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勇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0)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药物进行诊断、治疗疾病以及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它结合了先进的显像设备和具有靶向结合功能的放射性药物,可用于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是核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核医学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 年中国核医学产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核医学市场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次,在政策方面,2021 年先后出台了《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关于核医学科的建设与支持。
与此同时,核医学科作为涉及多学科协调的复杂领域,其规划和设计过程需要高度的协同工作。在核医学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的定位和需求,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研究核医学科的选址、布局、流线、防护等各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提出最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从上述各个方面探讨核医学科设计的相关策略。
不同医院在核医学科的功能定位上存在差异,这会导致医疗设备、放射性药物使用和医疗流程的不同需求,进而影响核医学科的功能布局、流线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因此,在设计前期,应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医院的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论证核医学科的医疗功能,并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来明确建设规模,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坚实依据。以确保核医学科的设计更好地满足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1]。
本项目定位为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医、教、研、产协同发展,为南沙优先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带动南沙新区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相配套,辐射粤港澳乃至东南亚的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内容包括医疗设施用房、科研中心、教学中心、宿舍及职工值班用房、停车库用房等,病床1200 张,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因此核医学的功能定位较高,设置有1 台SPLCT,1 台PET-CT,1 台PET-MR,3 间核素治疗室,1 间抢救室,8 间VIP 就诊,注射休息,留观室,1 台回旋加速器,1 间热室及维修区,2 个控制室,15 间注射室、饲养场所、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为2000m2。
患者在接受核医学检查时通常会接受放射性药物的注射。这些放射性药物会在体内发放射性辐射,用于显像或治疗特定的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这些药物后会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因此,需要采取辐射防护措施来确保他们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对核医学的场址进行选择,优先采用独立布置方式或集中设置方式,且适宜设置单独的入口和出口,并保证出口远离人群密集区域,如门诊大厅、收费处等。不应邻接产科、儿科、食堂等部门,这些部门选址时也应避开核医学场所,在其与非放射性工作场之间还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明确分界;在设置核医学工作场所排风口时,应与周围高层建筑保持合理距离。
在总体规划布局时,需要关注的磁场影响。主要的机房附近可能形成磁场,所以为避免周围环境受到影响,应对PET/CT 机房、PET/MRI 机房以及回旋加速器机房之间的距离进行合理控制,以免三者之间相互干扰,以防损害贵重设备和仪器的精准度。此外,还需要考虑大型移动金属设备对设备磁场的潜在干扰,如电梯、汽车等,因此,应考虑周边房间的功能属性,保持设备要求的磁场距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确保各个设备和科室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小化,从而提高医疗设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项目核医学科设置在场地东南侧,位于住院楼正下方,集中设置在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与放疗科贴临布置,并通过中央医疗街与医技楼,门诊楼,住院楼连接,既相对独立集中,又高效便捷。出口独立设置主体建筑投影范围之外,可与院区其他人群完全隔离了,符合规范对出入口的要求。同时也确保核医学科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核医学按功能主要分为患者准备等候区、医疗区、医辅区。按防护要求分为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核医学场所的平面布置应当充分考虑功能需求和防护要求,合理划分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确保医生和患者的安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规定,核医学平面布置应按“控制区、监督区、非限制区”的顺序分区布置。控制区通常包括较多房间和场所,如放射性药物储存室、药物分装及准备室等运用非密封源核素的房间、运用非密封源治疗患者的病房、样品测量室、扫描室以及卫生通过间、保洁用品储存间等。监督区通常包括控制室、工作人员休息室、更衣室、医务人员卫生间等。非限制区多为患者休息准备区,非限制区应设候诊、诊室、医生办公和卫生间等用房[2]。
科学规划核医学工作场所布局,分开设置诊断场所和住院治疗场所;结合诊疗流程,对同一场所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集中布置控制区,集中布置高活室,避免出现交叉污染的问题。控制放射性药物与废物的存储范围,保证范围尽可能小,并对给药后患者的活动空间进行限制。对时间空间交通模式进行科学设置,从而控制辐射源(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的活动,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注射放射性药物前患者或受检者不交叉,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与工作人员不交叉,且人员通道与放射性药物通道不交叉。通过对放射性物质运输通道予以合理设置,以提高放射性药物的运送效率,强化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效果,并便于清理、清洗放射性污染[3]。
核医学科室的布局需根据辐射等级明确分界隔离,遵循单向流动的诊疗流程,避免医护和核素流线交叉。常见的布局模式包括单廊式、双廊式和多廊式。
(1)单廊式布局适用于较小、功能相对单一的核医学科室,通常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核医学工作区域,通过一条走廊连接等候区、诊断室和治疗区。
(2)双廊式布局是现代综合医院常见的布置方式,包括患者走廊和医护走廊,完全满足医患分流的要求。适用于较宽敞、功能多元、设备众多的核医学科室。候诊厅与两条走廊相连,医护走廊使用普通门和防护门进行分隔,核医学设备用房和控制室置于双走廊的中间,确保分区明确,避免流线交叉。
(3)采用多廊式布局主要以双廊为基础,增加使患者、医护走廊的数量,有时可形成环廊结构,使布局更紧凑。适用于规模庞大、设备众多的医疗机构核医学科,提供更多分流和流线选项,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充分利用可用空间,特别适用于大型核医学科室。
2015年,上海市提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中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成为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国际诸多体育赛事纷纷来到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成为国际重要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在国家大力促进体育消费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战略期,上海体育产业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上海距离世界一流的赛事之都还存在多大的差距,上海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网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以及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本文将围绕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主办城市等级,从城市网络视角探讨上海的策略选择。
本项目核医学结合平面布局,采用多廊式布局。其中地下一层设备区及其控制室布置在南侧,设置有1 台SPECT-CT,1 台PECT-CT 和1 台PET-MRI,中间设置6 间注射后休息区,北侧设置有6 间病房,避免与人员密集区域贴临。病房区域诊断区分开布置,各自设置有注射和给药,并独立设置走廊,共用注射后休息室,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地下二层设置有1 台回旋加速器,1 个热室。制药区与地下一层通过药梯相连。并在回旋加速器东侧设置动物实验室。整体布局遵循了布局的原则,功能区划清晰明确,高效合理[4]。
根据核医学工作场所应设立相对独立的工作人员、患者、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废物路径。核医学科室主要可分为患者流线,医护流线,核素流线,废物流线。各类流线应避免交叉,严格按照医疗流程规定设置,控制辐射源的活动路径与活动范围。
核医学科室的患者流程分为诊断和住院两类,都采用单向流动原则,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诊断流线为登记→候诊→问诊→注射→注射后休息→机房检查→留观→离开。①登记、候诊和问诊:患者首先在护士站登记并接受问诊,以确定其的病情和需要的核医学检查。②注射:患者进入注射室,并注入或吸入不同核素的放射性药物,根据核素种类的不同分区注射和候诊。③机房检查:具备上机检查的条件后,进入机房进行检查。④留观:检查完成后,患者通常需要留观,直到放射性物质分散满足安全标准。⑤离开:一旦满足安全标准,患者可以离开核医学科室。
住院流线为登记→缓冲间和病房→治疗→出院。①登记:住院治疗患者在护士站登记。②缓冲间和病房:患者将进入核医学科室的缓冲间,然后前往各自的住院病房。③治疗:患者在病房中接受一段时间的核医学治疗。④出院:治疗结束,经过主治医师的批准,从核医学科病房出院。
医护人员进入办公区后需更衣换鞋,通过医护通道进入各个功能房间。在流线设计上,非限制区需卫生通过后方能进入监督区和控制区,主要应考虑以下3 类流线。
(2)医护人员设备操作流线。从生活办公区去往门诊区,从生活办公区去往SPECT、PET/CT 等设备的操作间。
(3)病房流线。医护人员去往核素病房的送餐流线以及医护人员快速进入核素病房区的抢救流线。
核素药物来源主要有自制和购买成品两种方式。自制核素药是通过回旋加速器将带电的核素粒子加速到一定能量,从而产生核素药物。这种自制方式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并且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保障。
自制药核素流线为回旋加速器→热室→专用通道或药梯→储源→分装。
核医学科医疗废弃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的放射性固体、放射性液体、放射性气体。放射性固体废物收集在专用的容器中,并分类放置,收集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于医院的放射性废物库中,进行衰变处理。经过衰变处理后,将放射性固体废物运输到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本项目严格遵循医疗流程,并根据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的相关规定进行流线设计。这样的设计确保了放射区和非放射区的明确分隔,从而避免了医护人员、患者、核素和废弃物之间的交叉交互。流线设计提高了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核医学科屏蔽层设计应适当保守,按照可能使用的最大放射性活度、最长时间和最短距离进行计算。设计核医学工作场所墙壁、地板及顶面的屏蔽层时,除应考虑室内的辐射源外,还要考虑相邻区域存在的辐射源影响以及散射辐射带来的照射。
核医学科的通风系统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独立设置,并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气流安排应合理,以从非放射区到监督区再到控制区的顺序设置气流方向,以确保放射性核素不会造成交叉污染。同时,为了防止放射性气体泄漏,应维持系统的负压状态,从而保障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和安全性。
核医学科应设置专门排水系统,独立的排水管道和衰变池或专用容器,以收集放射性药物操作间、核素治疗病房、给药后患者卫生间、卫生通过间等区域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以及事故应急时清洗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收集到的放射性废液应贮存至满足排放要求,并充分考虑场所内操作的放射性药物的半衰期、日常核医学诊疗及研究中预期产生贮存的废液量以及事故应急时的清洗需要。衰变池或专用容器的容积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设计,确保能够容纳所需的废液量[5]。
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环保要求以及本期工程辐射项目的特点,应对各辐射设备机房内、核医科放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制定常规监测。控制区的入口应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给药后患者或受检者候诊室、扫描室应配备监视设施或观察窗和对讲装置。回旋加速器机房内应装备应急对外通信设施。
核医学科作为涉及多学科协调的复杂领域,其规划和设计过程需要高度的协同工作,设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的定位和需求,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出最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本文结合案例,通过梳理在核医学科医学科的选址、布局、流线、防护的设计要点,为后续该类型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