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天舒
“养生”这个概念,最早提出的可能是庄子。《庄子》书中有一篇《养生主》,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养生”概念与专论的最早古籍文献。虽然比庄子更早的孙子在其《行军篇》中提到:“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但这个“养生”指的是有水草之利可以放牧牲畜。与庄子同时期的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也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里的“养生”指的是“养父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义,是全命养性、涵养生命,与庄子的“养生”契合。“养生”不是“养身”,而是“养生命”。庄子讲“养生主”,是护养生命之“主”——精神。
《庄子·养生主》开篇即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之生命去追求无限之知识,怎能不陷入疲困!既然这样疲困还要去汲汲追求,就离灭亡不远了。善于养,但不要靠近名利,不要让自己太过度;不善于养,也不要靠近刑罚,不要让自己受伤害。遵循自然中道作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保全天性,可以奉养双亲,可以寿尽天年。
养生全命、寿尽天年不以“有涯随无涯”,那么,人这一生还要不要去做事业?还要不要为了事业去奋斗、去努力?《庄子·养生主》里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住的,脚所踩到的,膝盖所顶住的,都能让刀自如划动,动如桑林之舞,声合经首之韵,整牛哗然而解。文惠君称赞道:“天啊!您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别人看到我解牛靠的是技术,而我所用的其实是道,已经是超越了技术的层面了。我刚刚学习解牛的时候,满眼里就是一只牛;3年后我眼睛里所见已经不是一只整牛了;方今之时,我解牛已是心神而非目视了。心神所往,刀锋所向,顺着牛身体的自然结构,切入筋肉之间,导向骨节之隙,做到游刃有余。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普通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18年了,还像新磨过的一样锋利。即使这样,我也会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全神贯注,手脚放缓,刀上稍微一用力,整牛就哗哗解体了。每当此时,牛身被我解开散落一地,而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我提刀而立,环顾四周,心满意足,善刀而收。”文惠君听罢,啧啧称道:“善哉!我闻庖丁之言,得到了养生的道理!”
做事业与养生不矛盾。庖丁解牛,“所好者道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成为和谐中道的艺术。解牛之方、处世之道、养生之理是贯通的。其要点有二:一、因其固然、顺守自然,要认识规律、遵序规律,不能强行妄为;二、在“筋骨盘结”处“怵然为戒”,遇到关键之处,行事更应警惕、专注。
顺守自然以为常法,循督守正以养生命之本。这就是庄子揭示的养生秘诀——“缘督以为经”。
从养生修炼而言,“缘督以为经”的“督”,指的是“奇经八脉”(八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冲脉、带脉、任脉、督脉)中的“督脉”。奇经八脉统摄全身气血运行,而任督二脉是主脉。人能昂首直立,督脉要气血充沛。有中医认为,脊髓中有一条中空一直上通到脑的经脉,这就是督脉,督脉是阳气之海。头抬不起来,腰直不起来,是阳气不足、督脉能量不够的表现。清代郭嵩焘说:“船山(王夫之)云: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者,……循虚而行。”张默生说:“‘督’既有中空之义,则‘缘督以为经’,即凡事当处之以虚,作为养生的常法。”王孝鱼说:“督脉居于身后,是以精神流通灌注的总枢纽。‘缘督’就是说,人的行为要顺其精神的指导。”
养生以涵养精神为重,精神乃“养生”之主。庄子在《达生篇》中提出“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养生标准。现如今,“物有余而形不养”“形不离而生亡者”的情景是很多的。物质生活富足,恣荡肆欲以致病而形不养;富贵夭折者,大有人在。还有许多人虽然形体健全,或心灵卑琐,或心智残缺;外形虽好,却已是行尸走肉。不能通达生命真相,“物有余”“形不离”也是枉然。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通达的人,知道生命的真相,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也不会去纠结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情,以保全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精神。古人说:“一生命之所钟者,皆智虑之所无奈之何也。”真正能对生命有作用的,都不是人可以用心机、动心思能做到的。
庄子提出“弃世”,即抛弃世俗价值观。《庄子·缮性》中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世俗的学术无法修复人性,世俗的思想只会让人更加迷乱。世俗价值观基本上是以外求多少为得失,以获取积累为益,不为利来便为利往,因此不可能让人明理尽性,实现涵养保全生命的养生目的。庄子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古人以恬静涵养智慧,智慧生成却不外用,再以智慧涵养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这样人的天然本性就能生出顺和自然的道理。人按照“道理”处世为人,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就贯通了。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人们如今都谈养生,往往都是加强营养、加强锻炼,忽略了“视其后者而鞭之”。改正错误,纠正过失,鞭其后者,回归天真,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