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美育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探究

2023-03-07 11:22:55姜梦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美育

姜梦雨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202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1]中发[3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这些文件的提出充分肯定了美育和德育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探讨美育和德育的内在关系,分析美育课程“以美育人”和思政课程“以德育人”相融合的优势,促使美育课程思政化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确保美育和德育在“大中小美育一体化”的教育理念中为师范生毕业后的职业导向和职业规划奠定重要基石。

一、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内在联系

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初步形成与20世纪初期,并与美育学科一起得到快速发展。美育,以美育美,其内涵包含着的是感性与情感方面对人的教育,直接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力。[3]而受科学技术工具的影响,高等教育工具不断向理性倾斜,表现为学科和专业划分的细致化加深、教育体制性和价值型的疏离,导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各科教师之间认知隔阂加深[4],急需一个纽带来融化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科与学科之间找到内在的必然联系,而美育和思政,恰恰有可能成为这一关键的突破口。其中对现代美育影响最大的三位重要思想家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分别提出“应该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美育与德育和智育三者结合起来”“以美代宗教”的重要思想。[3]三位思想家提出的理论都指向了美育对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侧面指出了美育课程思政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教学思想,注重从整体性角度论述人的本质和教育目的。通过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和充实美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外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目标,达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育人纲领,是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过程。虽然美育课程和思政课程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它们在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人才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美育与思政在课程体系上的高度契合

美育课程是利用外在的感知对象,通过教师美学理论和美的意向,来让学生自主得到情感的教化和心灵的启迪,以达到塑造美好人格的最终目标。而思政课程是当前社会和社会群体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对其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并使得他们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升华人格。美育与思政教育同属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和思政教育都拥有“教育目标一致性”“教学内容共通性”和“教学方式互补性”的特点。[5]

首先,大学美育的课程目标着重于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和创造美,致力于塑造学生完整、完美的人格。思政教育目标中的对学生观念的引导,尤其是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从本质上看与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其次,美育和思政教育都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情况下,它们的教育内容有着内在的共同性[5],美育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思政培养学生心灵美,都有着教化人内在的教育内容。最后,在教学方式上,美育和思政能够完美地契合彼此的教学方式并弥补对方的教学痛点。美育注重感性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通过提高审美来达到教化人的目的。思政教育与之不同,它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科学和严谨。理性和感性的碰撞、情感和理论的表达,促使两者在教学方式上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课程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2.“以德育人”是美育的本质需求

美育课程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节点,它的课程思政就成了美育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帮助学生从思政的角度发现和体验美,树立正确审美观是美育课程的本质需求。课程的思政化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也是高校隐形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它是通过在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中,挖掘出相应的思想政治资源并加以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日常授课环节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提升政治觉悟[4]。以隐形思政的教学模式渗透到美育课程中,能够使得美育课程也同时能具有“以德育人”的能力。美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完美、完整的人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3.“以美育人”对思政课程的积极价值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都有相对独立的课堂和较为固定的课程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精神信仰、完善人格、规范道德、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但是思政课的特性也导致思政课堂容易陷入枯燥、单调、刻板等困境。“思政课老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习总书记对于思政课程做出的强调,鼓励在思政课中激发学生的真善美。美育可以开启思政科学之真、引导思政教育道德之善、落实思政教育育人之美。[6]通过美育课程中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景物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思考,用美的规律传递真理的力量,用美的形象和具体特性引人向善,用美的教育引导人生审美,激发学生对正确审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渴望。

二、师范专业教学中美育课和思政课的价值

思政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师范专业的必修重点课程,是培养师范生道德标准、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美育课程在师范专业体系课程中是相较思政课程来说更加新兴的科目。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多重属性的理解和认知,确立了师范生教育实践对各种类型的师范生实习实践活动的统领地位,进一步强调师范生实践活动的统领地位,促进师范专业学生深入体验教学工作,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践。[7]《意见》的指向不仅加强了美育课程在发挥多元主体的多样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教学设计美学的积极意义。综上而言,国家连续发布的教育改革政策都体现了思政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师范生教育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美育和思政的实践性特点,能有效的加强师范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可实现性和有效性。

1.美育课程多元化实践的育人功能

美育课程的构建是在审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审美实践体验的教育活动,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或教师的发展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美育课程的授课内容广泛,具有包容性强、种类多等特点,通过对美的多元化实践能让师范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美感世界和心灵世界。从而在美育课程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习得发现美、感受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帮助师范生扩大审美范围,在师范生接受更多元化的审美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多元化的审美实践活动丰富师范生对生活的认知、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理解,增加对课程设计的认可、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和授课美感。

2.思政课程构建中国特色的师范生教育

百年来的师范生教育根据理论和政策的差别,分别经历了日式的重视技能练习模式、美式的“4+1”本科后师范教育实践模式、苏联的力求通过教育实践获得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模式和当代欧式的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模式,过于频繁的变更导致师范生教育实践认知和发展延续性的割裂。[8]思政教育融入师范教育的方式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的师范生教育的突破点。思政教育不仅规范了师范生“德”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影响了师范生“育”的授课能力和教育素养。考虑到师范生以后的职业规划特点,思政在师范生课程体系里的构建将不仅仅影响着这一届师范生的素养,而是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段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在国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师范生教育的道路上,思想政治“以德育人”的课程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三、师范院校内美育课程和思政的融合构建策略

在分析了美育课程和思政融合的可能性和师范专业的美育课程和思政融合的重要作用后,结合美育课程和思政的优劣势,尝试构建师范专业美育课程和思政融合的构建策略。首先,隐形思政在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中已经占据有利的地位,把思政的价值观念融入课堂教育中是大多数课程的必备要素之一,美育课程融合思政的时候可以从隐形思政教育入手。其次,结合近年来国家对“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的重点建设,师范专业可以通过“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中螺旋上升的机制来构建师范生的美育实践和思政实践,从种类丰富的融合了思政的美育实践活动中和高校在“一体化”中优质的科研平台中,尝试探寻师范专业美育课程融合思政的可能性。最后,教育共同体概念里结合家——校——社会的理念可以给师范专业美育课程更多融合思政元素的机会,通过教育共同体拓展师范生学习范围的广度、研究区间的深度,充分利用教育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能够在美育课程中融入更多的思政理念,从而搭建有特色的思政化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中的隐形思政教育理念构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要坚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就是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人,要在复杂的人际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9]美育课程通常有比较固定的课程大纲,一般包含了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这表现为美育的显性教育,埋藏在显性教育下的隐形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通过在审美活动中丰富思政化课程资源、融合思政教学内容和培养师范生思政思考的教学要求,可以最大程度地构建美育课程中的隐形思政教育,减少思政教育易形式化、呆板化的痛点。在课程资源上,通过增加观赏具有思政意义的艺术演出、艺术作品的频率来将思政隐藏于美育学习资源中。在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思政美学素材,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将美学理论融入到传统思政教育内容中。思政美学素材不仅仅是指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诗歌、山水画和经典名著,还包含了当代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故事或歌曲。在教学要求上,通过课堂分享和讨论思政元素的作品和事迹来巩固对思政审美的教学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中,以作品、事迹和典故等具象的案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师范专业“大中小一体化”美育课程融合思政的构建方式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6]“大中小一体化”是要在面对同一个教学主题时,由不同学段的教师展开联合授课或接力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围绕同一个目标通力合作,课程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一场小中大学递进的教学接力。以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递进教育和大学生升华教育的几个学段来建立学生课程一体化的长效机制。美育和思政课属于“大中小一体化”里重要的课程,表现为美育和思政课程的连贯性特点、总体性特点和全学龄段实用性特点。在“美育和思政一体化”建设中,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要求和接受程度进行分级教学,由浅入深的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价值和精神世界,以确保每个学段的课程都具有独特性和关联性,进而突破大中小学之间美育和思政课的壁垒,达到一体化整体性的目标。在这一目的下,师范专业的特殊性表现为专业课学生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老师,所以师范专业在一体化的环境下,美育和思政需要两手同时抓紧,确保师范专业学生在今后各科的教学中顺利融合美育和思政元素,从而达到隐形美育和思政的教学目标,帮助一体化进程中各学科都能渐进提升学生审美和思政价值的目的。

首先,充分利用本科院校丰富的社会资源完善和丰富美育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上中小学的美育和思政重视“故事性”和“精神性”教育,而大学的美育和思政更重视“导向性”教育。要将美育课程融合思政可以利用大学本科的“导向性”教育特点,结合当下的时政信息,融合人文美、事迹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元素,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和价值观进行重点引导,把当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更好地融入到美育课堂中去。

其次,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教师科研比较前沿,能接触到更多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艺术研究成果,帮助美育和思政课堂进一步促进立体化课堂建设。以教师较好的科研能力为基础,打造名师工作坊和工作室,打造层出不穷的精品思政化美育课堂,这些名师工坊和工作室对于课程下沉到中小学也有显著的效果。美育课堂上以动画、故事、绘画、演出等方式展示关于五四精神、革命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精神等主题,以达到思政和美育融合的效果。例如,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美术师范专业有木工、荆楚文化等许多工作坊,这些工作坊在传授美术教育知识的前提下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思政美育相融合的作用。

最后,师范专业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摇篮,承担着解决中小学优质师资的重要作用,美育和思政的融合就凸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打造美育和思政网络学习模式,依托师范专业在“大中小一体化”中纵向衔接的作用,拓宽横向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资源信息优化和共享。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成为教师后获取社会资源、学术资源的挑战。

3.师范专业教育共同体中美育课程和思政的融合分析

美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塑造完美的人格。美育和思政的教育共同体主要依托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形态、社会形态和学术形态。其中,生态学理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其中一个理论基础,主要是将社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它认为社会的各方面因素都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制约,而教育共同体的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这些形式具体存在于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生活中并产生不同的影响。[10]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师范专业美育可以通过家——校、校——社会等方式融合思政元素,把社会上的美好事迹、家庭的美好氛围融合到对美的教育中,提升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政元素为例,美育课程中,由老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相关历史,从而把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融入“师——生”教学关系中,并向学生发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探索与研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来主动探索思政之美,在这个过程中激活了“校——社会”的共同体教育手段。与此同时,尝试在美育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将调研结果整理成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自发和主动地分享身边美好事物、美好景物、美好人文,这些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共情和“生——生”关系。在教育共同体的作用下,通过美育和思政的融合构建师范生对于建立和谐健康师生、生生关系的热情,让师范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乐学和好学的品质,拥有较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将这种热情带入到以后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分析了美育和思政的相关特性和师范专业的教学特点之后,得出美育的感性和思政的理性在一定条件下融合能碰撞出构成师范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品质的结论。在美育课程融入思政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在师范生美育课程中思政观念的植入隐形、在“大中小一体化”体系下建立美育和思政前沿的教育平台和科研平台、在教育共同体里通过美育和思政发展师范生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达成思政的美感和美育逻辑性相融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提升师范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让师范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从而帮助师范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做好美的引导者、德的引渡者,提升师范专业学生“以美化人”和“以德育人”的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美育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