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及重要意义

2023-03-07 23:17罗淇匀韩海福
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

罗淇匀 韩海福

摘 要: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川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阐述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现状,从多个学科角度深入分析目前其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川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为促进其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詞: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川东北地区

注: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中的青年项目“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NC23C240)研究成果。

一、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概括

川东北是对四川省东北部的简称,行政区域涉及川北地区的南充、巴中、广元和川东地区的达州。川东北属于巴文化地区,其中南充与达州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川东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如说唱、弹拨、打击等,同时还融入了民间故事、传说和民俗风情。其中音乐类非遗项目有巴中市的巴山背二歌、广元市的川北薅草锣鼓、南充市的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达州市的巴山石工号子、达州宣汉的马渡山歌、南充市的川北山歌等,这些民间音乐承载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历经千百年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二、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城市化的到来,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正处于一个艰难的环境,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对民间音乐类非遗不感兴趣,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巴中地区民歌的典型代表巴山背二歌,这种音乐形式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巴山背二歌是巴山背夫们在运输货物过程中累了停下休息时所演唱的歌曲,口口相传,这种音乐形式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巴山背夫们的精神寄托,展现了背夫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色彩。但是由于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会演唱这些歌曲的人也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几乎面临销声匿迹。

巴山背二歌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保护与传承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2008年,陈治华被定为巴山背二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其现在年事已高,传习所只有很少的中年人在学习,年轻人往往缺乏兴趣,当地文化馆也通过制作宣传纪录片等方式,在找寻传承人。

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受地域限制和功能消失的影响,传承难度较大。比如巴山背二歌,由于秦巴山区崇山峻岭,村户分散,因此传播较为困难;再比如嘉陵江船工号子,由于陆地交通工具和机动船等盛行,随着最后一批老船工退出历史舞台,船工号子几乎消逝于嘉陵江畔;又比如川北薅草锣鼓,据推论这种音乐形式源于秦代,兴于元末明初,历史悠久,在中国建立农村合作社时期,都还有很多人在演唱。川北薅草锣鼓是劳动者在田间作业时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用来调节情绪,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农田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所以这种音乐形式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从保护角度来看,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明确指出,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它对非遗的范围、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也为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提供了依据。

三、多学科视角下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一)社会学

第一,传统价值观冲击。现代化进程带来价值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碰撞,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构成挑战。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文化,而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

第二,社会认知度不足。许多人对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认知仅限于表面,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甚至于许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的音乐存在,那就更不用说外地人了。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社会大众对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由于对非遗意识的缺乏,社会认可和支持可能相对不足。

第三,传承人流失。由于现有的传承人逐步老龄化,而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逐渐减少,愿意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的人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导致了非遗传承人才的断层现象,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音乐教育

第一,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方式。川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类非遗曲目繁多,传承方式通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为主,缺乏准确、全面的记录、整理。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虽然能够保持音乐的原生态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传承人可能会出现主观理解的误差,记忆缺失等,导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失真。

第二,现代音乐冲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川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类非遗正面临着来自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现代社会中,流行音乐充斥着各种媒体,使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人们对主流现代音乐的追求也直接影响到川东北民间音乐的传承环境,传承者和保护者面临的困难增加。

第三,缺乏专业的传承平台。由于川东北民间音乐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很多曲目需要特殊的音色和音域,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技能传授,除了部分地区的文化馆外,专业的传习所还比较缺乏。传承人之间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有限,缺乏对传统音乐的集体讨论和学习环境。

(三)经济学

第一,市场激励机制欠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但是目前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还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入非遗保护事业。

第二,开发利用商业化。由于川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类非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目前虽然有一些单位专门打造关于非遗的演出,但是被过度开发、利用,甚至商业化和旅游化严重,失去了原生态。

第三,经济效益不够。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往往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往往被视为一种“公益事业”。同时很多传承人的收入也很低,年轻人觉得学习这些用处不大,可以欣赏,但不愿意深入学习。

第四,资金不足。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需要资金的支持,以进行培训、保护、宣传等,目前的投入还不够。

四、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下,虽然各地相关部门、文化馆、学校等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想要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非遗文化,比如成立传习所、开展演出、进学校等,但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针对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保护与传承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路径,促进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一)与时俱进,丰富传承方式

科技改变生活,现代社会是互联网的时代。相关部门可以在保持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原有生态性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例如,通过数字化记录和存储技术,建立数据库、数字档案和数字博物馆,将非遗资料进行完整保存;建立音乐数字化平台,定期发布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为非遗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传播渠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用全息投影等方式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等。

(二)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推动非遗音乐进学校

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投入力度,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帮扶,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对当地的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行研究、整理、教学和宣传工作,为非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这样不仅能够保护传承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还能够给学习者提供长期学习的场地,确保一个稳定的传承环境。非遗音乐的传承还可以多与学校合作,在中小学和大学,设立相关的非遗音乐课程和社团,鼓励学校与传习机构进行合作,开展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教学和演出实践,加强对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普及和教育,避免人才流失。

(三)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推进产业发展

可以進一步将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例如,在旅游景区进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展示相关的音乐文创产品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务必注意对原生态的保护,不能过度开发,破坏非遗音乐的生态,比如可以打造原生态实景演出,真实还原场景。另外,可以走进社区举办各类与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相关的惠民活动,如组织文艺汇演、学习制作传统乐器、举行相关的比赛等,使传统音乐更加深入人心,融入社区生活,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四)把握机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应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参加国际非遗相关的活动和会议,包括但不局限于非遗音乐类的活动和会议,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引入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非遗音乐保护的整体水平;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共同探讨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通过加强与国际音乐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促进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的创新和发展。总之,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知名度,为其保护与传承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五、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川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涵盖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及风土民俗等,与众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质朴优美的民歌,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色彩浓郁的地方说唱、戏曲音乐等,是对川东北地区青少年进行传统音乐教育的宝贵素材。

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中蕴含着巴蜀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反映着巴蜀的文化特色,展现着独特的审美趣味,体现出巴渝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文化内涵。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增强社区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

此外,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中还蕴藏了较高的经济价值,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川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非遗音乐的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六、结语

目前,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需要社会、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保护工作,如加强普及教育、增加资金投入、创新传承方式、成立专业研究机构、促进旅游开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才能更好地保护川东北民间音乐类非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非遗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继续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凤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川东北地区音乐类非遗创新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22(11):140-143.

[2]余铮.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1):71-76.

[3]程佳,魏芹.数字媒体视角下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J].传播力研究,2019(20):176-177.

作者单位:

罗淇匀,西华师范大学。

韩海福,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探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场所营造规划策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