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元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1949年后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层面中“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包含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等,因此各大学都非常重视。与此相关教育评价的主旨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长时间以来对学校本科教学课程改善的讨论层出不穷。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拉开了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序幕。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体育健身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本研究通过搜集得到对大学评价标准及内容构成的反馈,并通过反馈讨论公共体育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和改善的发展方案,以寻求最终的实践和应对的策略。
“公共课”是高校的一类课程,意指高校根据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和普遍要求而开设,所有系科、专业的学生均须修习的课程[2]。尽管各级各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差异显著、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课程结构存在较大差别,但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课,且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3]。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共课应该成为构筑知识的基础,是形成丰富多样生活、实现完整人格的根本。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4]。本科教育的核心是以公共教育为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充实公共体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的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5]。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中提到: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各大学在全面提高公共课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公共体育课作为公共课程中的一个领域,同样也需要改革。多数研究认为公共体育课最终会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对提高生活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与过往相比,很难断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机会和质量会比以前有所提高。当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减少、学生厌学、质量下滑等问题[6],许多大学为了提高竞争力和就业率而忽视甚至减少了公共体育课程。如果把减少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与高校竞争力或就业问题挂钩将不符合教育架构和时代要求,这将导致公共体育课的比重下降。
我国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管理[7-9],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及增设新课程的可行性研究[10-13],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研究[14-18],公共体育课满意度研究[19-21],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的研究[22-23],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24-26],公共体育课理论课程研究[27-29]等。这些研究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改善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哪些因素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从公共体育课方向性和指标评定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同样具有意义。
大学教育评价改革属于国家政策层面,作为大学公共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公共体育课也要积极响应这样的政策。先前研究通过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来说明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理由和作用,但是实际教学现场是以教育实施者与需求者为对象,贴近他们所认为的公共体育课的研究还是显得不够完善。在本研究中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性质以及参与大学公共体育的改革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归纳法和分析法明确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角度出发,在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正常化的同时,找出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及解决方案,为更好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及促进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结构改革。以先前对公共体育的研究为基础,以公共体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为对象,解读公共体育课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总结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结构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及优先需要改革的因素,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研究选定了教育学专家2名,体育领域专家2名,教育课程专家3名,公共体育专任教授3名,共10人组成本研究参与者。研究参与者一般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参与者一般特性
根据大学结构改革评价中公共体育课程的改善和发展方案,本研究资料收集方法设定为访谈法。访谈以“改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最急需改革的是什么?”等结构化的问题为中心进行。与访谈相关的资料经研究参与者同意,采用了录音或者抄录内容的方式进行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存入电脑中进行编码分类再进行归类分析,最终保存为文件资料以备使用。将通过访谈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采用频率分析法加以表述。
为确保研究信度,通过对不同研究领域但与研究主题有相关性的专家群体的深入访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围绕访谈所得的内容进行。
在进行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最先以从专家组获得的内容开始,之后就各内容再次与专家组进行会议、访谈后,按照各因子类别进行汇总。汇总后的资料按各个因子内容为标准,以小领域、中领域、大领域进行划分,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再次向参与研究的专家组进行提问及确认,以及就一些细节或敏感问题进行咨询,获得反馈后再次对资料进行调整和修正。在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再次通过与符合本研究主题的专家进行访谈,确认其反馈的真实性与一致性,努力确保研究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组织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这一角度出发,最近部分大学通过公共课程结构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开始研究和讨论开设新形态的公共课程的可能性。大学公共体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为学生践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的最后机会。只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忽视公共体育课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及国民健康等政策只能是空洞的目标。因此在满足时代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大学教育中,强调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与各专家进行深层访谈,共得出了363个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相关内容的反馈信息(表2)。将得到的363个反馈内容进行第二次内容分析,将所有反馈划分为24个领域(项目),8个中领域,3个大领域。首先是教学课程全面改善的大领域,包括课程多样性、结构变化、理论知识学习等3个中领域;其次为教学方法改善的大领域,分为课程难易度调整、评价方式及课程实施方式等3个中领域;最后为新教学形态的改善和接纳学生文化2个中领域组合而成的接纳新文化的大领域。
表2 公共体育课改革事项
根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善及发展方案得到的363个反馈结果显示,教学课程的全面改善(189个,52.1%)最为突出。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观察分析,按占比顺序划分为课程多样性(103个,54.5%),结构变化(55个,29.1%),理论知识学习(31个,16.4%)。通过对所得反馈内容分类,公共体育课程最先应该改善的就是教学课程的改善。这样的结果证明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开始的这个时期,最应该重视和准备的事项是今后公共体育课程的改变,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是学生与专家实际感受得到的。张忠华研究认为我国在大学课程设置上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社会属性一直主导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作为大学课程设计者的国家和高校恰恰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课程的设置教师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30],这也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提供了支持。体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项目,它是通过身体活动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力学等相关的学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型学科。由于交叉学科课程不再是完全按照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来进行课程的组合,而是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问题或交叉学科理念来进行课程的编制与实施[31]。综合来看,学科间的整合如果能够弥补体育教学当中所存在的缺点并更好地发挥优点,那么将有可能成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通过课程之间的比较和连接作为热点,那么将会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如果能结合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学习设计,也会为就业准备等起到更好的铺垫作用。
未来大学公共体育的发展,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必要项目就是课程的全面改革。因此各大学也要努力通过收集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意见及与其他科系融合的可行性,改编融合型教学课程,灵活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确保专业性和适用性。另外现阶段针对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项目,正是重新审视公共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能够促进创意性、全面性的体育教学课程的时期。
课程改革之后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本研究中第二大领域为教学方法的改善,共111个反馈,由课程难易度调整(58个,52.3%),评价方式(37个,33.3%),课程实施方式(16个,14.4%)等三个中领域构成。在这三个中领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项目为课程难易度调整,在111个反馈中占据了58个,由此可见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马春林,刘志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改善了机体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必要手段,其内涵也从以往单一的健康性向社会各层面延展,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健康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32]。对于身处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体育也是一门实现创造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性学科。即通过公共体育教学,对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起到促进心智成熟的作用,同时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媒介作用。从改善人际关系、社会性发展、协同心、关怀心等与情绪教育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改善整体授课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霍军也表明了与本研究结果相同的立场,他认为体育课是锻炼身体、愉悦心理的课堂,单调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因此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33]。因此运用多种教育媒介及改进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公共体育课程与提高运动技能或者培养专业相比,把教育目标放在通过身体活动培养正确的品性涵养上显得更为重要。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体育课程还承担着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及身体活动增进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观,为大学生活注入活力,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虽然很早之前就有很多学者要求改进公共体育课的授课方式,但是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还是没能摆脱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的教师们把体育专业课程中现有的教学授课方式直接套用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改进公共体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值得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公共体育以大学公共体育理论为基础,采取培养实践技能及身体素质能力的授课方式,那么就应该采取与体育专业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换句话说由于专业体育与公共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培养兴趣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前提,终身锻炼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34]。
以上述内容为基础,根据大学结构改革评价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方案,在教学方法的改善中要充分理解公共体育所具有的特性,以现场教学经验为基础,将任课教师的正确观念和良好价值观投射到学生身上,在教学指导上要区别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技能要求,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授课教师通过收集和听取学生的需求及意见,采用适应社会活动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同时积极学习和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另外要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媒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研究如何提高授课满意度的方法, 同时时刻反思教学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周期性的检测和总结,提炼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为后续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做好准备。
最后一个大领域为新文化的接纳,虽然是被提及最少的,但是它代表着社会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接纳新文化在总共363个反馈中占据了63个,其中包括新教学形态的改善(41个,65.1%)和学生文化的接纳(22个,34.9%),它代表着快速变化的教学模式及大学生价值观等因素的内容。这些因素也可以从很多的先例中体现,例如要积极主动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应对学生不断变化的思维和价值观需要等等,这也符合当今时代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大学公共体育课要注重趣味性、学生满意度及参与意愿,充分掌握学生的要求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不少研究也提到了满足学生需求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提前主动进行准备。
现代社会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同样体育课程教学也应该灵活应对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不是靠教育机构的引导,而是从产业和社会需求开始的。尽管社会的变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教育界和大学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还不够敏感。因此在大学中为了解决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就更需要通过调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了解、读懂并适应社会模式的大局出发,对教学环境进行整改。
虽然不能忽视传统体育、健身运动和其他身体活动的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对现有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研究,但是挖掘和开发可以扩大社会力量的新形态教育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李晓静认为:体育新课程是面向未来的课程,当体育课程不再作为技术性训练的工具而作为文化主体存在的时候,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一种课程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体育新课程的根本使命在于为未来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体育教育应大量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35]。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下更需要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形式改变公共体育课程。因此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改革和发展方案中,接受新文化是基本的要素。
虽然接纳新文化在三个大领域中所占比例最低,但事实证明这是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做准备,探索改革和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方案的必要条件。以先前研究内容为基础,在改善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开发并应用能够吸引学生的教育课程新模式。
本研究旨在响应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通过研究探索、充实和改革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方案,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改善和发展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以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专家组为研究对象,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下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方案进行访谈共获得363个反馈。以这363个反馈为基础进行了归类分析,将得出的结果划分为8个中领域组成的3个大领域。对所得到的反馈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
首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下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最重要和需要优先进行的是教学课程全面改革(包括课程多样性、结构变化和理论知识学习)。教学课程全面改革要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更合理化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丰富课程项目,增加相关理论课程(卫生保健、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等),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指导,同时要加强相关学科纵向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横向配合。
其次,第二大领域是教学方法改革(教学难易度调整、评价方式和课程实施方式)。减少呆板、单凋的课程实施方法,实施“启发式”方法,教师搭建平台,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自主学习、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调整教学难易度和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
最后,接纳多样的新文化(新形态的改善和学生文化的接纳)。电子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也快速带动了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体育知识层面。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积极主动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应对学生不断变化的思维和价值观。
首先,本研究是根据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环境下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概括性基础研究,在后续研究中可能需要提出更加细化的研究。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中的归类分析法,如果采用更多的融合性研究方法或许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
最后,如果综合学生层面提出意见的研究将会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