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梅 陈 艳
1.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重庆 400074
2.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所谓冬泳,是在冬季低气温和低水温的室外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游泳运动,是一项特殊的群众性健身运动项目。[1-3]冬泳运动地点是江河湖海或人工水域的水库等室外自然水域或露天游泳池。冬泳时间是指从立冬开始到春分前后结束,立冬节气是在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春分是每年阳历3月20日或21日。从分类上来看,冬泳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属于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本质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竞技体育重要特征是“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身心潜力”,以“追求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目标,训练负荷的极限性也势在必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不断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或刷新个体运动成绩。而作为普通人的健身运动的群众体育则与之不同,群众体育是将运动作为体育锻炼和强身健体的手段,提高和保持身体健康,并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进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从冬泳 “天下第一锻炼”“勇敢者的游戏”等别称中不难看出,冬泳运动是一项重在克服自然,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运动,趋向于对冬泳参与者心理素质的锤炼。调查表明不同年龄的人群均将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品质排在冬泳动机的前两位。[4]
《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太古之人,他们知养生之道,顺应天地四时五行六气,调养精气之法。[5]3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机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6]中医认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年四时呈现出来的“春温夏热秋燥冬寒”节律性变化,人体的气血、脉象等生理功能也相应发生适应性变化。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发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7]7-8自然界万物都随着四时的变化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说文解字》中解释“冬,终也。”是结束、终了的意思。冬季寒冷,万物都处于收敛闭藏的状态,自然界动植物通过冬眠、迁徙或落叶等方式保存能量和躲避严寒。人是万物之灵,不会像动物那样冬眠,而是通过人为改善起居环境,来达到御寒保暖和健康生存发展的目的。冬季起居作息也是早睡晚起,去寒就温,避开早晚的阴寒之气。[8]在冬季,世界上万物活动趋向于休止,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以冬眠的状态收敛闭藏将阳气潜藏在内,养精蓄锐保护阳气以此度过隆冬时节,以便等到来年春季更好的春生、春发、春长。“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类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调养精气和保持机体内的阴阳相对平衡,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冬泳运动与中医学的“冬藏”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冬季本该“无泄皮肤”“就温避寒”“秋冬养阴”以保护体内的阳气,冬泳却将身体裸露在外,并在低气温和低水温的环境中运动,虽然锤炼了意志品质,但是有违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既不利于阳气内收,也不符合万物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季要遵循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冬季养生贵在“藏”。冬寒、冬藏,冬季以闭藏为主。冬季养生“无泄皮肤”,否则阳气走失,不利于冬藏。冬季运动要以低等强度的有氧项目为主,时间可以稍长,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
冬泳是一项在冷水刺激下的特殊的体育运动,参与人群多以中老年人为主。[2,9-11]从年龄结构看,我国目前的冬泳参与者还是以中老年为主,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41-60岁所占比列为73.36%,61-70岁所占比列为13.79%)。其中男性居多(男性占79.21%,女性占20.79%)。[12]武汉市冬泳群体男性占被调查人数的84.07%,中老年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37%,呈现老龄化现象。[13]秦皇岛市冬泳者以男性为主,年龄偏大,年轻人员较少。[14]调查表明,女性参与比例大大低于其他群体项目参与的均值。[10]我国参加冬泳运动者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我国冬泳运动以中老年的男性群体为主,并存在逐渐增多的趋势。
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质特点,由于脏腑功能减退,体质呈现虚弱,阴阳失调,而多兼有痰瘀。老年人大多肾气已衰,生机减退,易受邪致病,而既病之后,多见虚症,或虚中夹实。清代叶桂亦认为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是:六旬以后主要为下元肾衰,如谓“男子向老,下元先亏”、“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等,因此在治疗上很重视调补肾阴和肾阳。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为本,其病多有伤精耗气。[7]88-93“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作为人体五脏之一,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时。肾是“先天之本”,人体中的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冬季应注意养肾固精,防止肾的精气过度耗泄。肾精不足,肾的阴阳偏衰、失调,可能会导致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7]88-93老年人体质主要特征是“下元肾衰”,老年人肾气衰竭是人类生长自然规律。中医学中肾与冬气相求,故冬季是养肾的最佳时节,防寒养肾。冬泳运动者则与之相反,在冬季低气温和低水温的室外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游泳运动,与大自然对抗,挑战自然,冬季本该“无泄皮肤”,就温避寒,身体该“藏”时却暴露在外,并且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逆冬藏之气则伤肾”。冬泳运动者不仅没有养肾养阴,反而对肾造成巨大的伤害。另一方面,肾属水,王于冬,逆冬藏之气则伤肾,肾气伤,至春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盖肝木生于冬水,主春生之气而养筋,筋失其养则为痿,生气下逆则为厥。“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季受到寒邪,必然增加来年春天患病的风险。参加冬泳的目的是防“未病”,结果却在无形中埋下隐患,得不偿失。“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说明了防患“未病”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由于水环境的特殊性(密度高和水温比气温低),游泳可有效改善心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循环系统,改善肌肉系统达到塑体的目的,体温调节能力则预防疾病和康复治疗等等功能。故冬泳被誉为“血管体操”或“全身血管操”。冬泳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目前颇多。研究显示,冬泳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显著性作用。长期冬泳的老年人可改善体内血脂水平,其中提高HDL-C水平的作用显著(P<0.01);心脏结构产生适应性变化,以心输出量、心室腔容积升高显著(P<0.01),故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心脏的供血功能。[15]冬泳组血液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浓度降低及高密度蛋白(HDL-C)浓度升高均非常显著;长期坚持冬泳能改善中老年人的脂质代谢,提高心血管功能,对慢性病的康复均有良好的作用。[16]冬泳运动能够降低老年人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丙二醛(MDA)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表明冬泳运动对改善老年人脂类代谢、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积极的意义。[17]冬泳可以提高老年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降低机体脂质过氧化含量,减少自由基对细胞组织的损伤。[18]长期冬泳可明显提高老年人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增强老年人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降低老年人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改善血液中NO-ET系统平衡具有优势。[19]
长期参与冬泳运动可通过改善机体性激素水平,进而影响其骨质合成和骨量的维持,起到促进骨代谢和防止老年骨质疏松发生的作用。[20]马梁,王晓芳研究结果显示冬泳锻炼干预提高了老年人骨骼血清中的骨矿物质、BMD、骨钙素、雌二醇、皮质醇含量,降低老年人骨骼疼痛感,提高老年人腰椎和股骨近端BMD,改善老年人骨质代谢水平。[21]短期的冬泳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自尊效应不明显,只对其心境状态的改善有一定影响;而长期冬泳锻炼的中老年群体,其身体自尊及心境状态的改善效果明显,长期冬泳锻炼对中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效应是非常理想的。[22]综上所知,关于冬泳对机体的影响,目前研究只是单纯地把人当成独立的个体从微观上进行研究,而没有把个体和自然环境结合进行宏观探讨,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除了社会属性,还有自然属性,人要顺应四时,顺时养生,冬藏是指寒冬应该闭藏,以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使精神内守,形体强壮。其次,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相适应的统一整体。人生存在自然界中,必然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顺之应之,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人要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而非一味的挑战自然,战胜自然,应该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体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统一体。另一方面,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上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正如中医是看“病的人”,西医是看“人的病”,这种辩证思维将中医的整体观体现的淋漓尽致。故不能将冬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正向影响就迁移到冬泳对人体整体的影响都是有益的。
任何体育项目,只要是科学合理的锻炼,当达到一定的量的累积时,机体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都有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有效改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冬泳虽然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和骨骼系统等等有利,但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统一体,相生相克,对人其他器官的影响是否也是向好发展?冬季不宜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以免阳气损耗太大。[23]虽然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少因重力导致的膝关节踝关节疾病发病率,同时因体位的改变对心血管系统也有所改善。但从中医角度出发,“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统称为“六淫”。“湿邪”即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为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有气候潮湿或涉水淋浴,久居湿地,或长期水中作业等,致使外在湿邪侵入而成。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生。外湿和内湿相互影响,互为因果。[7]98冬泳湿寒环境导致湿气加重:鼻炎,湿疹、脚气,脾胃虚寒,关节炎等等。寒湿属阴,是阴邪,阴邪入侵人体时,阳气就会顽强抵抗,阴邪容易损伤人体宝贵的阳气。春夏养阳,秋冬滋阴,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前提,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一旦阴阳失调,人体就会生病。研究发现,冬泳爱好者自述主观感觉冬泳确实让身体体质发生了一些改变,客观的心血管或生化指标得到一定的改善,貌似很“健康”,但实则体内阴寒很重,并伴随着一些不以为然的症状,比如轻则鼻炎或脚气,重则关节炎或脾胃虚寒等等,其实这就是长期冬泳湿寒导致的湿气重的体现。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被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和气机不畅。脾胃运化生成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所需要的精、气、血、津等营养物质,运化不畅则不能做到“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的《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保护好脾胃是养生之本也。就好比“亚健康”,医学体检各项客观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主观感觉并非良好的道理是一样的。秋冬养阴,冬季阳气要潜藏在内,应做到“无扰乎阳”。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不合适的体育运动,不仅不能锻炼身体,反而会适得其反,给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研究表明反复冷暴露对身体机能的改变并不像热适应那样显著或是能达到预期效果。低温能导致肌力下降,运动后期,低体温导致更加疲劳,产热量更少;低体温导致心率逐渐降低最终骤停,面临潜在危机以及冻伤的风险。[24]低体温症又称低温症或失温症,产生一系列的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冬泳运动个体差异性致使冬泳安全阈值存在个体差异,超过安全阈值而出现持续寒颤将对身体不利。[25]冬泳参与者每个人的安全阈值存在个体差异,安全阈值的把握至关重要。故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体育运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运动要趋利避害,让运动更加健康,更符合养生原则。我国目前冬泳运动面临诸多困境:冬泳锻炼自然水域水污染问题和缺乏科学指导都是目前我国冬泳运动开展所面临的困境。[10,12]缺乏专业指导和场地设施有限是冬泳锻炼存在的首要问题。[26]冬泳爱好者医务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运动性猝死一年中冬季为高峰。我国大众健身人群猝死案例中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男女运动性猝死案例比列为9.3:1)。[27]研究表明,冬泳运动中不乏有猝死案例。冬泳运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冬泳是一项独具特点且能促进人体健康、满足人们对大自然向往的精神需求、有一定风险的运动项目。冬泳爱好者参与冬泳运动的主要风险因素依次为:冬泳爱好者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冬泳教练因素、冬泳场地因素。[13]此外,目前对冬泳运动系统性研究和科研等指导书籍和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冬泳缺乏科学地指导和专业冬泳指导员。冬泳运动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都无形中增加了冬泳的风险系数。
“乎阳”“无泄皮肤”等表明了冬季应该冬藏的思想和观点。冬泳运动有悖于冬藏思想。目前,我国的冬泳运动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中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是“下元先亏”,冬季又与肾相应,冬季本该“冬藏养肾”,冬泳运动却与之背道而驰,给身体造成双重伤害,虽然冬泳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也造成了湿邪入侵,造成弊大于利的局面。此外,目前冬泳运动中水污染问题、缺乏专业指导员、医务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健身机制的不完善等等无形中增加了冬泳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