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伟 刘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病症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2.4%;该类骨折主要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平面区域的骨损伤,多见于老年群体,病发因素主要为骨质疏松[1]。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已经成为了骨折高发群体,这也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而一旦老年人罹患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则会严重影响其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2,3]。现阶段以股骨头人工置换术、PFNA 内固定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PFNA 内固定为新型内固定技术之一,属于微创治疗术式,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4,5]。此次研究主要纳入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12 月间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2 例为例,分析予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项目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选择2020 年3 月~2021 年12 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6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12 例)和观察组(50 例)。对照组中男7 例,女5 例;年龄最小53 岁、最大94 岁,平均年龄(85.26±6.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24 h,最长16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3.15±2.01)d;Evans 分型:Ⅱ型2 例、Ⅲ型3 例、Ⅳ型7 例;骨折部位:左侧5 例、右侧7 例。观察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龄最小51 岁、最大97 岁,平均年龄(85.30±7.5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24 h、最长5 d,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2.31±1.28)d;Evans 分型:Ⅱ型11 例、Ⅲ型17 例、Ⅳ型22 例;骨折部位:左侧22 例、右侧2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体征、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②年龄≥50 岁;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符合手术指征;④参与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详情;⑤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病理性骨折;②合并手术禁忌证;③合并认知障碍、交流障碍;④凝血障碍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⑤开放性骨折。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股骨头人工置换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为侧卧位;②在患者髋关节前外侧合适的位置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充分暴露关节;③将关节囊切开,暴露骨折位置;④以小粗隆上方1.5 cm 处为截骨位置,取出股骨头,测量股骨头大小;⑤处理髋臼圆韧带;⑥大转子顶点开口,扩髓腔,打入适合假体柄,放置适合假体头;⑦以加长假体柄针处理Ⅳ型患者的股骨距缺失。患者术后随访跟踪6 个月。
1.3.2 观察组 患者采用PFNA 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协助患者取适宜体位;②借助C 臂X 线机辅助完成牵引复位,在大粗隆顶端取切口,切口长度为4 cm 左右,导针置入点选择为大粗隆顶点内后方梨状窝处;③沿导针方向进行扩髓后,置入适宜长度的PFNA 髓钉;④置入螺旋刀片位置选择为与股骨头关节面相距5~10 mm 处,在解锁状态下沿顺时针方向置入,以刀片锁定为远端锁定主要标志。患者术后随访跟踪6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①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治疗效果:在术后6 个月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骨折愈合良好、基本能够正常行走为优;以骨折基本愈合、行走功能基本恢复为良;以轻度髋内翻、关节活动部分受限,无法正常行走为可;以畸形愈合,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为差;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③Harris 评分:在术前和术后3、6 个月,以Harris 评分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功能、疼痛、畸形)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分值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呈正相关。④并发症:关节脱位、骨折愈合延迟、感染、固定松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 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的一类骨折。受到老年人群年龄大、身体机能降低、机体代谢减缓、骨脆性增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老年患者多罹患骨质疏松,因而在受到轻微暴力时即可引发骨折[6,7]。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表现为疼痛、压痛、畸形、患肢缩短等典型症状,可对患者机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若未能及时治疗还可导致患者骨量进一步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8]。现阶段临床上在该类骨折治疗中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干预两种形式,其中以手术疗效更为显著。其中PFNA 内固定为临床新型内固定术式,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抗压、抗旋转、固定效果好及可保护周围组织等优势[9,10];该治疗中应用器材主要为1 根髓内钉与1 根近端自锁加压螺旋刀片,近端螺旋刀片可有效增加接触面,填压周围松质骨质,尽可能减少骨量丢失,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减少松质骨质所承受的应力[11]。
此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2.48±8.95)min、术后卧床时间(8.31±2.15)d 及住院时间(10.55±2.26)d 均短于对照组的(95.62±12.34)min、(14.30±4.32)d、(16.20±2.30)d,术中出血量(142.56±38.74)ml 少于对照组的(185.55±42.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FNA 内固定能够有效减小术中损伤,促进患者术后骨折部位的愈合,缩短其术后下床时间。术后3、6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分别为(72.69±6.34)、(80.96±4.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2.70±5.52)、(72.87±3.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采取PFNA 内固定治疗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髋部骨折部位的固定及复位。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 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FNA 内固定能够发挥强效内固定作用,规避关节脱位、感染、骨折愈合延迟、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治疗安全性,且该治疗方法还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加速其预后康复[12]。
综上所述,予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且术中创伤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提升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