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状况和推进路径

2023-03-07 03:51党琳燕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党琳燕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郑州 451464)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职业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1]。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体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体育人才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振兴乡村体育教育事业,推动城乡教育公平,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等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基于此,课题组于2021年10月—2022年6月,对安徽、浙江、湖北等地的部分体育职业院校以及河南省温县、湖南省蓝山县、山西省代县等地进行专家访谈和田野调查,客观分析当前体育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与不足,为体育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1 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在过去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育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了其人才和资源优势,深入农村,以发展乡村教育产业、提供体育设施和资助金、定向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振兴赋能,彰显了体育职业教育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1 以教育培训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项目带动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和资源供给,依托乡村自然环境、特色文化、人才等资源优势,发展农村体育职业培训与教育,进而带动乡村旅游、餐饮、康养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体育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始终坚持以发展项目产业为重点,注重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建设和培育体育优势项目,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政府制定了以陈家沟为核心的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村庄规划设计》《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了陈家沟村以太极拳教育产业为核心,延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定位。2020年陈家沟这座仅有3 000多人的村子已经拥有4所太极拳职业学校和70多个家庭武馆,培养了大批优秀太极拳后备人才,每年吸引80多万人次前来旅游。2022年,陈家沟景区管理局与多家武校联合,开展太极拳研学活动,目前参与陈家沟研学、拓展训练活动的已达5 000人次。温县陈家沟体育职业教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该村开设特产超市、茶馆、酒家、工艺品店等各类门店80多家,太极服、功夫鞋、太极器械生产企业及专营店铺40多家,特色民宿8家,可提供近2万个就业岗位[3]。形成了太极拳职业培训、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学研旅康养于一体的特色乡村。现在陈家沟已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集体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富裕之路。

1.2 以资源输送方式助力乡村体育振兴

资源输送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服务方式之一,也是实施主体常采用的方式之一。体育职业院校通过向农村输送体育人才,提供体育器材、资金等资源,助力乡村完善体育设施,传播体育文化,带动村民科学健身,深化体教融合,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公平均等的体育教育服务。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不断选派优秀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临泉县各镇、村中小学支教,开展体教融合,帮助乡村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课后服务和课外体育训练,带动农村学校体育振兴发展。同时,该校还通过设置教育帮扶资金,助力乡村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定点帮扶威信县以来,先后共投入教育帮扶资金80余万元,资助各年级学生近400人,使家庭贫困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4]。2021年,该校制定了《2021年秋季学期教育帮扶奖助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新入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针对脱贫户以及“三类对象”还有额外的倾斜奖助。客观而言,支教、教育帮扶助学金等措施在解决贫困地区体育教育贫乏的现实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以定向体育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

人才培养是体育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最基础的内容。基于乡村体育人才匮乏的现实,体育职业教育通过向农村定向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体育技能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我国拥有众多职业学校,其中设有体育专业的公办职业学校有91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0 479人。近年来,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发展积蓄人才力量。例如,2022年天津体育职业学院设置了农村单招专业计划,实行面向农村的体育人才定向培养;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则设置了面向革命老区建档立卡的招生计划。

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5],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广大农村是我国优秀竞技运动员人才的孕育基地。体育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重视体育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不断向国家输送优秀的竞技后备人才,助力体育强国建设。2017年,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协助市体育局,成立了50所乡村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采取向上输送、就地培养、亲自训练等培养措施,已培养200多名有潜力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从长远来看,体育人才培养对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2 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

体育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始终贯彻党对“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指引,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体育职业教育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体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乡镇体育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例如,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村、东北雪乡滑雪基地、代县雁门关滑冰训练基地、蓝山县上下村舞狮文化培训等特色乡村,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了全部脱贫,甚至部分乡村已超前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标。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职业教育承载着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等天然使命[6]。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体育职业学院、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向定点扶持乡村捐赠体育器材,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完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指导村民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文化,选派优秀体育师资协助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和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农村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这种扶贫方式有效缩小了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差距,使农村居民均等享受国家公共体育服务的福利。

改善农村生态居住环境。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亦是乡村振兴的必然结果[7]。体育职业教育在保护乡村原生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赋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发展乡村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产业、乡村教育培训产业等,带动了乡村道路村舍、公共活动场所的修缮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的生态居住环境。

2.2 持续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换言之,没有高度的乡村体育文化自信,没有乡村体育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乡村体育振兴。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历经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锤炼,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和价值脉络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它植根于广大农村,发扬于农村。然而,随着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传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别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如舞龙、舞狮、摔跤、踩高跷、太极拳等。

发展乡村体育职业教育,为我国优秀乡村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提供了平台和媒介。如陈家沟村的太极文化、登封的少林武术文化、湖南蓝山上下村的舞狮文化、东北地区的滑雪文化等,依托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复兴,能极大增强乡村居民的自我价值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体育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中,以挖掘和传承优秀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为抓手,增强乡村体育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能量和价值引领。

2.3 不断推动乡村人才培养

体育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以培养体育人才为根本。为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体育职业院校切实履行其育人职责,设置面向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和灵活招生政策,并向贫困生提供奖学金,不断扩大农村生源招生比例,大力培养高学历高素质农村体育人才,解决乡村体育振兴人才短缺的问题。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均设置了农村单招专业计划。据课题组统计,高职体育院校每年培养农村籍大学生近3 000人。自2018年6月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始部署并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在此期间,体育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由各级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各单项体育协会等机构举办的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乡村全民健身骨干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技能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体育职业院校还通过派遣体育教师下乡支教的方式,缓解了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减轻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压力,提高了农村体育教学水平。

3 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不足

3.1 对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理解不深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之一。近年来,中央多个1号文件反复强调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然而,当前体育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相关政策理解不透彻,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一定的敷衍行为,部分院校为了完成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下达的扶贫任务,选择最简便的资源输送形式,这种做法显示体育职业教育未能充分理解乡村体育振兴的本质,也未深刻认识自身职责和任务的艰巨性。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发展、文化背景和居民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体育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亦未能深入分析不同乡村的民俗和体育环境,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体育振兴的根源问题。整体来看,部分体育职业教育主体缺乏探索意识和钻研精神,以及主动性和能动性不足,导致现阶段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以被动服务为主,服务内容和方式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

3.2 办学定位与乡村体育振兴需求存在偏差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是当前体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方向之一。《职业教育法》规定,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要求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然而,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体育职业院校由省市体校转型或升级而来,其办学定位沿袭了竞技人才培养为主的模式,专业设置以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方向为主。这种模式存在办学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方向单一等问题,且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前乡村体育振兴人才需求存在错位。具体如,体育职业院校涉农体育专业设置缺乏,农村体育治理、农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农村体育指导等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涉农体育课程开发滞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简单复制普通高等体育教学模式[8]。

3.3 面向农村的体育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体育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体育振兴的成效[9]。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数量达270万人,其中大部分为城镇籍,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教育部强调中职学校要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力度,灵活采用注册入学、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形式,广泛吸纳农村青年、农民工等群体。然而,体育职业院校面向乡村的体育人才培养规模依然较小,数量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再教育。学历教育方面,2020年,我国17所公办高职体育院校共培养2 571名毕业生,按教育部统计的职业院校农村籍学生占70%左右的比例计算,农村体育毕业生约有1 800人。而2021年我国农村人口达4.9亿,相较之下,农村体育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在职业再教育方面,体育职业院校无论是单独还是与县镇职业培训中心合作,针对农村居民的中短期再教育体育培训开展较少、覆盖面较窄。调查显示,仅四川体育职业院校招收了成人运动训练专业,但已于2023年停止招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在2019—2021年间,职业院校针对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养殖业等农村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了较多的成人类职业培训[10],但体育技能类职业培训开展较少。

3.4 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的优势互补和协作配合[11]。当前体育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以送教下乡和体育器材资助等自主服务形式为主,缺乏多主体协作的产业项目扶贫形式。产业项目是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在实践推进中,开发“体育+赛事+旅游”项目需要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交通部门、安全部门、旅游部门等的大力支持和共谋共划,也需要体育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当地村民等的通力配合。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项目的规划、审批和实施中,在相关责任归属问题上相互推诿。特别是受文化观念的影响,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乡村体育振兴存在认知偏见,导致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使得项目实施面临诸多困难。体育职业教育多主体协同不足,导致体育职业教育助农形式浅层化、形式化,收效甚微。

4 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推进建议

4.1 深化认识,提升服务乡村的质和量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体育职业教育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和各阶段服务任务。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体育职业教育机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精神,提高体育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的认知水平。体育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坚持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出发点,积极组织科研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切实了解阻碍乡村体育振兴的现实问题,制定科学精准的服务方案。以开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培训为抓手,为乡村振兴培养充足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以乡村体育产业项目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带动乡村产业兴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以优秀人才资源输送为依托,宣传体育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和体育锻炼方法,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以乡村传统体育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科学布局公共运动场地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乡镇地方政府应该重视体育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体育是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之一,也是阻断因疾病返贫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联合体育职业教育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乡村体育文化和体育公共服务等软实力建设。将发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列入整体发展规划,大力宣传体育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为乡村体育振兴做好服务。

4.2 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

明确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问题,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体育职业教育应主动求变,顺应时代需求改革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明确区别于体育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特别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体育职业教育应把培养乡村人才作为办学的重要方面,如乡村体育治理人才、乡村体育健身指导人才、乡村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等,为乡村振兴补短板、强基础,彰显体育职业教育的育人使命。

增加涉农体育专业设置。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要求,组织研究和合理确定与乡村振兴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目录。各地根据自身农村体育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特点,深挖乡村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将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涉农体育专业设置的基础,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专业,激发学生投身乡村体育建设的意愿,培养传承乡村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情感,展示乡村体育文化的魅力,形成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建设涉农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涉农体育专业特点和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组织专家团队,加大针对农村体育的科研力度,建设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通识基础课中,增加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村特色等课程,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建设农村的热情。同时,加强涉农体育专业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搭建线上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引导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

4.3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兴旺

2021年统计显示,我国拥有49 835万农村人口,691 510个行政村,19 522个乡镇[12]。面对如此艰巨的乡村体育振兴任务迫切需要体育职业教育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革培养形式,加大培养力度。

第一,改革传统职教模式,利用“互联网+体育教育”的优势,开发农村职业人才线上培养模式。整合职业院校优势资源,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体育职业学历教育和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打破农村居民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学习限制。

第二,根据农村体育服务需求,体育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送教下乡,加强与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点以及体育社会组织等合作,设置中长期、短期等多种形式的乡村体育人才培训班,采用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鼓励更多的农民在农闲时接受体育教育。例如,2009年河北省开展职业教育送教下乡,面向全省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周岁、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农民招生。农民就近就地接受教育,半农半读,农学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显著,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其办学模式值得体育职业院校借鉴。

第三,放宽学历教育农村生源招生标准,加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力度。可采用单独招生、多次补录、定向培养等形式,给予农村贫困学生减免学费或奖学金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村生源。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天津体育职业学院等均设置了农村生源单独招生计划。

第四,实行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体育人才下乡、返乡不足问题,可尝试与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三定向”培养模式,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体育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农村体育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体育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历教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学生毕业后需返回农村工作,并在农村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

4.4 坚持大职业教育扶贫格局,强化协调服务能力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体育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应避免单打独斗,积极参与多主体协同的扶贫形式,在助力乡村体育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纵向上,可建立由高职体育职业院校、中职体育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乡镇职业学校、讲习所和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等组成的体育职业教育大联盟,发挥各自的师资、场地、项目等优势,共同为乡村体育振兴培育高质量人才,在带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也能推进乡镇体育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横向上,形成由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体育职业院校、乡镇企业、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等构成的乡村体育振兴组织大联盟。各组织在赋能乡村体育振兴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政府部门承担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和统筹协调的职责,将体育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纳入整体战略规划中,并主动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便利。乡镇企业、社会组织等是体育职业院校进行产教结合、人才输出的重要实践基地,应切实发挥其联合育人的职责,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体育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紧跟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和任务,尤其要重视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形式和路径,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想高度,坚持大职业教育扶贫格局,加强协调服务能力,勇担体育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