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织锦的数字化应用与发展

2023-03-07 23:17孙权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

孙权

摘 要:数字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如数字化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从少数民族织锦的信息采集、分类与提炼、展示与传播三个方面讨论数字化在少数民族织锦中的应用,并且借鉴目前的数字化经验,从少数民族织锦的跨界融合与商品化、保留自身文化符号与身份两方面探讨少数民族织锦艺术如何在数字化技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少数民族织锦;审美风格

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生活环境和方式改变,少数民族织锦在保护和传承中遇到了诸多困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1]。基于文化数字化战略,如何让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现织锦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意义深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很多新机遇,对于许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少数民族织锦与数字化

織锦是中国古代人民留传下来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手工技艺与文化遗产,其工艺最为繁复精湛,花色也最为丰富,体现了民族特色、精神面貌和各种各样的人文特点。但是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下,民间手工艺生存的土壤受到破坏,少数民族织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如传统物件存留困难、工艺失传、传承人老龄化、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冲突、传播的局限性等问题随之出现,织锦技艺传承群体需要思考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对现代环境的变迁,除了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还原原生的文化空间,还需要采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实现与现代社会环境的融合[2]。

所谓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在现今VR、AR、大数据、云计算、3D等先进的技术背景下,通过诸如数字化采集、复原、重建、整合、分类、展示等方式,让许多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记录和利用,让古老的艺术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形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让全民共享数字化成果。对于少数民族织锦技艺,如果从传统工艺、艺术学、民俗学等方面去研究,只会使织锦的传承与发展停留于表面。而在新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模式下,人们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都可欣赏到数字化成果,进行信息传播和再创造,这也改变了以往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这些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不再只存留于民间,其随着乡村振兴产业、民间工艺品开始走出民间,不仅面临着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利用、开发、延续等问题。只有将民间艺术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寻找到更具意义的发展创新点。

二、数字化技术在织锦中的应用

各民族的织锦技艺千差万别,不管是织锦纹样还是技艺种类都显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传统的图像、书籍、影像等记录保存方式存在信息碎片化、图像质量不高、传播效果弱等问题,使少数民族织锦无法被随时随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而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影像技术和数据管理方法,可以让少数民族织锦技艺更全面而真实地被保存记录,更加准确而客观,不会因为时间而出现质量受损,后期利用和再创造也更加便捷。

(一)数字化采集

数字化采集技术是通过高清拍摄或者扫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织锦实物或者已有的纸质资料,通过后期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作图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存储,利用对比、分析、重构等方法对其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纹样数据库,为少数民族织锦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且高质量的珍贵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将采集的数据对象进行重新定义、存储与备份,具有数据访问和更新、统计与分析的功能,可以让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一套完备的管理系统中。如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特色资源库的建立,把各种少数民族织锦整合到一个平台,对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织锦进行采集,对少数民族织锦数据进行更全面的保护。除了织锦的纹样需要被全面采集和存储利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锦技艺离不开人的活动,其传承人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原材料的配方以及其传承的物理空间、文化空间也都应该被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二)数字化分类和提炼

少数民族织锦种类丰富,图案各式各样,在拥有了原始数据之后,要想使观者更准确地接收图案信息,了解符号的深层意义与内涵,就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织锦进行分类和提炼,这样更有利于人们查找和解读其中的信息,保证图案的精确度,也缩短了后期织锦图案再设计的周期[3]。以壮锦为例,其图案丰富、色彩绚丽,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吉祥纹样,动物纹样有龙纹、鸟纹、凤纹、鱼纹等,几何纹主要有方格纹、回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纹样,壮锦的色彩以黑、红、白、黄、紫、蓝、青为主色调[4]。数字化技术通过智能识别,可以轻松地对这些织锦图案进行分类。此外,可以将纹样文本化、矢量化,提取出纹样的寓意进行说明、标签,用直线或曲线进行AI描点,类似于形成矢量LOGO。如纹藏,作为国内较大的传统纹样数据库,从时间、主题、民族、地域、工艺载体方面分别建立了200多个中国传统纹样专题库,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被更多的年轻人感知。通过对织锦艺术的数字化分类,并根据其不同的纹样符号特征提取再加工,尤其对纹样的矢量化处理,图案可以被无限地放大缩小而不失真,人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或者图像识别技术便捷地查阅需要的织锦类别,并运用到各种设计方案中,使传统元素广泛地融入现代艺术实践,由此体现现代设计的民族性。

(三)数字化展示和传播

此前,织锦主要展示在博物馆、艺术馆或者传承人的工作室或者工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场所,展示的内容主要为织锦实物、工艺流程模具或者文创产品,这些展示方式具有保存、传习、传播等多种功能。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前沿的数字文化展示方式带到大众视野中,一方面解决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分散、偏僻、交通不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织锦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使其在互联网环境下更适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影像记录的方式,相对于文字图片可视性更强,直观地记录了少数民族织锦的历史、技艺、方法和传承人的故事。纪录片《织锦上的黎族》展现了黎族的历史与承载黎族传统的黎锦,黎锦有图案160多种,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通过纪录片全方位的记录再加上网络的传播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清晰地看到织锦从棉花等原材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展现其历史发展,也让大众了解了这些富有东方特色的织锦文化,并且从传承人的口述史中,了解当代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让更多的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传承队伍。

总之,少数民族织锦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分类、提炼、展示等手段,把传统纹样以及整体外观进行真实完整的保存,方便用户检索與学习,再通过其中的元素重构,结合纹样的图案,以多维度的形式完美再现织锦样貌,展现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为之后人们对织锦的开发与再利用提供了准确且便利的手段。

三、数字化技术促进织锦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技术为织锦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绝对的优势,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独特价值,创造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方式。文化具有开放性,当一种文化面对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时,内部的含义和价值都会发生转变。从民族现象的角度讲开放,不仅意味着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开放更新,而且是对外部变迁的适应和演变[5]。织锦正是在保留独特的文化符号并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跨界融合与商品化

在数字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好、民间投资实力强的企业大都集中东部沿海,而很多少数民族织锦技艺在偏远地区,整体经济相对欠发达。因此,应对民族织锦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深入研究数字化创意产业组织的演化规律[6]。少数民族织锦的发展应突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寻求多取向发展,通过不同平台的合作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可以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大大优化资源配置问题,解决地域限制问题,使传统的织锦产业进行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管是旅游行业还是文创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模糊产业边界,形成产业新业态。此外,可以把数字化技术用到织锦的生产工艺上,运用深度算法在现代机床上绘制出更复杂多样的织锦图案,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率,形成数字化产业链与规模化生产。由此,在少数民族织锦商品化的过程中,一些织造难度高的传统织锦不再是人们手中的“奢侈品”,拥有了更多的受众。织锦只有在商品化的过程中,才能在大众中形成更好的传播效应,打破市场局限,从而使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人更有信心传承传统文化,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身份

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织锦的商品化、工业化势必会对原有织锦文化的本真性有一定破坏。原有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发生变化,所以在织锦的数字化转型和再设计中要注重各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特性。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与重构,会涉及当地民族的生态环境、生存空间、文化背景以及田野考察和调研,可以将数字与人文结合,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场”,使人们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当地文化特色,更准确地传达信息与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如由兰州文理学院建设的甘肃省非遗保护手机地图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展示推广甘肃非遗的数字平台,也是全国首家非遗手机地图App,其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使人们可以便捷地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在认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认识所属的地区文化,凸显民族特色。此外,在数字化应用中,数字化复制消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和文化性[7]。因此在此过程中,需将艺术与学术相结合并融入其中,避免一味地挪用和复制。在面对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努力审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在织锦的数字化发展中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吸取国外的优秀成果来发展自身,使中国的织锦文化散发出独有的魅力,使中国的民族织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织锦文化只有被不断地运用和创新才能发挥其独特魅力。在数字化背景下,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织锦技艺中的文化、历史和价值需要被充分地挖掘、研究和广泛地传播,而数字化采集、存储、传播、展示等手段的应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更加紧密,让更多人认识到少数民族织锦艺术。不同时空下的文化碰撞,能够给人们无限的创作灵感,激发着当代人的创造性和文化认同感。充分挖掘少数民族织锦艺术的民族内涵,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也是实现传统织锦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3-09-2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eqid=d03a8410000778e100000006645c99

25&wd=&eqid=d06904a6005f679d0000000464950654.

[2]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1):117-123.

[3]董金华,江汝南,严琴.区域特色纹样的数字化设计方法与应用[J].丝绸,2018(55):60-64.

[4]钱小萍.中国织锦大全民族织锦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11.

[5]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与历史经验[M].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

[6]魏红.数字化时代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53.

[7]卢杰,李昱,项佳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数字化保护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195.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电镀生产流程构建
数字化制胜
数字化博物馆初探
倍压Boost PFC变换器的改进及数字化研究
关于“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