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时代,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第二个结合”先后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第二个结合”的系统论述,无不彰显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自觉。深入研究阐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无疑是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且必须担负好的崇高使命任务。有鉴于此,《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特开设专栏,及时约请国内相关青年学者,通过笔谈的方式阐释这一问题。
《实现“第二个结合”需要把握的若干重要关系》一文认为,实现“第二个结合”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准确把握魂脉与根脉、文化与文明,守正与创新、规律与目的以及自主与外鉴、中国与世界等关系。《超越黑格尔与西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与实践意义》一文主要从比较的维度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优势,指出“第二个结合”的具体实践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新时代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之后的新逻辑的特征。《从“第二个结合”看中华文化主体性》一文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生成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因,新的文化生命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价值立场、发展道路、思想理论、精神气质等方面的主体性。《生活实践场域下的“第二个结合”》一文从生活实践维度予以阐发,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以实践为基础,共同面向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由此展开其思想之翼。四篇文章从哲学高度对“第二个结合”进行多维度学理化阐释,希望对深化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主持人:徐国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团队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