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评丁鼎教授新著《礼学管蠡集》

2023-03-07 23:52:30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伦礼学礼乐

杨 洁

(潍坊学院 文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丁鼎教授撰写的《礼学管蠡集》2022 年6 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选收丁鼎先生有关礼学研究的学术论文39 篇,并附录为其他礼学著作撰写的序言5 篇,共计53 万字。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周礼》学、《仪礼》学、《礼记》学和“三礼通论”,其中既有依照传统经学研究的理路从文献学、训诂学、文化学对三礼文献文本本身及其所载名物制度和思想内容进行考证、阐释和论述的文章,更有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对三礼文献所载各种礼仪制度和文化现象进行义理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文章。

丁鼎先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易学大师、国学大师金景芳先生,学有根柢,研究礼学近三十年,著述宏富,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11 部,其中礼学专著6 部,分别是《〈仪礼·丧服〉考论》《礼记解读》《新定三礼图校释》《三〈礼〉真精神》《战国礼俗生活志》《三礼学通史》,发表学术论文140 多篇,其中礼学研究论文近50 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礼学通史》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汉魏齐鲁经学史专题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重大招标课题《中国礼学大百科全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礼图学史研究》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考古学视阈下的〈新定三礼图〉研究》。这部高水平的《礼学管蠡集》作为《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之一出版,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金景芳先生师传学派在礼学研究领域的水准和高度。《礼学管蠡集》探讨、论述了“礼”与礼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问题,并对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拓荒性的梳理和探讨。孔子以五经授徒讲学,五经成为儒家的文化元典。关于五经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易经》为五经之首说”、“《诗经》为五经之首说”和“《孝经》为群经之首”等多种说法。丁鼎先生在其系列论文中,从多个角度提出并明确了礼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六经皆礼”之说进行了申论。其《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宋学看“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六经皆礼”说申论》等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并从多个维度论述了“礼”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统摄作用。其《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一文,运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的“范式”理论,探讨了“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指出“礼”始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始终是中国历代意识形态所追求的礼学社会的制度模式。丁鼎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礼”的范式,“礼”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从而明确了“礼”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社会精神的价值取向。

丁鼎先生对三礼中所蕴含的纲常伦理观念进行了辨析和探讨。《儒家礼乐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和《〈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等文章中对“五伦”观念进行了梳理探讨。“五伦”是指古代中国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五伦”就是“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五伦俱备是儒家人际德道关系的最高准则,也是家国稳定的基础。“五伦”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丁鼎先生在《〈仪礼·丧服〉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一文中,梳理了“五伦”观念自尧舜时代萌芽,中经《尚书》《左传》的发展,再到《礼记·中庸》及孟子“五伦说”明确完善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引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的晏婴与齐景公论“礼”说及《礼记·曲礼》“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说,对五伦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礼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行为仪节规范”(《礼学管蠡集》第50 页,以下涉及该文集的引用均只标注页码),“礼所具有的人伦道德内涵和属性,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仪节规范,用以调节和稳定社会关系”。丁鼎先生还阐发了宋明理学时期“五伦”思想的发展。宋明时期,伦理思想延续发展,宋代程颐、程颢认为“天即是理”,认为理是最高本体,把理和礼等同。同时,程颢进一步将伦理纲常纳入“理”的内涵,甚至认为伦理纲常即为“理”,程颢在《遗书》五中认为“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由此可知,“礼”作为孔子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具有重要的人伦道德属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丁鼎先生还深入探讨了“五伦”思想的源头,认为“‘五伦’说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第267页)。由此可见,丁鼎先生对许多礼学问题的探讨,不仅溯本清源,廓清源流,还从学理上进行界定,从本质上加以探讨。这些见解的提出,体现了丁鼎先生对礼学的长期深入钻研所达到的精准认识和切实把握。

《礼学管蠡集》不仅在学理上有重大创新,而且关照现实,对传统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指导当今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儒家礼乐文化传统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儒家礼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两文探讨了儒家礼乐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建设中的当代价值。《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论述了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方面的历史价值和当今中华民族精神重构中的现代价值,可以说不仅对当今文化建设有重要积极的价值和影响,对当代社会和谐发展和公民道德修养也有积极意义。正如文中所说,“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第62 页)。

丁鼎先生宽容宏博,谦雅谨重,经明行修,博古通今,为人为文,皆为楷模。将大著定名为“管蠡”,源于在该书后记中认为自己的文章为“管窥蠡测之见,难免扣槃扪籥之失”,着实体现了他虚怀若谷,不事张扬,为人和雅有礼、谦谦君子风的特点。丁鼎先生数十年深耕细耘,兀兀穷年,继承了著名学者金景芳先生的礼学衣钵。舒大刚先生在序言中特别指出丁鼎先生不但具有传续之功,而且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光大弘扬了金先生的礼学成就。“吾师金晓村(景芳)先生少好经学,得某氏手批《礼记》读之大有所得,复执此以读群经众籍,于是‘长于三礼,善说古史’,而成一代之宗师。吾友丁鼎教授继兹衣钵,发扬光大,先以《〈仪礼·丧服〉研究》获博士学位,继而承担系列国家、省部级礼学课题,成果丰硕,成就远大。其中尤其以《三礼通史》集其大成,非唯光大师门,亦且弘扬孔学,是可宝贵!今又集其积年论文,都为一集,斐然成章,焕焕大国,诚盛事也!”(序第2 页)应该说,这是对丁鼎先生学术成就的中肯评价。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学术的代际传递,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猜你喜欢
五伦礼学礼乐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对孔子“五伦”观的误读
法律史评论(2021年1期)2021-11-06 05:27:20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戏曲研究(2020年1期)2020-09-21 09:35:32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4
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在韩接受研究综述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音乐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五伦之外还有一个群己社会第六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