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手工艺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研究

2023-03-07 11:2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手工艺美育传统

谢 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而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遗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1]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蕴涵了三个重要语义:本土、非遗、手工艺。传递的信息特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中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在中小学开展非遗手工艺美育教学,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非遗中传统手工艺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不仅极具艺术之美,同时还因其有当时的生活及审美需求特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故事性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本土非遗手工艺从其自身特点以及传承意义上来看,具有很强的培养和塑造学生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立美能力的加持力。对本土典型非遗手工艺的美育价值展开研究能更好地深度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有利资源,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本地中小学生认知,增强其认同感、自豪感的美育课程。

非遗手工艺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可以转化成新的故事重新在当下传播开来”,[2]对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民族文化。例如,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被逐渐淘汰。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应该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因此,将本土非遗手工艺融入中小学美育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本土非遗手工艺融入中小学美育课程的主要形式

以湖北为例,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武汉蔡甸的“竹编”,洪湖的“鱼鼓”“洪湖鱼鹰”,黄陂的“木活字印刷术”“木活字版画”,天门的“木版年画”“天门皮影戏”,应城的“木活字印刷术”等。湖北中小学美育课程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将非遗与本土美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课程模式。从学科内容上看,湖北中小学美育课程将湖北优秀非遗文化融入到各学科中,比如武汉市光谷十小语文、美术、科技等多学科“融合课程”建设,把小学生社团英山缠花这一民间工艺美术技艺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中去。从教学方法上看,湖北中小学美育课程采用了项目化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光谷实验中学,将陶艺工作坊课程融入到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改造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从教学模式上看,湖北中小学美育课程采用了“主题式”教学模式,比如武汉市将军路中学邀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武汉(黄陂)泥塑技艺省级传承人胡作林到校传授泥塑技巧,学生通过十五节课的学习,系统了解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手工艺的精妙。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非遗课内教学形式下,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二、中小学非遗手工艺课程的美育价值

审美能力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心理功能,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审美观,有的人喜欢粗犷豪放,有的人喜欢精细华丽,这就是审美能力。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传统工艺为载体的美育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欣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艺术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被淘汰。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不仅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传承本土文化和弘扬本土文化等优良品质。因此,中小学课堂引入非遗手工艺资源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认知能力,其表现形式包括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非遗手工艺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本土非遗手工艺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和发现非遗手工艺中蕴藏的美。例如,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观察这些传统技艺,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现非遗手工艺中蕴藏的审美价值,并进行审美评价。这种评价会激发学生对本土非遗手工艺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发现这些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美。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如:自己动手制作与非遗手工艺有关的工艺品等,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物品是美丽而富有价值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本土非遗手工艺中蕴含的美和创造美,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本土非遗手工艺,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上海市清华中学,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上海灯彩非遗传承工作室,2015年在学校开设“上海灯彩”校本课程。教学团队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伟福老师亲自授课,传授“上海灯彩”民间手工技艺,打造“非遗”技艺实践平台,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认识到非遗的历史,并在其中体会到它的无穷韵味。通过“探索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为载体的劳动育人的教学模式,以达成文化传承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统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国传统的非遗手工艺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小学课堂引入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本土非遗手工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中小学课堂中,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非遗手工艺资源,了解本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进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另外,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引导中小学生学习本土非遗手工艺传承人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增强学生对本土非遗手工艺发展和创新所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

4.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非遗手工艺资源,能够帮助中小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中小学生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在情感上的认同,让学生以“真发现”带来“真体验”,以“真体验”带来“真情感”,以“真情感”带来“真表现”。[4]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表层、中层、深层认同。

首先是表层认同,表现在对本土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了解,这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层面。例如我们在学习剪纸课程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剪纸方面的历史知识,比如剪纸艺术源于何时?起源于哪个朝代?哪些地区有剪纸艺术等,让学生了解到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了解到了很多与剪纸相关的知识之后,对这些知识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中层认同,表现在对本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上,比如通过剪纸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经济发展等方面。这一层面的认同体现在对当地社会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上,例如我们在学习剪纸时会告诉学生“如果你是一个手艺人,你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和创新”。

第三是深层认同,表现在对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认同上。这一层面的认同是最难获得、最难持久的。例如学习扎染课程时,我们会告诉学生“扎染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到当地“扎染”工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认同时,这种课程就很难持续下去。

基于以上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本土文化与当代生活、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更为关注。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呢?例如,在学习《苏州刺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苏绣与民间工艺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苏绣的历史以及工艺特点;通过现场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苏绣艺术的魅力。通过非遗手工艺资源的引入,让中小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家乡人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之,中小学课堂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中小学非遗手工艺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适合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路径。然而,目前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而本土非遗手工艺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充分发挥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需要结合当地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再次,要重视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开发与利用。最后,要探索一种适合中小学美育课程特点和中小学生审美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本土非遗手工艺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

1.要开展教学设计研究。本土非遗手工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本土非遗手工艺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将其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创作过程等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传统的美术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以学习绘画技巧、掌握造型规律为主要目的,以“复制”“再现”为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对客观对象的模仿,而是更加注重对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挖掘,希望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自身内心情感的诉求。在本土非遗手工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江彩陶”为例,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为“了解陶瓷文化”,主要讲解陶瓷工艺制作流程、造型特点等;第二个板块为“欣赏陶瓷艺术”,主要讲解陶瓷制作技法和装饰特点;第三个板块为“参与陶艺实践”,主要讲解陶艺制作流程和陶艺作品。在这三个板块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制陶工艺、欣赏陶瓷艺术、参与陶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与实践中加深对本土非遗手工艺的了解。

2.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了解本土文化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以及艺术价值等,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是课堂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本土非遗手工艺作品,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将这件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制作者,你会怎么去制作这件作品?”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是现场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将本土非遗手工艺作品布置成展示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本土非遗手工艺作品,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本土非遗手工艺作品进行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现场制作和现场演示的方式将其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如在学习“扎染”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扎染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扎染的相关知识以及扎染所用的工具和材料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扎染的流程、扎染所用到的工具以及扎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手工制作。

3.营造良好的非遗手工艺美育环境。“环境育人”,良好的美育环境是培养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为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美育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鼓励学校领导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把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开设适合中小学生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美育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关非遗手工艺进校园的制度和法规。学校在管理本土非遗手工艺进校园过程中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和审美教育。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在中小学课堂中美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审美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中小学生开展美育活动提供指导,引导学生们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本土非遗手工艺活动。

4.重视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传统非遗手工艺教学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与利用。首先,可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高校具有学科专业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科研实力优势,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开展讲座、组织参观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地方高校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环境好的特点,具有较丰富的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另外,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优势,对传统非遗手工艺进行研究与探索,并将研究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在开发本土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学资源时,应当注意避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学生兴趣爱好及学科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在制作中国结、剪纸等手工技艺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等形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5.创新非遗手工艺美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完全排斥网络教学方式。目前,虽然有一些网络课程平台,但很多都是针对中小学开设的网络课程,主要是一些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在开展中小学美育课程时,教师可以尝试将网络教学平台与本土非遗手工艺资源结合起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非遗手工艺作品,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并上网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来认识非遗手工艺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展现作品的制作过程。比如在讲解剪纸艺术时,播放一些剪纸艺术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或者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思考。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可以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教师利用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和学习活动。

四、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非遗手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在中小学课堂中引入本土非遗手工艺,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创作过程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堂展示、现场教学、课外活动等方式实现本土非遗手工艺在中小学课堂中美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手工艺美育传统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