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美萍
江苏晟泰集团公司
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产品质量和功能相差不大的企业中,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有利于其对不同产品进行合理定价,进而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只有加强成本管控,寻求有效的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掌握成本优势,进一步提高销售额,因此,加强成本管控非常必要。
企业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成本支出,而成本支出是以消耗企业有限资源为代价的,其贯穿于技术设计、采购、生产、质量控制、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因此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环节进行合理配置,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而在各道工序中合理的进行成本管控,能减少资源消耗及浪费,降低废品率,减少污染,提高环保效率;同时,合理的节约成本,有利于企业以相对较低的产品价格争取客户,这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保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售价格日趋透明,想要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方式来提高利润,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为获得更大利润,企业必须有效控制产品成本。而成本是否能得到有效管控是由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所决定的,成本管控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能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有持续的获利作为支撑,而成本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在成本管控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清除障碍。因此,有效的成本管控也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层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控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一线员工不但缺乏节约意识,而且可能通过隐瞒自己的问题来掩盖自己的工作失职,甚至造成成本的非正常损失,而管理层人员也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无法有效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此外,多数人都存在成本管控是财务部门职责这样的错误认识。一方面,财务部门从数据中反映问题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财务部门也只是终端数据的归集者,而成本控制的有效与否在于各业务部门的操作过程中。因此,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企业成本管控流于形式,管控效果较差。
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重视原辅材料消耗对成本的重要影响,但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其成本还包括水、电、油、气、煤等动力能源消耗,这部分的成本也有一定的占比,而且部分能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因此这些能源成本的价格会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企业若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成为高能耗企业,会给企业带来盈利、环保责任、安全管理责任等方面的压力。
首先,目前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制定成本管理方面的制度,有些制造业企业虽然制定了成本管理制度,但其操作流程不明确,导致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仅流于形式,在实际相关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类问题,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其次,近年来,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产品定制化的基本特点是品种规格多、数量少,如果事前没有进行正确的成本核价,而是大概估算,那么大概率会造成某些产品成本估价偏高,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有一些产品成本估价偏低,造成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实际亏损。
第三,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事中控制能力弱。一是没有标准化、规范化的详细操作流程,或者即使制定了流程,也仅流于形式。一线员工操作不规范,执行不严格,往往出现凭经验操作、忽略客户特殊需要,导致产品不符合要求而整批报废的情况。二是管理人员无法通过现有数据或现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在成本出现异常时,难以及时纠正。由于品种规格繁多,管理人员无法做到在每次生产新品种产品前均能通过培训及时规范一线员工的具体操作,也不能有效传递该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关注重点等信息。
第四,管理人员通过随机检验或者生产完成后进行品质检验虽然可以发现问题,避免不符合客户要求产品出厂带来的不良影响,但企业的损失已经实际发生。
第五,事后分析能力弱。一是相关部门对发生的成本项目,是正常消耗还是非正常损失,无法通过现有数据准确判断;二是财务部门不能通过数据进行实质性经营指导;三是一旦发生非正常成本问题,企业往往仅考虑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方法,以及当前问题的解决途径,不能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并给出处理对策。
部分制造业企业编制的年度预算不够完善,还有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编制年度预算,导致在日常运行中缺乏成本管理依据或依据不正确,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控成本。
多数制造业企业主要还是依靠手工进行成本分析,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手工计算方法所搜集的基础数据不全面,一旦遇到复杂数据,就会难以应对。此外,即使部分制造企业进行了信息系统建设,但由于成本管理模块开发不到位,导致在成本管理中存在漏洞,成本管控工作无法落实。
成本管控应覆盖产品的全周期,即涵盖设计、采购原材料、生产、运输、售后、核算及绩效考核等全流程,因此,成本管控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员工共同参与。首先,企业要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成本管控工作,自上而下传递成本管控意识,引导每一位员工参与到成本管控相关环节中。其次,企业应对各层级员工做相应的成本管控培训。财务部门员工在加强自身成本管控数据监督及反映能力的同时,应及时协助各相关部门加强成本管控。第三,通过定期对各部门员工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绩效考核,强化其成本管控思想。
企业无法避免各类能源消耗带来的成本压力,比如在夏季高温时期,企业经常面临让电停电的问题,尽管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发电机发电,维持正常生产经营,但其成本远高于正常用电。目前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比较先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光伏发电来降低这方面的成本,以实现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目标,并提高经济效益。
1.将成本控制前移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阶段。企业应将成本控制前移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阶段,在满足产品各项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降低相关物资消耗,反复优化工艺操作流程,尽量减少相关设备的运转和人力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将部分降低的成本让利给客户,为扩大销售业务提供有利条件。
2.合理制定相关的成本标准、费用标准及消耗标准,并定期完善。各项成本标准应由各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及维护,包括销售统计、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标准价、运费及装卸费信息、原辅材料领用信息、成品入库信息、生产统计、半成品及在制品信息、生产人员工资、相关费用信息、应收账款信息等等。企业应依据上年实绩,并考虑下期价格、消耗趋势及相关效率因素等确定下期标准;但如某项成本标准、费用标准或消耗标准的关键因素发生较大变化,则应随时进行修改完善。
3.做好成本预算,提高控制能力。在前面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企业应结合相关职能部门的销售计划、工作计划、生产计划,编制职能部门的月成本控制目标(如车间一线可按工作日编制成本控制目标),以为各职能部门提供明确的成本管理标准。
4.提高分配费率的准确性。对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在计算其成本分配费率公式时应定期检验,确保其的相对准确性。
5.及时对比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在实际工作和生产过程中,应将预算数据与实际发生值随时进行对比统计,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通过分析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提醒相关责任岗位注意相应的考核标准。
6.建立健全成本相关的规章制度。第一,制订在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要求,明确其具体的操作流程;第二,制订各项成本标准、费用标准及消耗标准的编制及完善操作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及岗位;第三,制订成本预算编制的操作规范;第四,制订发生问题后的处理程序,要特别明确纠正预防措施的操作流程,以保障措施的有效性;第五,制订科学合理的各项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流程、数据来源、时间标准、考核对象、计算公式等,落实相关责任部门成本监督职责和绩效考核制度。
7.制订主要原材料策略性采购措施。由于制造业企业部分物料的价格变动频繁且价格波动幅度极大,因此企业有必要制订主要原材料策略性采购措施,其中重点应优化完善市场信息收集机制,以使企业能尽早获得相关物料市场价格变动趋势信息;此外,在获得相关物料市场价格变动趋势信息后,应尽快确定策略性采购方案的操作流程,以避免错失有利时机。
8.将价格调整约定前置于合同签订程序中。随着主要原辅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制造企业产品成本往往也会随之变动,如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存在较多未执行合同,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这就需要企业制定合同价调整处理的相关规定,并将此条款写入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避免因价格调整不及时而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企业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如为同一合同多批次下单(要货通知),虽合作期间通常不再另签合同,但应事先声明,如遇到原材料等涨价超过一定比例时,则可重新约定合同未执行部分的价格等。
一方面,企业应利用信息化实时监控成本费用使用情况,对超出预算的报销等支出,严格落实审批程序,同时,各相关责任部门应自行监督管理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另一方面,为了让全员真切感受到成本管控带来的收益,应就预算执行情况及成本管控情况,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以进一步提高全员参与成本管控的积极性。对于年度预算执行不佳的部门,可利用全年数据分析协助改进,群策群力寻找突破口。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产品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倾斜,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开发成本管控和核算功能模块,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成本管控水平。如:
第一,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优化过程中,相关信息系统功应能自动提供类似产品配料等最佳方案,以降低相关资源的投入。
第二,使用生产计划模块进行生产计划安排等,以提高计划的安排效率。
第三,在与供应商的合作和采购过程中,相关的管理要求及操作流程,均需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开发应用,以确保各类物资的质量和数量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及时到位,避免发生因材料质量问题或停工待料导致的损失。
第四,引入MES系统或开发生产现场管理模块,使生产部门可自动获取生产加工任务、相关标准要求能够自动提醒,在生产过程中也应可以自动检查或控制,避免因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在生产过程中应保障产品质量,企业在开发了相关的产品质量管理模块功能后,可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现场进行操作,以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
第六,制造业企业的原辅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生产完工的产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庞大,企业对库品在生产加工流转以及向客户交付过程中的管控,要避免造成相关成本的增加或损失。因此,制造企业应开发相关物资的库存管理、物流过程管控等模块功能,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降低这些环节所投入的成本,减少损失。
第七,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测试设备及其他主要工具所产生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也有相当的占比,因此,企业也应提高该方面的管理水平,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日常修理支出。企业应开发有关的管理模块功能,利用信息系统功能,自动强制相关岗位执行日常的保养维护,依据相关器械或部件的质保信息,实施以防为主的计划维修,以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减少因突发故障导致的相关损失。
综上所述,成本管控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企业的成本管控意识薄弱,成本管控方法不合理,成本核算管理不健全,成本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成本管控涉及到各部门各环节,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促进企业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此加强成本管控极其重要。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控是一个系统的、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工作,企业要在重视成本管理人才培养、健全完善成本管控制度和操作规范流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红利,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