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西藏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党回望百年、展望前景的纲领性文件,是党砥砺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航标指向,是党勇毅前行、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伟业的旗帜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旨在立德树人,而青年又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将《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是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
《决议》用序言和七个部分的内容梳理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以成就和经验为主题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成就激发奋进动力,经验启迪强国之路,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之际,《决议》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融”的问题。
1.《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1]11思想强化意志、引领行动,是意志和行动的先导。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正是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引开拓奋斗,才赢得了历史主动,开创了历史伟业,续写了历史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露光明前景。《决议》高度肯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以“两个确立”概括了全党统一思想的具体指向,凝聚共识,整合力量,使新时代党的领导有了靠得住的核心。
2.《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意志。党百年历经苦难,成就辉煌,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唯有坚强意志、踏实苦干方可取得,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推翻三座大山,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改造,无论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攻坚战,都要克艰辛、涉险滩,百年来党依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刚强,用意志力书写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篇章。《决议》用百年成就和经验砥砺党继续前行的斗志,使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光荣梦想而不断奋斗。
3.《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行动。《决议》指出:“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2]101-102《决议》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意志归根结底是将全党的行动统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中,全党的一致行动要服从和服务于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安排,党要继续在赶考之路上取得好成绩,使“阅卷人”满意,必须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昂首阔步向未来。
从政治意义看,《决议》是党在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学习领会《决议》的重大意义,首先应从政治高度把握。因此,高校思政课融贯《决议》精神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高度阐发好《决议》的核心要义,以《决议》的政治性进一步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增进政治认同。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决议》客观中正地总结党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彰显了党以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观察历史的宏大视野,整篇贯穿着党准确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的科学思维。
1.《决议》建构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3]历史认知意即历史主体对历史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和基本态度,而正确的历史认知形成于对历史郑重、全面、权威的总结,对历史问题的正本清源,对历史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决议》既是总结又是正本清源,所以其是建构大学生正确历史认知的典范文本。
2.《决议》筑牢大学生积极的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是历史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形成的对历史叙事的反映。积极的历史记忆源自正确的历史认知,《决议》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与世界的正确历史认知,描绘了党百年奋斗成就和经验的记忆图景,党带领人民推进民族复兴光辉伟业的历史记忆愈益深刻地嵌入人民脑海,就愈能世代传承。所以其是筑牢大学生积极历史记忆的客观素材。
3.《决议》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决议》文本的内容展现了党的历史自信,具体而言,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百年奋斗历史意义、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以及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同时,《决议》文本也蕴含着党的历史自信的依凭,既凭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凭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既凭靠人民群众的深厚伟力,也凭靠对三大规律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其是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宝贵文献。
从历史意义看,《决议》是党在新时代总结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原则纲领,在正确的历史认知、积极的历史记忆和坚定的历史自信中,形成并升华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将《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向大学生讲清楚历史的主体主线和主流本质,是大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纵向梳理历史,科学把握现实,豪情满怀向未来的“关键一招”。
“十个坚持”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4《决议》正是党对这一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出色回答。《决议》第六部分提出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它是在继承前两个历史决议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尤其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这“十个坚持”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全面昭示了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不竭源泉,科学绘就了党在新征程壮美画卷的鲜明底色。这“十个坚持”是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精准答案,是开启未来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前进征途中赢得更大成功的行动指南。这“十个坚持”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又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既强调理论创新等四件事,又强调开拓创新等四种方法,明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和主体力量、任务指向与途径手段,是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有机统一。历史镜鉴未来,这“十个坚持”是未来的指路明灯。
从实践意义看,《决议》是党在新时代继续成功的重要法宝,将《决议》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向大学生讲清楚党百年奋斗“十个坚持”历史经验的弥足珍贵,是大学生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
将《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讲清楚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尤其突出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又要讲清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深入回答“融什么”的问题。
《决议》前四个部分以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指导,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从纵向视角的“四个历史时期”阐述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决议》对每一时期成就的概括遵循“主要任务—伟大成就—实践经验—理论概括—历史飞跃—庄严宣告”[4]的逻辑理路。高校思政课讲清楚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要依据严密的逻辑理路层层推进,尤其是聚焦新时代这个重点,清晰阐述十三个方面的重大成就,着重体现“原创性成果”“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其意旨是以重大成就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决议》以新时代为重点,因此,要以新时代为最新样本例证上述逻辑理路。第一,《决议》指出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45。第二,《决议》指出新时代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十三个方面取得的“全方位”“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的重大成就。第三,《决议》指出新时代“实践经验”,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强起来的一系列原创性实践。第四,《决议》指出党对“实践经验”作了“理论概括”,“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48。第五,《决议》指出了“历史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48。第六,《决议》“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90。
《决议》第五部分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贯通人类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高校思政课讲清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党百年奋斗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以历史意义升华百年奋斗的历史伟业,提振逐梦新征程的历史自信。
第一个历史意义的解读要善用历史比较法,从历史的纵深对比近代中国人民被列强冠之的“东亚病夫”的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和今天中国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从历史比较中鉴往知来。第二个历史意义的解读要善用大历史观,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逻辑中探寻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世界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解析中国道路的历史生成,从大历史观中坚持正确道路。第三个历史意义的解读要善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从理论逻辑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实践逻辑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第四个历史意义的解读要善用发展逻辑,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当今世界两制并存的现实条件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确证追求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世界历史的叙事主题。第五个历史意义的解读要善用主体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奋斗,百年奋斗锤炼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和优势,诸如学习能力、执政能力等和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等论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决议》第六部分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这十条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结晶,是承接前两个历史决议精神和要求的产物,是贯穿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锁钥尤其是凝结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深刻洞见。高校思政课讲清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讲清楚历史经验中蕴含的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历史辩证法、历史比较法等;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历史经验的整体性、辩证性、发展性。
1.这十条历史经验具有整体性。整体性即这十条历史经验是一块整钢,缺一不可。从整体性视野解读十条历史经验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主体,运用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四种方法行“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四件大事。
2.这十条历史经验具有辩证性。辩证性即这十条历史经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和历史主客体的统一。从辩证性层面解读十条历史经验就是其既涵括全面又抓住重点,始终围绕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避免了枝节化、片面化、碎片化的历史误读,并且使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达至统一。
3.这十条历史经验具有发展性。发展性即这十条历史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发展性指向解读十条历史经验就是在新征程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拓来丰富和发展历史经验。此外,十条历史经验的每一条本身在百年奋斗中也遵从着发展的逻辑。
《决议》第七部分就新时代赶考之路上的答卷人——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指导思想、立场宗旨、党的建设、后继有人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高校思政课讲清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既要按照《决议》精神阐释好上述四个方面,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和崇高追求,争做民族复兴的接班人。
1.就指导思想而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指引行动,所以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决议》精神实质。
2.就立场宗旨而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10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所以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深化对人民群众重要作用的认识,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实干守住民心。
3.就党的建设而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时代共产党人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和重大风险,要以敢于斗争和自我革命的精神直面和应对。
4.就后继有人而言,《决议》用三个“源源不断”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各方面先进分子、优秀人才层面指明了堪当时代重任接班人的具体所指,为了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行稳致远,必须重视后继有人问题。
将《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融”,解决好“如何融”的问题事关《决议》精神的落地落实。《决议》精神和高校思政课的耦合联结和有机贯通要运用理论思维、精准思维、主体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决议》精神入脑入心。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理论思维是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形式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方式。《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运用理论思维就是要以学理化的表达解读《决议》的理论逻辑,以理论性引领“如何融”。因此,抓住《决议》的根本是使《决议》具有说服力并入脑入心的关键一环。
1.把握《决议》的要义,深化教学内容。《决议》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论总结,既与已有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理论创新,譬如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依据《决议》精神,“两个相结合”是统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前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量中国具体实际,又要关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明晰《决议》的逻辑,升华教学内容。《决议》的序言和七部分内容是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整体,《决议》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2]103而展开。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就、意义、经验等,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直接生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印证和延展历史意义,而历史经验是对百年奋斗历程、成就、意义的总结和提升,上述内容使“两个确立”有所依凭,最终揭示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决议》文本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内蕴《决议》本身的逻辑架构,在《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上要凸显立体性、宽广性、全局性。
精准思维贵在“精”和“准”,意在突出重点、难点,同时把握矛盾特殊性。精准思维这一思维方法贯穿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质言之,精准思维是一种认识方法、分析方法、工作方法。《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运用精准思维就是有针对性地解读《决议》的重点、难点,以精准性把握“如何融”。
1.精准把握《决议》的重难点问题。这是精准分析和精准解决的前提,是在认识活动中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决议》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新论断、新表达、新阐述上,诸如“两个结合”“两个确立”“新的飞跃”“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
2.精准分析《决议》的重难点问题。精准分析依赖于科学的分析方法,剖析重难点问题的形成机理,提出务实有效的解决策略。譬如《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都是重难点问题。就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而言,如何精准分析?那就需要着眼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解答的时代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形态这三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
3.精准解决《决议》的重难点问题。精准解决重难点问题是在精准把脉和精准分析重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周密细致的解决方案,《决议》的重难点问题即是思政课面临的重难点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其中专题式教学方法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整理、归并、提炼、升华,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效显著,《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亦可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
主体思维是思维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自身自主、能动、有目的地活动的思维方式。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运用主体思维,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
1.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一方面,教师要研读《决议》,把握决议的精髓要旨。《决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原原本本地学《决议》,尤其是要学《决议》的新提法、新论断、新概括。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教学建议”,破解融入的重难点问题。各门思政课具体要求不尽一致,融入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要准确厘定各门思政课融入的结合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教学建议”中把整个《决议》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却难以面面俱到,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融入《决议》精神应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讲清新点,对于教师而言“融什么”的问题高于“怎么融”的问题,应全力探究“教学建议”给出的重点内容。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衡量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学生的主体接受性关乎《决议》精神的进头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既需要内生动力,又需要外在干预,以外在干预激发内生动力,归根到底仍旧依赖于教师。教师将《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既要有理论的穿透力,又要有现实的解释力,既要体现内容的准确性,又要显现方式的灵活性,既要追求表达的准确性,又要强调表达的趣味性。总之,调动高校思政课的一切积极因素,着力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