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本科院校为例

2023-03-08 05:37林益萍
体育科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职工工会体育

林益萍

(华侨大学教育工会,福建 厦门36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这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新高度。高校教职工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响应科教兴国的号召、促进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进入新时代,全民健身组织模式的相关研究问题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中国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人们对体育组织模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从高校教职工这一群体的现状和现有研究的特征来看,研究支持力量还不够,较多研究仍然集中于现状调查,较少对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从年龄分布来看,中年和老年研究偏多,青年研究较少;从性别层面来看,女性研究较多;从高校教师的类型来看,针对教师系列的研究较多,针对高校研究系列、行政系列等类型教职工的研究相对欠缺。各方研究表明,高校教职工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指标频亮“红灯”,这其中既有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疏于体育锻炼的人为忽视,也有学校管理制度中对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关注程度的缺位。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必须从制度层面推进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统筹谋划。

本文通过对厦门市本科院校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研究,探究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在人员配置、组织结构、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以期通过优化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为高校组织教职工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提升高校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厦门市本科院校为调查样本,其中5所公办本科院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2所民办本科院校: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工学院,1所独立本科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以高校的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部门、业余体育协会、社团负责人及教职工作为调查对象。

基于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调查和梳理本科院校工会及各教职工体育协会、基层工会的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特色及执行政策;通过向组织管理部门负责人、管理干部及教职工发放问卷,详细了解各院校教职工休闲时间支配情况、业余体育参与形式及制约体育锻炼因素;通过走访本科院校相关工作的分管校领导、管理部门负责人、体育协会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等,对各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情况进行访谈,分析厦门市高校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目的和种类、影响因素,以探求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现状

2.1.1 厦门市本科院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和形式分析

调查发现,参与校工会或院级工会组织教职工体育活动的教职工占受访对象的52.26%,通过体育协会或特色社团组织参加体育活动的教职工占16.05%,通过兴趣班或兴趣小组参加体育活动的教职工占14.20%,通过其他组织形式组织参加体育活动的教职工占1.44%,这表明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工会组织。从组织活动受欢迎程度调查情况来看,工会组织占38.76%、兴趣班或兴趣小组组织占23.06%、特色社团组织占22.48%、体育协会组织占14.92%、其他占0.78%。这表明工会层面组织活动受欢迎程度虽高于其他形式,但优势不明显,侧面反映出高校教职工对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的需求。

高校教职工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大型运动会、单项体育竞赛、户外活动、兴趣培训班及其他,分别占25.32%、25.97%、13.64%、16.56%和18.51%。单项体育竞赛和大型运动会是高校组织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两种主要形式。根据对厦门市本科院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高校大都采用了这两种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方式来鼓励教职工参与。虽有个别高校也开设提升教职工体育素养的培训课程,但是惠及范围及可持续性效果欠佳。

如表1所示,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满意度调查,仅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体育设施、场馆配备的满意度超过50%,这表明目前的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厦门市本科院校教职工对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满意度调查

2.1.2 厦门市本科院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资源分析

第一,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通过对高校工会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人员的调查来看,每个学校工会都有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部门和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计划,但只有36.36%的学校设有专职体育指导人员。组织和开展体育比赛和常规性大型教职工体育赛事时,通常是由本校体育教师兼职策划或协助,此类占受调查学校的45.45%,有偿聘请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来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有18.18%。

第二,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及支出情况。充足的体育活动经费是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其中,工会专项经费是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占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支出的81.82%,这表明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总体有限,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依赖学校工会预算。在经费支出方面,校级工会组织的赛事支出占36.36%,二级工会赛事支出占28.37%,体育协会经费支出占26.18%,培训和对外联谊占9.09%。可见,学校工会体育活动经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校运动会和各单项体育年度比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支出,用于维持广大教职工日常体育活动支出的相对较少。从实际调研来看,经费紧缺学校比例高达63.64%,充裕和刚好够用为18.18%。

第三,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设施情况。场地设备是大学开展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和访谈,本科院校体育设施配套相对齐全,不同高校室内体育馆种类和数量不一,体育设施条件差异明显。调查访谈显示,由于高校缺乏教职工专用体育设施和场地设备,普遍存在学生和教职工共享共用学校体育硬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工会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

2.1.3 厦门市本科院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情况分析

第一,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情况。通过与厦门高校的11名长期从事教职工体育活动的负责人及管理干部访谈中发现,学校对组织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工会干部的岗位职能界定各不相同。34.48%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传统惯例组织校际体育活动或竞赛,34.48%根据上级工会及本级工会的要求协助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或竞赛,27.59%是制定本校的职工体育活动计划,3.45%是包括其他职责。

通过调查和进一步访谈发现,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人员均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但组织策划和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不够,这是影响教职工开展体育活动和赛事组织的主要原因。在对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认为其在参与相关体育活动时,需要专业指导的占61.69%,视项目而定的占32.79%,不需要的只占5.52%。可见,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对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使用专业器械的运动项目上,缺乏专业指导则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教职工体育活动宣传情况。各高校举办教职工体育活动的信息,通过校工会发布和院系发布的占比较大。对教职工日常体育活动及健身知识的宣传渠道,以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宣传栏等方式为主。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厦门高校教职工接收或转发体育活动相关信息的首选,便捷的传播互动功能,也是各高校用于教职工体育活动宣传的主要手段。

第三,教职工体育活动项目开展情况。当前,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大众化、趣味性和健身性项目为主,其中田径、篮球、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普及率较高。长跑等田径项目由于不受时间、人员组织的影响,基本能满足随时性、自主性的活动要求。在普及全民健身方面,不少高校工会策划了趣味运动会、环校健步行等活动,有效提升活动趣味性与普及性。在针对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项目的吸引力调研中发现,有部分青年教职工对集体活动提不起兴趣,因此,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者需要调整体育活动内容,提升活动的新颖性与时代性,以吸引更多的教职工参与。

2.2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合理高效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有助于丰富高校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健康的体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效实现高校教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对厦门市本科高校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运行主要存在以下6个方面问题。

2.2.1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固化

当前,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主要是实行工会系统为主导的组织模式,属于行政直线型的管理组织模式,体育协会、特色社团、兴趣小组和俱乐部组织依属于高校工会,如图1所示。

图1 行政直线型组织模式

虽然现行工会管理模式已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会管理模式,开始注重教职工的集体利益、关注活动类型和内容,但这种分级管理模型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团体和二级工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无法组织满足小众的体育活动。因此,现行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固化,与新时代高校教职工对体育活动个性、多样性、新颖性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对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进行变革创新。

2.2.2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受重视程度一般

从实际调研来看,认为领导“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教职工占17.86%,管理人员占18.18%;在选择“比较重视”这一选项上,教职工占34.09%,管理人员占54.55%;在选择领导“不太重视”和“不重视”程度,教职工占6.82%和4.87%,而管理人员的选择为零。如图2所示。

2.2.3 教职工体育活动项目组织形式单薄

第一,如图3所示,体育协会组织对教职工的吸引力低于由学校或学院层面开展的体育活动,说明特色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活动组织影响力、覆盖率较低。由于厦门市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相似,未能体现不同高校教职工运动的品牌与特色。

图3 最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组织

第二,兴趣小组模式无法满足教职工多样化要求。调查发现,兴趣小组组织模式项目类型单一、形式固定,从教职工日常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调查来看,分布较均衡,如表2所示。由于男女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爱好差异、教职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因素,大型的、可供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余地较小。

表2 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

2.2.4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专业人员不足

第一,体育协会组织专业指导队伍力量薄弱。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及康复健身等体育项目均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高校教职工体育专业指导队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由于当前我国职工体育体制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教职工体育专业指导队伍缺乏具备高水平体育素养的管理干部。

第二,管理模式运营人员短缺。当前大多数高校,面对相对固定的运动场所,缺乏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服务人员。因此,管理模式化的构建不仅需要硬件的完善,更需要软件的配套,特别是专业人员配比。

2.2.5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硬件资源不足

体育运动不仅需要专业的组织人员和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更需要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专属运动场所来保障。

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厦门市本科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工会的专项经费,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支出相对集中,无法满足广大教职工的多样化需求和日常活动需求。因此,急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例如校友捐赠和社会企业捐赠或与社区、街区、企业联合举办体育活动等,这些均为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的有效路径。

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通常是学生和教职工共享共用,在优先保障日常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广大教职工可使用的时间是有限的,活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且教职工体育活动受季节气候和教学时间的影响。因此,教职工体育活动场馆缺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6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保障制度不完善

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组织模式自身机制灵活,更需要相关组织保障制度的完善。从调研情况来看,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主要依靠工会活动管理办法和年度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来实施。对学校成立的各类协会、兴趣班、俱乐部等缺乏监管举措和激励机制,从而限制了基层组织机构的活力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为保证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有效运转,首先要完善相关的组织管理保障制度,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监督办法;其次要建立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的考核管理办法,以确保专业体育指导人员投入工作;最后要构建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考核办法,以精神、物质奖励相结合,调动基层活动组织人员的积极性。

2.3 提升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有效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六十条规定: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展现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组织的作用。[2]尽管厦门市各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模式和组织形式相对稳固成形,但学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打折扣”现象,组织形式缺乏多样化和内容设计缺乏创新,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动机功利性和碎片性,高校工会缺乏长远的体育活动组织定位与规划。因此,建立适合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需求的组织模式尤为迫切重要,各高校有必要从模式创新、组织理念、激励和保障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以创建新型的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提升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效率。

2.3.1 组织模式创新:创建新型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

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管理结构以学校领导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为主,由上至下指示下级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协调工作。[4]创建新型的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要遵循高效、完善、职能清晰的原则。新型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新型的教职工体育组织管理模式

在创建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构建组织与督导相结合的新型组织管理机构协作系统。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其优势在于组织与管理的有机结合、领导与督导的统一,如图5所示。 第二,管理与运行机制分开。新型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纵向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统一的组织任务。第三,建立专业体育指导小组。为弥补活动过程专业指导的缺失,需要建立专业体育指导小组,将无序、零散的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提供专业的指导。

图5 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设计

在创建新型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外,还应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内容进行创新。第一,高质量地推进学校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高校工会可进一步与地区高校、社区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扩大体育参与度,从而提高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大力鼓励教职工体育活动自主组织模式。健康理念应该成为体育锻炼中最为核心的理念。[5]学校层面或校工会应在场地、体育活动器材等方面,给予各组织经费支持,必要时给予学校财政专项支持。学校体育委员会或校工会应鼓励教职工各社团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包括日常活动和定期赛事活动。第三,积极挖掘户外拓展体育活动模式。在组织校内、室内体育活动的同时,可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教职工户外拓展体育活动。第四,有效开展具有地区浓郁特色体育竞赛模式。鼓励教职工参与地方社区体育活动,形成高校与社区、街区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

2.3.2 组织保障创新:构建高效的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专业指导队伍建设。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只要组织开展体育的内容、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和参与方式符合教职工的体育活动需求,教职工的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就高,如图6所示。因此,在创新教职工体育组织模式、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专业体育指导队伍的建设。高校工会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可从体育学院抽调专业教师,构建专业体育指导小组,加强对各协会、社团、俱乐部和兴趣组的日常活动指导和赛事举办技术咨询;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健身专业人士为教职工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并以各种方式为工会相关人员举办专家论坛,为本校体育活动组织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体育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满足教师多层次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并提高大学教职工的积极性。[6]

图6 教职工对本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态度

第二,加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经费保障。高校应重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加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首先,保障各协会、社团、俱乐部和兴趣组的日常活动和赛事举办的经费支持,确保各项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加大各协会、社团、俱乐部和兴趣组的外联体育活动组织经费保障,鼓励教职工体育组织与兄弟院校、社区街道构建联谊活动机制;最后,加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宣传经费的投入,普及教职工体育运动保健知识和身体健康知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高校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手段,可以提高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频率。[7]

第三,加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保障。结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体育组织内部培养体育人才,在学校环境中支持体育活动组织。[8]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是全校师生共享,但有限的硬件设施往往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尤其是一些硬件短缺的体育活动种类,学生日常体育教学需求都不能确保,更无法满足教职工使用。调研中,大部分教师反映体育活动场所不足,严重影响教职工的体育活动。因此,应充分根据学生教学、锻炼需求和教师活动时间特点,灵活安排教职工健身活动时间。[9]推动教师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建设。如高校与政府合作建设大型运动场馆,增强高校的硬件设施保障。同时,应积极与周边社区共享体育场馆的使用,扩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的硬件保障。

2.3.3 组织理念创新:大力推广和宣传教职工体育活动

第一,高校管理层面需转变传统观念,以新理念引领教职工体育活动。高校教职工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较强。[10]学校组织教职工体育活动不仅与教职工自身体育健康意识直接相关,也与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在调研中发现,大学教职工对于提升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模式的具体建议中,选择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有154人,占14.42%;加强组织人员的专业培训有143人,占13.39%;选择其他有6人,占0.56%。因此,需要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宣传,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

第二,培养高校教职工的健身意识和习惯。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教职工能认识到体育活动与身体健康的相关性,有84.42%的调查对象认为相关性显著,但是真正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教职工并不多。因此,如何把广大教职工的健身思想转化为健身意识,进而转化为健身的行动并养成运动健身的习惯,是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想要从思想层面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健身意识,应定期组织健身知识讲座,帮助他们提高健身意识。同时,高校应重视广大教职工的健康管理工作,每年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为教职工创建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创建高校教职工健身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把每学期测试教职工健身状况,作为教职工绩效评估内容的一部分,也通过自身健康状况,刺激引导老师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3.4 组织机制创新:完善体育活动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完善教职工的健身管理体系,加强各种体育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成立校教职工体育领导委员会,负责教职工体育活动目标规划的审核、计划执行监督、活动经费批复等管理工作,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学校内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协调部门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对学校内外的体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校体育活动督导组负责学校教职工体育活动年度执行和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指导工作,包括各级组织日常管理工作和经费、物资和技术保障的督导;校工会作为学校教职工体育管理的专职行政工作部门,担负着指导院级工会、校级和院级体育组织委员会的日常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行政事务,负责组织、审核年度教职工体育活动计划和活动经费预算;协调各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和兴趣组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负责教职工日常体育活动组织计划安排与活动开展。业务范围包括上报体育专项活动计划和经费预算,负责社团内体育活动计划的实施,以及协调专业体育教师在日常活动中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第二,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除了需要合理的管理理念和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还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硬件和软件的完善上,推动组织模式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制订有利于广大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体育活动组织目标、组织机构的职责设置、运行管理规程和活动管理办法等,并通过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确保体育活动组织管理规范合理;其次,要构建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奖励机制,学校体育活动组织作用于各类体育协会、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的有效组织与开展,参与率与互动率,是考核教职工活动组织成果的重要指标。

3 结论与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对高校开展教职工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后疫情时代的高校教职工充分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们增强身体素质的意识明显提高,对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的需求明显增加,这对高校体育活动组织职能部门来说,即是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3.1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的主体应该多元化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的主体应在学校工会单一主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校、二级学院、各类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协同发力、各展身手的局面。在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类组织主体应针对不同教职工身体情况和性别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让教师们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教职工体育运动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3.2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受到学校高度重视

高教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与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正相关,只有学校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职工体育活动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大人财物的支持力度,保障资源配置,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才能形成,全民健身的发展格局才能真正构建并落到实处。

3.3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

目前高校教职工的体育活动主要依靠校工会实行直线式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基层体育活动组织的作用。应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扶持各类兴趣团体,挖掘特色,打造品牌,发展个性化体育活动项目。注重发挥网络资源的便利性,对体育活动组织的形式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把那些在网络上(比如各大短视频平台)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的形式借鉴过来;运用大数据分析,把绝大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在高校开展起来,有效提升高校教职工的身心素质。

3.4 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调查显示,厦门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组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率低,地方特色融入教职工体育活动不够。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区,厦门市群众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厦门的国际马拉松、每年端午节全球华侨华人的龙舟比赛等。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对接、开发并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总之,通过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等方式,创建新型教职工体育的管理模式,打造符合高校教职工体育活动开展的形式,有效开发适宜教职工的体育项目,完善体育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全民健身的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基本形成了促进社会与高校体育活动共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让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组织模式丰富高校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教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猜你喜欢
教职工工会体育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