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帆,田建辉,余彬玉,姚嘉良,徐世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肿瘤患者在确诊后、治疗前、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的失眠症,临床称之“肿瘤相关性失眠”(Cancerrelated insomnia,CRI)[1],其发生率高达95%[2-3]。长期顽固CRI 可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并使抗癌疗效不佳。因此,如何有效防治顽固CRI 已成为临床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CRI影响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属于临床难治型病症,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的治疗手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应用镇静催眠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及物理疗法等。镇静催眠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起到助眠作用,但长期应用可并发严重的毒副作用和成瘾性,出现椎体外系反应、认知功能障碍等,甚至昏迷、呼吸衰竭而死[4]。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规避了药物的毒副反应和成瘾性。但是,经研究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可普遍引起患者头痛、记忆障碍以及情绪易激惹等功能性障碍[5]。物理疗法包括了电、磁、光疗等以及新兴出现的漂浮疗法,通过纠正大脑功能紊乱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效果也是因人而异。
田建辉,为刘嘉湘学术思想传承人,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对恶性肿瘤并发“神”的异常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首创“调神治癌”理论,提出“调神八法”[6]。徐世芬,师从上海市名中医陈汉平、吴焕淦教授,为吴焕金学术思想传承人,上海海派陆氏针灸传承人,在针灸调神方面经验独到,主张“调气与调神并举”。两位教授治疗CRI的理念一致,均强调“形神并调”的重要性。临证时体会到仅运用形神并调方药或运用形神并调针法,顽固性CRI疗效有限,而针药结合辨治顽固性CRI这种“身-心疾病”有着不可替代之优势[7-9]。针药结合自古以来备受世代医家重视,《黄帝内经》曰“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针药结合,可达取长补短,协同增效的作用[10-11]。
CRI归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正虚伏毒,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阳盛阴衰,神不安其位。《伤寒六书》曰:“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病位在心,但肝胆脾胃肾等脏腑亦可扰动心神而发不寐[12]。病性可分虚实。虚者,心神失于濡养也;实者,心神受扰也。其病因病机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发病初期,邪毒偏盛,正气未虚,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毒聚,蕴结于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心神被扰,夜寐不调;病久正虚益虚,癌毒耗竭人体气血津液,心神失养,夜不得眠。
手术最易耗伤人体气血津液。《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组织切开导致出血及渗液,气随血脱,气随津泄。缝合过程经络重排,气血不畅。脏腑失濡,精血不足以化生五神,心神失养。如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易惊、胆小的行为,则是肝精不足,肝魂失养,影响心神,夜寐不调。放疗常表现为火热之毒,伤阴耗气,易致阴虚火旺、煎灼营阴,上扰神窍;化疗常表现消化道反应,乃聚湿生痰,清阳不得伸展,浊毒郁热,扰乱心神;长期胃纳不佳,脾胃失运,后天气血生化无源,神失所养,引发不寐。
肿瘤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焦虑恐惧,身心饱受折磨。《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悲伤过度,容易心脾气血亏虚,神失所养;思虑过多,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肝阳偏亢,化火伤阴,扰乱神明;肝气乘脾,脾胃失于和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王清任曰“夜睡梦多是瘀血”,气滞日久,血行瘀滞,夜寐不安。
总结临证辨治顽固CRI的思路是“形神并调方药”配合“形神并调针法”,通过调和脏腑阴阳,以达“阴阳和调,神安其位”之效。
2.1.1 以人为本,人瘤并重,扶正治癌
重视肿瘤“形”之调摄,以“扶正治癌”思路贯穿整个CRI的辨治过程。《圣济总录》载:“凡以形体之乖和,神先受之”,形不调可致神不使,神不使又可加重形不调。恶性肿瘤总属本虚标实,正虚为本,局部肿块为标。治疗以扶正培本,辅以祛邪。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同时,适当运用祛邪攻毒之药,缩小或消除瘤体。田教授常用祛邪攻毒之药有:理气类如八月札、柴胡、木香、陈皮;活血化瘀类丹参、桃仁、赤芍、莪术、土鳖虫、泽兰、乳香;化痰散结类如瓜萎皮、皂角刺、浙贝母、昆布、海藻;清热解毒类如白花蛇舌草、白英、蒲公英、土茯苓、漏芦、龙葵、重楼、天葵子、藤梨根、石上柏;以毒攻毒类如土鳖虫、全蝎、蜈蚣。
2.1.2 传承经方,调神安寐
重视人“神”之调摄。《景岳全书》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故需重视调神安寐。临证当分清虚实主次,在“扶正治癌”大法基础上,调神安寐。心火亢盛证,栀子豉汤加减;痰热内扰证,柴胡温胆汤加减;肝郁化火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邪入少阴,心烦不寐证,黄连阿胶汤加减;阴虚火旺证,酸枣仁汤加减;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加减;胃气不和证,保和丸加减;心脾两虚证,炙甘草汤加减;寒热错杂证,乌梅丸、交泰丸、甘麦大枣汤等加减,以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13]。又可根据临床症状,分入睡艰型,易醒难复型,多梦型,寐浅时短型。入睡艰、易醒难复为神不安其位,阳气入阴障碍;多梦及寐浅短为神机不稳,阴阳失衡,辨治时当谨守病机,病证结合。
对于顽固CRI 疗效不佳者,多入肝经,调畅情志,选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薄荷等[14]。病久则血瘀,瘀血明显者当疏肝化瘀,通畅气血,可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赤芍、川芎等。另外,当擅用“神”药,莲子心、丹参、百合清心安神;茯苓健脾安神;三七、山茱萸宁心安神;刺五加养心安神;龙眼肉养血安神;石菖蒲开窍宁神;朱砂、磁石、龙骨、牡蛎、珍珠母镇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花、首乌藤、灵芝养心安神。其中酸枣仁、珍珠母应大剂量应用,常用30 g,酸枣仁宜打碎[15]。
2.2.1 通督调神,通任调气,形神并调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神”之功能正常表达与人体经气调畅密切相关。首先要求医者针刺时安神定志,使神随气动,气随针行,更好地达到得气效果[16]。“脑为元神之府”,又称“髓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枢。“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调节督脉可通髓达脑,用于治疗与脑有关的神志疾病,改善失眠。取百会穴,百脉交会于此,百病所主,能疏通阳经气滞、健脑调神,为调神定志要穴。《黄庭中景经》中记载“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神庭位于为额叶,额叶主精神,针刺可达到宁心安神功效。《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通神之穴也”,此三穴通督调神助眠。任脉为阴脉之海,贯通三焦,具有调理全身气机的功用,故任脉以调气为用。中脘为八会穴之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可调理脏腑之气;气海为元气之所出,针刺其可补益元气,关元可调理机体的先天之气,共起培元固本之用。任督二脉同调,阴阳并重,《灵枢·根结》云:“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久病体弱患者尤适于通督调神,调任益气,达到“形神并调”的效果。
2.2.2 辨证选穴,擅用“神”穴
在形神并调针法主穴的基础上,辨证选穴:心火亢盛者,择大陵、劳宫;肝郁化火者,择太冲、行间;痰热内扰者,择丰隆、内庭;胃气不和者。择上脘、下脘;心脾两虚者,择心俞、脾俞;阴虚火旺者,择太溪、照海;心胆气虚者,择心俞、胆俞。同时依据刻下症候,随证加减,若潮热盗汗,选合谷、复溜等;腹胀,选天枢、大横、腹结、上巨虚、下巨虚等。
另外,当擅用“神”穴。四神聪四穴是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为髓海所居,镇静安神,与督脉穴相配,安神助眠。申脉、照海皆为八脉交会穴,分别通阴、阳跷脉。《灵枢·大惑论》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体现不寐与阴、阳跷脉经气运行失常有关。故照海、申脉二穴合用,可调理一身阴阳之气。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均属原穴。《内经》“五脏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也”。两穴相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血、一阴一阳,通调周身气血,调神安神。
患者李某,女,48岁,2021年8月9日初诊。主诉:卵巢癌术后化疗后三月余,夜寐欠安七月余。现病史:2021 年1 月7 日患者于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行“子宫+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病理:卵巢透明细胞癌,脉管内见癌栓;右盆腔腹膜见肿瘤累及。2021 年1 月21 日-2021 年5 月1 日行化疗6 程,具体方案:紫杉醇240.00 mg+卡铂500.00 mg。患者自诉确诊卵巢癌后夜寐欠佳,术后化疗后,失眠症状日趋严重,口服舒乐安定助眠,病情反复。刻下:患者自诉入睡艰,入睡时间长达1 h 以上,多梦易醒,醒后复睡艰,睡眠时间不足4 h,甚至彻夜不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8 分。伴神疲乏力,食纳欠佳,急躁易怒,时有潮热,二便尚可,苔薄舌暗红,脉弦数。中医诊断:不寐,痰火内扰证;西医诊断:失眠症;卵巢恶性肿瘤术后化疗后(T2bN0M0,IIB 期)。治则:针药结合,扶正治癌,调神安寐。处方:六味地黄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药:山茱萸9 g、麸炒山药18 g、泽泻9 g、牡丹皮12 g、大血藤27 g、藤梨根30 g、土茯苓15 g、龙葵15 g、山慈菇18 g、半夏18 g、炒鸡内金18 g、藿香9 g、金荞麦30 g、黄芩18 g、黄连6 g、关黄柏18 g、姜汁竹茹5 g、生栀子9 g、酸枣仁27 g、茯神30 g、远志9 g、飞琥珀3 g、延胡索27 g、柴胡9 g、炙甘草9 g、大枣18 g。14 剂,1 剂/日,水煎服,早晚分服。针灸取穴:百会、神庭、印堂、中脘、气海、关元、安眠(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复溜(双),操作:百会、神庭、印堂平刺,余穴直刺,中脘、气海、关元捻转补法,患者潮热明显,予复溜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电针连接百会和印堂,采用连续波型、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日1 次,每周治疗3 次,10次为一针灸疗程。嘱患者加强运动锻炼,饮食适宜,情志和调。
二诊(2021 年8 月23 日):患者诉睡眠明显好转,入睡时间缩短到0.5 h,睡眠时间持续6 h,自觉烦躁潮热症状较前明显缓解,食纳好转,小便畅,感腹胀,大便偏干,2 天/次,苔薄舌暗红,脉弦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8 分。方药:原方基础上加厚朴9 g;针灸取穴:患者腹胀大便干,增予天枢(双)提插泻法刺激,余穴操作同前。
三诊(2021 年9 月6 日):患者诉近日受情志刺激,情志不畅,失眠加重,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持续5 h,苔薄舌暗红,脉弦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10 分。方药:加予龟甲27 g 当归18 g 黄芪30 g郁金18 g 乌梅12 g;针灸取穴:减复溜(双),予太冲(双)捻转泻法,余穴操作同前。
四诊(2021 年10 月25 日):患者自诉夜寐基本稳定,入睡时间15 min,睡眠时间延长为8 h,苔薄白舌淡红,脉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3 分。方药:同前;针灸取穴:操作同前。
随访至2021 年11 月,患者共计针刺3 疗程,失眠症状明显缓解,无复发,病情稳定,停止针刺治疗,定期于门诊调整中药。
按语:此医案为卵巢癌伴发顽固CRI。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过程。患者脏腑虚弱,邪毒乘虚袭入,机体无力达邪,邪毒稽留,日久气机不畅,冲任督带失调,湿热、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凝结于局部,下聚胞宫,化生积聚。确诊后患者经历手术及化疗,化火伤阴,煎津为痰,痰火内结,上扰神窍,导致神不安其位,最终发展为顽固CRI。治疗方案选取针药结合,扶正治癌,调神安寐。
形神并调方药:《景岳全书·不寐》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二由营气之不足耳”。田建辉强调“扶正治癌,调神安寐”,主张滋肾健脾,扶正治癌;清热化痰,调神安寐。组方以六味地黄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中:山茱萸酸涩微温,入肝肾经,补益肝肾,并有收敛固涩之效,山药补益肺脾肾,两药相合,共奏补益扶正之功;泽泻渗湿泄热,牡丹皮清热凉血,制山茱萸温涩之性;正虚为本,伏毒为标,该患者伏毒内潜,择藤梨根、土茯苓、龙葵、山慈菇清热解毒、抗癌散结,半夏消痞散结。患者化疗后出现食纳不佳,属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积滞不消,予藿香醒脾化湿,健运脾气,鸡内金消食;卵巢癌患者往往情绪易受波动,易肝郁气结,予延胡索、柴胡入肝经,疏理肝气,调畅情志。患者诉平素心烦易怒,时有潮热,考虑患者有三焦郁火,故予黄芩、黄连、黄柏清泄三焦之火,半夏化痰散结,竹茹,栀子清心凉血,除烦安神,辅以酸枣仁、茯神、远志补养安神,交通心肾,琥珀镇惊安神;清代叶天士曾曰:“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肿瘤患者气机不畅,痰、湿、瘀凝聚于胞宫,病久必生瘀滞。此卵巢癌患者舌质偏暗,提示有瘀,加予牡丹皮、大血藤活血通络;炙甘草、大枣补益心脾,资气血生化之源,并调和诸药。
形神并调针法:《针灸甲乙经》云:“凡刺之要,必先本于神”。神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起主导作用。徐世芬强调,“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脑,统络诸阳,取督脉穴位百会、神庭、印堂,局部取穴激发脑部经气,调节元神。癌症诊疗中手术及放疗化疗,耗伤人体气血津液,任脉为阴脉之海,取任脉穴中脘、气海、关元补益元气,扶正调神,选取任督二脉穴位为主穴,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安眠穴为经外奇穴,顾名思义调神助眠,神门穴为“心气出入之处”,宁心调神,足三里穴培育后天之本,补虚扶正,调胃安神[17]。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健脾益血,调肝安神,此四穴为配穴,共奏调神安眠之功。初诊时考虑患者中年女性,卵巢癌术后,潮热时有,辨证选用复溜穴,滋肾阴清虚热止汗。
二诊:患者夜寐较前好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8 分。近期患者出现腹胀便秘,乃胃肠气滞,加厚朴行气消胀,通腑去滞。余方同前。针刺选穴增予大肠经募穴天枢,使用提插泻法重刺激操作手法,通腑泻浊,调和胃肠,胃和则卧安。
三诊:患者诉近日受外界刺激,情绪波动较大,苔薄白舌红,脉弦数,提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化火伤阴,扰乱心神,导致失眠加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0 分。予郁金、乌梅行气解郁,清心凉血,龟甲滋阴潜阳。加予当归、黄芪加强补益扶正之功,余方同前。针刺选穴增予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肝气郁结,经气停滞,太冲捻转泻法重刺激调达肝气,解郁安神[18]。
四诊:患者自诉夜寐基本正常,入睡时间缩短为15 min,睡眠时间由原来的5 h 延长为8 h。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3 分。针灸治疗每周3 次,10 次一疗程,患者共计针刺三疗程,针刺调神助眠疗效显著,患者暂停针刺,门诊中药随诊。
CRI 为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临证当审证求因,据因论治。CRI乃机体正气亏虚,伏毒内潜,导致阳盛阴衰,神不安其位发展而来,“形不调”与“神不使”皆为其病机关键。临证应注重“形”与“神”的共同调摄。《针灸大戒》曰:“其治之亦不容一律,针灸药不可缺一”,明确了针药结合治疗CRI的重要性。故治疗上采取针药结合方案,“形神并调方药”配伍“形神并调针法”,以达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机体阴平阳秘,神安其位。该辨治思路清晰,诊疗特色鲜明,疗效显著,是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探索,为后续临床辨治顽固CRI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