目所覆盖的学科(见表1)决定了团队专家的学科分布,自项目2014 年调研之始,2016 年立项启动至今,参与项目的专家学者,学科领域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文献、宗教、地理、农业史、数学史、中医、建筑史、音乐、经济史、艺术、科技等,专家所属单位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为主,而机构的地域分布则覆盖了全国20 多个城市和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地区,其中尤以北京、上海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居多。
表1 百部经典书目分类表
以“组建豪华团队”的项目定位要求和严格的遴选程序选出的专家也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积累丰厚、年届高龄的资深教授(研究员、编审),就年龄而言,以顾问(19 位)、编委(17 位)和解读专家(98位)为例,其中,顾问年龄资历较高,均在80岁以上;编委年龄跨度在87—54岁之间,每段几乎均衡分布;解读专家则集中在80—60岁之间,整体来说,60岁以上的解读专家占比近九成。
地域分散,学科广泛,年届高龄,数量庞大,是《百部经典》专家团队整体情况。如何凝聚专家智慧,促成相对共识,是考验组织实施机构真正落实项目规划、目标和细节的关键。通过前期探索、边实施边改进的螺旋式推进方式,办公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服务专家、保障专家灵活履职的方式。首先是定期召开编纂委员会会议(半数以上编委参加)、编纂工作会议(就某一具体问题请某一专门领域专家共同研讨),搭建交流沟通平台,进行深度沟通,形成共识和决策意见,履行编委会学术决策职能。编纂委员会会议基本上每月一会,编纂工作会议则不定期一事一会。编纂委员会会议由编委会主任袁行霈先生主持,自2016年5月24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至今,编纂委员会会议共召开了38次(第一至第25次为线下,此后为通讯会议)。编纂工作会议自2016年4月8日第一次召开至今(此前还有数次调研会议),共召开12次。会议内容和成果通过办公室编写的会议纪要和编纂工作简报①截至目前,办公室共编写会议纪要38期,编纂工作简报68期。的形式向指导机构和未到会的编委、全体顾问成员汇报。其次是通过调研、拜访、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点对点与解读人、审订人进行基于项目全流程的多途径、无障碍、追踪式高频次互通联络,办公室作为各机构、专家之间的沟通协调枢纽,承担专家咨询和信息获取、传递、反馈工作。
编委会作为学术决策机构,在负责以上解读人、审订人遴选组建编纂审订团队之外,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中宣部有关《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的方针、政策,总体负责《百部经典》目标定位和宗旨设定,具体包括书目选定、编纂体例确立、计划进度、样稿初稿审订、质量把关、风格统一、争议平复、封面版式设计等有关编纂审订出版的一般性事宜;解读和审订专家则主要负责完成具体的特定的编纂审订工作和出版成果及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活动。整体的分工联动既能使国家意志落到实处,又能始终保持丛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时代性。
1.目标定位、宗旨设定和体例确定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传承工程的编纂性项目,首要任务是解决四个“讲清楚”之二、《意见》提出的传承发展“三要素”之二,即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承发展什么。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如何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以当代眼光审视古代典籍,把那些当时重要,对后世有长远影响,具有当代价值,符合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适应人们现实需求,对当今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经典选取出来,是编委会在工作伊始就达成的共识。项目最终定位于《百部经典》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当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认知水平,要打造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志性项目和文化精品工程。
项目启动之初,作为项目指导机构的中宣部会同文旅部,深入调研,联合项目编纂委员会、顾问团队,吸收众多专家的意见,共同确立了“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编纂宗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百部经典》的编纂思路:挖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在精选、精编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经典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阐释解读。贯彻“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服务当代,面向未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利于助推社会发展,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
2.书目遴选原则和书目确定
书目的选取是阐发、解读的前提,是编纂的基础,体现整套书的编纂思路。通过对《意见》核心要义的反复研读领会,项目组在编纂和选目实践基础上,在项目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书目遴选的五条原则:一是遴选有助于治国理政的典籍,二是遴选有助于修身立德的典籍,三是遴选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或根本精神的典籍,四是遴选能表现中华民族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典籍,五是遴选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典籍。
在办公室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经过十八次编纂委员会会议八个批次的反复筛选,至2019年9月19日第二十四次编纂委员会会议,并于11 月29日报送中宣部,历时三年半,最终拟定暂定百部书目102种100册,基本完成《百部经典》选目工作。从百部书目成书年代及四部分类的细化排序和数量统计来看,选目工作全面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了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体系,承载了《意见》所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内容。①有关选目的详细内容可参考徐慧《〈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书目遴选与成果述要》一文,发表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3.标准与规范制定
基于试验和示范需要,围绕首批书目遴选、首批书目解读人审订人遴选、体例原则(导读与解读、节选与全选、版本选择等)、撰稿细则、审订内容、样稿审读、图书出版(封面装帧、版式设计、书名署名、插图)等具体问题,编委会举行了二十余次编纂委员会会议和编纂工作会议,在启动、推进、审读、复审、出版、经验总结等每个环节都召开会议,进行了充分、反复的商讨和议定。
在首批图书出版之后,编纂流程和机制相对稳定成熟,结合实践和编委会等各方反馈意见,办公室会同编委会在项目启动之初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对文本初稿进行了细化、修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基于各个机构、各个环节同步推进、有序衔接的工作标准和规范制度:由编委许逸民起草,修订多次的《百部经典编纂体例》(2021年版),《撰写格式》《工作流程图》《样稿撰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审订组工作制度》(含《审订组工作表》《审订组意见汇总表》《复审评估表》)等,在工程的接续进程中进行了文本化整体推行和实施,形成了结合项目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经过校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程管理办法,确保了高质量编纂、高质量出版。
1.编纂经典
在学术决策机构完成了丛书整体的体例设计之后,解读专家团队负责将编纂思想和原则输出文本。解读人依据《编纂体例》《撰写格式》,完成所解读典籍的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四个部分内容(约15—20万字),每书末附《主要参考文献》。导读(约2—3万字)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成书过程、版本源流、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若干重大问题。原典可视具体典籍情况,收录全书或是节录部分篇章。点评包括篇末评和旁批两种形式,互为补充。跟其他丛书略有区别的是,《百部经典》部分顾问和大部分编委成员也承担具体解读和审订工作(如表2),几乎每部经典至少有一位编委参与审订,顾问编委团队尤其是编委委员的深度参与,最大限度地把关了百部经典的内容质量,也保证了整套丛书在解读宗旨、体例风格上的高度统一。
表2 顾问编委解读审订书目表
2.审订样稿、初稿
相对于个人著作或出版社约稿,为保证质量,《百部经典》编委会设定并执行了样稿、初稿审订及退稿制度,审订专家作为书稿的重要参与者,在所审订著作的扉页具名。编委会确定意向解读人后,解读人需在一定时间内按编纂要求提供一份解读样稿,编委会就样稿质量最终决定是否由该专家学者担任相应典籍解读人。签订解读合同后,解读人需在约定时间内提交初稿,经编委会遴选产生的审订小组(1位组长,2位组员)把握项目定位与宗旨,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就政治立场、学术观点、版本选择、选目安排、原文断句标点、注释、语言表达等问题对初稿进行审订。审订成员各自独立审稿,出具详细的审稿意见,提交“花脸稿”,填写《审订组工作表》,并由组长汇总修改意见,填写《审订组意见汇总表》。编委会对《审订组工作表》《审订组意见汇总表》进行审核认定。解读人依据编委会审核的审订组意见修订书稿,提交修订说明。审订组组长参照修订说明对修订稿进行复审,评估其对审订组意见的吸收与书稿修订情况,填写《复审评估表》。编委会再依据复审意见讨论决定书稿是否符合项目要求、是否达到出版要求。对质量不达标且难以修改的书稿,经审订组和编委会审慎研究之后,启用退稿程序。
首批图书通过召开编纂委员会样稿、初稿审订工作会议集体审读和商议稿件质量。首批图书出版后,进一步提高了样稿质量和审读要求,更加重视审订程序和审订意见的吸纳和落实,为更好执行审订制度,达到审订成效,办公室多次筹备书稿审订会议,请解读人和审订专家共聚一堂,围绕如何编纂、怎样选篇、具体书稿的细节处理、学术观点把握等,为审订专家之间、审订专家和解读人之间搭建平台,鼓励面对面交流讨论,鼓励学术争鸣,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工作氛围。
3.出版成果及传统文化宣传和推广
袁行霈先生说,编纂是起点,利用是目的。《百部经典》成果陆续出版后,如何将经典文化、先人智慧、历史积淀可持续性地智能化地提供、呈现和输入、渗透到公众群体,为书找人,扩大经典受众范围,深化项目成果转化,探索宣传推广模式和策略,拓展渠道,成为新的迫在眉睫的课题。办公室链接国图宏富馆藏及多样化服务体系平台,搭乘智慧图书馆建设列车,策划了多渠道多平台的经典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创意展览、书展,开办培训讲座,录制公开课,开展经典诵读、童读等阅读推广活动,制作电视节目、短视频、数字VR,进行主题新媒体直播,打造阅读体验区,举办经典音乐会、读书会、研讨会、艺术雅集活动,开发文创产品、虚拟产品,建设主题网页、数据库、知识库提供数字阅读文本等,逐渐构建了经典走进图书馆、走进高校(包括青少年)、走进国家机关、走进公园街道等多媒介立体化的宣传推广体系。众多形式、平台的活动主体和核心则当仁不让地聚焦于经典和经典解读人,据不完全统计,自第一批图书出版(2017年9月)以来,仅各位《百部经典》专家以经典代言人、推广人的身份在各大高校、图书馆及各类媒介所进行的线上线下直播讲座、文章刊发已超过60场次(见表3)。这些活动覆盖全国近三千家图书馆、近千所高校及部分公园、街道、地铁站等,粗略估计,受众人群已近1.6亿人次。
表3 《百部经典》专家宣推活动列表
项目编纂接近尾声(预计2025 年结项),项目成果日渐丰硕,随着《百部经典》被社会广泛认知、读者阅读的良好体验,品牌价值逐渐突显,“百部经典”(文字版)于2022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证。作为一种质量性能认证,信誉标识载体,项目文本和项目专家已经成为读者眼中的识别码、出版市场的通行证。作为品牌含金量保证的百部经典专家与《百部经典》业已成为一张国图名片,用以激励专家团队更强的责任感和凝聚力,激发更高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在推进经典普及,引导全民经典阅读的路上,衍生、孵化出更多无形的品牌价值。
项目成果集当今众家之长,凝学者毕生之学。专家团队聚拢当今学术权威,凝聚学界智慧。由于专家多数年届高龄,且受新冠疫情影响,有个别耆宿大家在项目的进程中或完成书稿之后已经故去,或受疾病困扰健康状态欠佳,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聚焦专家群体,提升人文关怀,以更为官方的形式和仪式赋予学者应有的身份和定位,这不仅可以告慰已故学者,增强专家团队更深的集体身份获得感和认同感,更能藉由项目实施代表国家文化机构致敬他们不辱时代使命,不忘初心,昌明国粹,传薪继绝。
在2021 年9 月30 日印发的《国家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上,明确了多项重点工作和年度任务:“加强珍贵典籍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拓展交流与合作边界,增强行业发展合力及社会影响力”“塑造以事业发展为中心的研究能力,以高质量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打造适应新时代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对接到国图具体的业务发展和建设实践上,《百部经典》专家团队通过国图社教部、典阅部、中图学会、数字资源部、出版社、馆属企业的诸多资源建设、知识服务和阅读推广平台及一系列馆外合作机构业已参与了覆盖全国的多媒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第一批图书出版已经超过六年,而由以上表五列表可知,《百部经典》专家仍与国图保持着高频次的合作和互动,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等诸多领域与国图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另外,在古籍整理出版、文献保存保护等重大项目立项及重点领域的创新联合研究,在国图学术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文献》《古籍保护研究》《文津学志》《书志》等)办刊指导、学术讲座培训(国图公开课、文津讲坛、部级领导讲座、国图讲坛等)的举办等多项业务活动上,作为庞大的泛学科的首席专家、高级人才、专业顾问储备,《百部经典》专家无疑都是潜在的高级专家资源。
作为项目实施机构的国图,理应及时梳理项目进展流程,采集、整合专家资源,建立专家信息台账,建成专家数据库、资源库及高级人才储备库。以颁发高级顾问聘书、向专家单位出具专家致谢函等形式组建国图高质量建设智库,开发和发挥专家团队助手和参谋职能。围绕图书馆智慧化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民阅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等基础性、关键性重点领域的相关问题,对部分重点专家进行专访记录,提炼专家核心论点及意见建议,定能为国图业务发展和知识服务能力提升注入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智慧投入。项目进展接近尾声,更应持续加强专家团队与国图事业发展粘度,拓展交流与合作边界,形成各项业务、科研协同的合力和双赢,以高质量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图书馆优势,提升国图的行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组织实施编纂业务服务专家团队的同时,项目办公室搜集、征集到了顾问陈祖武先生的手稿及其与任继愈先生往来信札、《法言》解读人韩敬先生的半部遗稿、《红楼梦》解读人石昌渝先生的部分手稿遗稿等,项目办公室还留存了大量专家“花脸稿”、题词、审订意见等墨迹和拜访照片、会议照片、音视频资料等。名人手稿、名家藏书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内容之一,依托项目组织实施和成果宣推转化,对于专家学者专题进行科研立项,系统梳理、挖掘业务工作中积累的相关专家资源,深入调研走访,综合搜集、采集专家团队口述、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尤其是抢救性、保存性采集高龄知名专家口述素材,包括大家耆宿学术履历与治学之路,学术成果及治学心得,参与《百部经典》编纂的经历和心得,对经典于国家、民族的意义以及现代价值的认识,经典阅读和普及推广的建议等,协助资源建设部门拓展学者名人手稿、藏书、照片、墨迹等文献资源捐赠、征集采选渠道,皆有助于丰富国图多元立体馆藏资源建设,强化国家文献信息战略保存、保障之职能。
以抓手型工程的实施来落实文化政策是政府部门就文化建设所做的顶层设计,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经费保障,文化机构(国图)作为项目组织实施的平台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一方面,发挥项目的牵引、集成功能和载体角色,吸纳多领域学术力量和集体智慧,搭建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让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将《意见》统摄下的工程目标和编纂宗旨内化于体例相对统一的文本之中,使得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古老智慧透过专家之手披沙拣金、闪耀光芒。另一方面,作为面向公众、国际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和阵地,将作为抽象理论的国家文化政策透过专家的领悟、解读输送给读者,呈现给社会公众。
在政策、经费、组织保障之外,基于项目的统筹,集合了一大批经过严格遴选的当代学术精英,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文化方针政策、拟定目标宗旨、制定规范标准及深度执行编纂审订工作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将各自毕生之学都奉献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又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不厌其烦地做着经典的代言和推广,向上对于政策的领悟,向前对于传统的阐释,向下对于公众的引领,向后对于晚辈的传承,每一位专家在经典出版物上的署名,在每一场讲座上的讲授,在每一篇文章中的呼吁,其辐射力、凝聚力、吸引力都显而易见。如果说文化机构由此履职成为学术研究到文化普及、文献保存到活化利用的转换器、放大器,那么,这一庞大的专家团队无疑才是促成政府、机构、公众协同共享的核心和关键。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文旅部决策、部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会议精神的政策背景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理应积极探索和开拓以实施工程的方式,加强专家资源库可持续建设,提升专家资源发现及使用效率,提高项目投入与产出性能比,节约项目组织实施成本。凝聚、配置、优化系统核心资源,发挥专家在文化建设中促成政府、机构、专家协同共享的职能。探索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政策转化落地的方式和策略,促进文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传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政策实施有抓手,成果推出有平台,让传承有认证、发展有路径。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和项目实施示范,更好地践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职能和作用,真正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文化机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