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理论探幽与实践求索

2023-03-07 04:44:37韩志宏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界别政协委员人民政协

韩志宏

(信阳师范大学,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1]39。这既是人民政协组织深入履职的优势所在和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有力保障,也是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既是国家公权力与民众私权利实现充分沟通的有效渠道,也是当前人民政协工作中亟须创新完善的重要部分,对持续有效推动民主协商、增进协商互动、广泛凝聚共识等具有重要作用[2]。针对界别群众之间联系较为松散、相关活动开展缺乏组织平台、政协委员收集界别群众意见建议较为困难、联系方式单一滞后等问题[3],人民政协需要站位全局强化顶层设计,服务中心进行科学谋划,围绕民生力求精准施策,创新举措务求取得实效,将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抓实落细。

一、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重大意义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精神的重要内容与实践要求,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基本功能、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和推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4],“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5]10。这些科学表述与重要论断,是党的性质宗旨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民政协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基本性质、功能定位、职能职责,以及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协商方式等方面与人民密切相关。要牢固树立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7的思想观念,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行科学谋划和有序推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扣民生建言资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切实促进和有力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因此,完善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是人民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一环,可以更好地鼓励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有效践履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崇高历史使命与重要责任担当。

(二)切实发挥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基本功能的内在体现

人民政协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在成立伊始虽临时代行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但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等共同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从人民政协成立之日起,统战性作为其基本属性就与生俱来且持续彰显至今。在此后不同历史时期,伴随我国统一战线性质、对象和任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一直未曾改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经济成分更加多样、社会结构更加多样、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发展态势下,统一战线面临的时与势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统一战线联系与服务的范围对象更加广泛。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在践行大团结大联合本质要求进程中,通过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可以更好地关注各类阶层诉求,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在联系服务中团结、教育和引导各界别群众,切实发挥人民政协的统一战线基本功能。

(三)充分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人民政协作为“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5]5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6],具有极强的“党派性”[7]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8],最广泛地团结引领各族各界人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这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实践中的突出表现。政协委员来自不同党派、界别和团体,通过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激发政协委员全面、广泛、深入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充分代表反映各方利益诉求。人民政协在民主协商中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凝心聚力,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加完善,既有力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生动局面、政治协商的卓越功能,又能有效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四)坚定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于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丰富民主实践形式、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强支撑,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制度体系保证。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9]。人民政协开展政协协商,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是进一步健全制度化协商平台、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民政协通过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能够更好地深入各界别,真正调研、听取、收集广大群众意见建议,切实代表、反映、维护基层群众利益诉求,从而在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中不断相互贯通、双向发力、提质增效,稳步助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二、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政协委员采取多种渠道、途径和方式与界别群众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机制。但从联系工作实际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自身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政协委员由协商推荐产生,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不同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履职尽责的主观认知与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政协委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珍惜难得的政治身份与荣誉,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履职本领,与界别群众打成一片。但也有一些政协委员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水平不足,对自身职责定位不明确,对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够透彻。一些政协委员缺乏与界别群众开展有效沟通的渠道,与群众坐不到一起、聊不到一块儿、谈不到心坎儿上,“说不下去,说不上去”[10]的现象较多。一些政协委员日常工作较忙,联系与调研不够主动,对界别群众面临的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全面把握和深度思考,提不出专业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撰写不出高质量调研报告、社情民意和政协提案。

(二)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政协委员除了界别设置不够科学完善之外,其联系界别群众的激励机制、履职保障机制及培训制度等方面仍有不足。首先,政协委员界别设置的代表性不够全面,科学性有待商榷,以致有的群体未被联系,有的界别“触角”伸展不到所代表的阶层群体或行业基层。其次,有些地方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制度机制仍未形成有效闭环,精度不够、成效较差、激励性措施不足,对政协委员甘于奉献的内生动力激发不够。再次,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时间、经费、场地等条件相对欠缺,针对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提升培训质量不高、次数不多且多数流于形式,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而影响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有效开展。

(三)联系界别群众方式方法差异明显

近年来,各地人民政协组织在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既有对传统方式的完善,又有对新方式的创新,但总体而言仍呈现一定的不平衡性[11]。一方面是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平衡。在东中西部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省市之间亦或同一省市的不同市县之间,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相较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尤其是线上方式的应用更加充分有效。另一方面是行政级别不同导致的不平衡。总的来看,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其政协委员线下线上联系界别群众的方式就越完备。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明显优于一般地级市。随着所属城市行政级别的降低,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方式也相应呈现递减趋势,这与不同行政级别城市对人民政协的重视程度和调动资源能力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三、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基本原则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仅是加强政协委员更好履职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既是落实政协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必要抓手,又是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提高政治站位、矢志开拓创新和敢于直面问题的大棋局,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26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当属应有之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在不同界别、行业、地区等建立推广“委员工作室”制度,涉及政协组织、委员个人、界别群众和基层人民等极其复杂关系的妥善协调,只有将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全面贯穿其中,才能确保此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二)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一方面务必要守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制度性安排的正确定位,守好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基本职能的正确安排,守好健全完善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在联系界别群众过程中探索积淀而成的有益制度机制的正确经验。另一方面也务必要根据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形势和人民政协工作实践创新新要求,充分借鉴当代政治文明建设新成就和积极运用科技变革最新发展新成果,在持续丰富完善、高度凝练总结的基础上,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阵地之新,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平台之新,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载体之新,创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之新,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民政协工作实践不断创新的期待。

(三)坚持突出优势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完善,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各地既有相通共同的地方,又要紧密结合本地区传统优势打造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特色品牌。因此,要强化“以委员为主体,以界别为依托,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与优化界别设置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12],将联系界别群众机构与制度机制建设协调统一起来,将各地、各行业实际情况与特色做法凝练出来,不断淬炼品牌、突出自身优势,以适合本地的方式实现既有制度机制的最优化[13],切实以特色优势和实际成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四)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政协工作只有善于发现并正视问题,主动聚焦并破解问题,才能广泛凝聚人心与不断增进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4]联系界别群众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依托一定的载体,但绝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形式主义。只有突出问题导向,直面问题,研究问题,才能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进一步增进与群众的良好关系[15]。因此,政协委员务必抽出时间、充分准备、走进基层、深入调研、掌握实情,切实将界别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收集起来、反映上去、持续跟进并及时反馈,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四、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实践路径

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仅仅是一项具体而微的工作,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协组织要广泛调研、深入论证、有序推进,各级政协委员要下沉基层、发挥专长、躬身作为,才能进一步建章立制、突出实效。

(一)“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制度机制完善相得益彰

为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人民政协组织必须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调研制定与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并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

首先,制定并实施政协主席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政协党组、主席会议要把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并督查落实工作开展情况。如,每月固定两三天,由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轮流主持召开“主席联系日”活动,健全各位政协主席联系界别活动组、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以上率下引领和接续有力推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示范作用和头雁效应。其次,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履职制度机制。本着界别群众现实需求及政协委员专业特长建立“委员工作室”方针,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合理设置、规范运行涵盖界别、单位、区域、行业、重点工作、政协委员个人等的“委员工作室”,并推荐代表性广、影响力大、参政议政意愿强的政协委员担任界别召集人,定期联络服务本界别群众,为政协委员履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除了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还可以将思想政治引领、理论学习交流、民主监督工作等相互赋能。再次,健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引导激励机制。各级政协组织要加强政协委员教育引导,增强政协委员对开展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激发政协委员的内生动力与持久热情[16]。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年度履职情况进行量化绩效考核,对表现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并及时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和正向典型事例,对落后的给予通报批评甚或慎重考虑下届政协委员不再推荐提名,通过奖罚分明的举措切实增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7]。最后,健全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保障机制。科学细化财政预算,给予政协委员履职活动必要的经费支持,使政协委员开展工作无后顾之忧。当然,要坚持不懈根据时代发展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机制创新,不断健全完善一整套涵盖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管理运行、示范带动、动态调整、履职考评等制度机制,使联系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基层、融入日常,确保政协委员真履职、群众真受益、社会真和谐,不断推进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二)“线下”与“线上”联动,联系平台建设双管齐下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人们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无时无刻不深受网络影响。

一方面,守正创新搭好“线下”协商平台。各级政协组织要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传统线下协商平台,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园区等离界别群众较近或便利之处,拿出专门经费设立协商议事室、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收集室等,并将政协委员分类编入小组,合理安排任务全部有序下沉。鼓励支持政协委员主动宣讲政策法规,免费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多办实事好事,及时提交社情民意,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协商、“心连心”议事,全力做到向外辐射带动、工作重心下移、密切联系沟通,真正解决好其所联系界别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开拓“线上”议事平台。首先,各级政协组织要与当地12345政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将界别群众反映集中、涉及面广、久而未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协商议题,努力解决涉及界别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其次,在人民政协网站开辟协商专栏,动员各界别群众在网上归口反映意见建议、开展协商互动,力求达成最大共识和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新阵地作用。最后,打造“数字政协”,赋能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设置诸如“协商议事二维码”等线上平台,保证每个界别有专门的二维码、每个二维码有专门的网络协商议事室、每个协商议事室有专人收集信息与协商议事的“三个专门”,使各界别群众普遍感受到委员随时联系得上、政协时刻就在身边。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联系渠道拓展齐头并进

为充分听取社情民意、广泛凝聚群众共识,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应主动作为,千方百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各界别群众联络感情并沟通想法,协调关系并理顺情绪,反映民意并化解矛盾。

一方面,打造界别群众“请进来”制度渠道。各级政协要把界别群众请进来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作为面向群众开放平台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动作。如,每年举办若干期以“民生协商论坛”为平台的议政活动,同时设立现场和网络直播连线,让广大界别群众在广泛参与民生议题协商当中议问题、谈想法、出思路、达共识。此外,各级政协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问政、电视协商《同心圆·大家绘》等类似主题的平台,精心选择协商话题,精细制作议政节目,精致打造政协品牌,邀请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一起登台,讲述或记录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生动故事和实事好事。这样既可以增进感情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又能够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引导更多政协委员关心帮助其所联系界别群众,营造广大政协委员主动履职、积极作为、尽心尽责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构建界别群众“走出去”制度渠道。首先,确定真实议题需要“走出去”。各级政协组织确定协商议题不能应然性地闭门造车,而应实然性地深入界别开展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将界别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议题,这样选定的协商议题才具有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寻求科学对策需要“走出去”。在选定好议题后,同样不能想当然地提出建议措施,或通过召开座谈或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庭院广场等基层一线,邀请广大界别群众群策群力、出谋划策,获得接地气的主意、真实管用的办法,增强所提对策措施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评价实际成效需要“走出去”。对措施落实过程中的监督评价,也需要人民政协组织邀请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代表共同参加,既可以请群众代表反馈存在问题,又可以让群众代表切实监督措施执行情况,使其真切感受党和国家对提案办理的重视,增强界别群众对协商的充分支持,进一步增进对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同。此外,创新各级政协组织与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深度融合渠道。积极构建“政协党组—专委会履职党支部—界别履职党小组—党员委员—党外委员—界别群众”工作传导体系,始终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置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建立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统筹协调,各专委会及履职党组织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政协委员收集上报的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并在第一时间反馈采纳及办理情况。各级政协专委会履职党支部和界别履职党小组以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跨产业等方式,与委员工作室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园区及相关部门党组织联建共建,共同拓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渠道。

(四)“组织安排”与“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有机协调联动

为大力推进政协委员下沉基层一线和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需要积极构建“由下至上”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格局,将政协委员的饱满热情与潜在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尽力将界别群众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如,本着就地、就近原则,村(社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由联村(社区)政协委员和村(社区)政协联络员通过村(社区)“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组织村(社区)干部和群众代表等当面交流、坦诚协商,达到短时间内释疑解惑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村(社区)解决不了的,就由政协委员工作室一月一收集、一季度一汇总报到乡镇(街道)党组织进行研究,由乡镇(街道)委员工作室通过乡镇(街道)协商议事平台,组织相关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政协联络员、联村政协委员等紧扣问题开展协商。乡镇(街道)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带领联村政协委员、村政协联络员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报告,交由县政协转交有关部门限期办理。县政协仍然解决不了的,再以专报形式向市政协或省政协逐级上报寻求帮助解决。通过这一联动工作格局,尽可能地将基层问题解决在身边、化解在一线,大力提高界别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团结各界、凝聚共识,各级政协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专业特长与行业优势,切实为界别群众解困纾难。如,组建政协委员法律志愿服务团,深入基层一线宣传法律知识,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组建政协委员医药卫生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普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并提供常见病咨询和诊疗;组建政协委员科技志愿服务组,深入村(社区)宣讲科学文化知识,维修家庭日常电器等。总之,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调动政协委员热心公益事业发展,切实为界别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协委员是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和贴心人,能够为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

因此,各级政协组织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可以大力激发广大政协委员切实由“要我联系”向“我要联系”转变,使之真正能够走出单位、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听真话、摸实情、出实招、起实效,精准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与困难问题,突出体现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进一步畅通界别群众知情明政渠道,在为界别群众联系服务中担好建言资政使命、践履凝聚共识职责。同时,以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完善为切入口和着力点,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独具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安排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坚定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人类政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而广泛凝聚起广大中华儿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界别政协委员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界别有这些变化
廉政瞭望(2023年2期)2023-03-11 04:44:37
北京市政协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乡音(2021年9期)2021-04-14 22:33:10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6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0
增强基层政协委员履职能力的几点思考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政协委员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侨眷政协委员韩汝芬:为弱智儿童康复呕心沥血感动中国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13
市政协首次召开界别召集人会议
北京观察(2013年12期)2013-12-18 09:52:20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