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书法传承和韵:宋高宗的书法和影响

2023-03-06 02:13撰文卢英振
艺术品鉴 2023年31期
关键词:赵构宋高宗二王

撰文=卢英振

宋韵文化之精神思想中,对于代际传承非常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家族社会而论,人丁繁衍是为孝;以书法艺术而论,书学理论得以流播,书法风格得以传承,是为孝。南宋皇室通过将宋徽宗新院体书风确立为翰林院书诏风格,以示景仰与传承。南宋诸帝需要学习临摹宋高宗书法风格面貌,以示认同和追随。其中书风差异显著者当属宋理宗,其得位不正,谋功业太急,改变宋高宗以来善事金国和平相处的政策,加速南宋灭亡。书法虽雕虫小技,亦可草蛇灰线,得窥端倪。

本页《宋高宗坐像》(赵构,1107 年6 月12 日—1187年11 月9 日,南宋第一位皇帝)轴 185.7×103.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皇室书法风格整体而言,以“二王”书法为宗,但是具体学习借鉴吸收的书家各有偏重,其中高、孝二帝行楷、今草风格差异最小;光宗、宁宗由于存世作品稀少,很难归纳总结,但是受高宗、孝宗影响深刻自不待言。宁宗驾崩时,赵昀临时取代济王登基,虽然《宋史》中提及史弥远曾购买宋高宗书法作品供他平时临摹,毕竟之前所学及身边缺乏皇室成员一脉相承的家学渊源,所以风格差异较大。此后虽有杨皇后提点,但是杨皇后自身书法素养有限,加之未必对于转变宋理宗书风有强烈的意愿,由此宋理宗御书与之前南宋诸帝面貌区别较大。关于杨皇后与宋理宗书法的评价,白谦慎著《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第十章《什么是“民间书法”》中认为:“只以‘作品的完美程度和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名家书法还是民间书法,这样一来社会各阶层人士写得比较粗糙、不成熟的字都可以归入重新定义的‘民间书法’了。……南宋时期有几位皇帝的字(南宋理宗的书法),还有那喜欢题画的杨皇后(杨妹子)的字(南宋皇后杨妹子的书法颇有稚拙的意趣),也不那么规整,大概现在也可以包括在内。”1白谦慎著:《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第6次印刷,第181页。南宋皇室书法成就最高者,当属宋高宗无疑,下面主要探讨宋高宗的书风转变历程,兼及其他帝后的临学经过与书风演变。

书目推介

《宋韵文化视野下的南宋皇室书法》

作者:卢英振

出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定价:128.00元

对页从左至右依次为:《宋徽宗坐像》(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轴 188.2× 106.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时间为序,浏览宋高宗存世书法真迹,不难看出书法风格的显著变化。变化一方面来自所学书家书风的巨大差异,例如绍兴初年以临摹黄庭坚为主,绍兴中后期以临摹“二王”书法为主;一方面来自改变书体产生的差异,在位期间楷书、行楷为主,禅位之后,所见作品以草书为主。《论语》中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由于宋高宗御书往往得以借助行政资源在多地镌石刊布,墨本也得以广为流传,因此书法面貌的变化如同日月之食,人皆见之。早在南宋时期,已有学者归纳总结其大致书法分期变化情况。

利用艺术史的系统研究方法,较为全面、细致地分析书法分期的论文论著则要迟至当代。方爱龙先生在《赵构评传》的《书法创作分期》一节对分期情况有清晰论断。文章认为,绍兴七年(1137)以前是第一阶段,书风表现为对黄庭坚、米芾等宋人的取法上,同时,他已经开始涉猎“二王”法书。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是第二阶段,其书风表现为对钟、王法书的潜心研习下的“二王”体系化。小楷开始具备个人风貌。隆兴元年(1163)以后是第三阶段,书风表现为行草书在“二王”体系下的个人化;同时继续强化自己的小楷风貌。大字、行草书开始“自成一家”。将其一生书风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为楷书在先,行草书在后,但两者最终趋向“二王”一脉。2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40卷)》,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版。朱惠良女士对赵构书风分期与方爱龙先生观点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分期时间的判断。朱惠良女士认为三十岁(1136 年)以前,赵构书法黄(庭坚)、米(芾),是为早期。三十岁以后至五十六岁(1162 年)退位,全效“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仅见楷行二体,是为中期。退位至驾崩(1187 年),书风成熟,楷行草兼备,是为晚期。3朱惠良:《“鼓励士类为一代操觚之盛”宋高宗的书法及其影响》,载《紫禁城》2017年第11期。诸多学者在赵构书法分期的探讨方面,除分期时间有所区别外,基本框架沿袭不变。

笔者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约束,之前探讨宋高宗书法分期的学者对于其书法作品的收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缺乏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宋高宗书法作品的前提下,仅凭部分存世书法作品,得出的结论存在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局限,虽然逻辑上无法做到完全归纳,但是尽可能全面的收集整理,将使得归纳总结趋近于准确真实。前贤学者论文论著探讨宋高宗书法分期时,缺乏对赵构幼年、少年书法学习历程的探讨,由此推论的书法分期既不利于全面真实反映其习书阶段分期,让读者产生错误认知,以黄庭坚作为其书法人生起步之初的蒙师;也不利于了解其书体转型的思想根源,关注其书技高妙,擅长多体的外表,忽略其毕生宗法“二王”的书法脉络。依据书法作品、文献记载和今人研究成果分析,宋高宗临摹“二王”书法的年限比临摹黄庭坚、米芾书体长,创作模仿“二王”书法风格的作品比模仿米芾、尤其是黄庭坚书法风格的作品数量多,关于宋高宗书法分期的部分论断似乎有必要加以修订。

一、幼学弄翰涉猎兰亭

赵构称帝之前的书法学习情况如何呢?赵构于“大观元年(1107)五月乙巳,生东京之大内,赤光照室。……二年正月庚申,封广平郡王。宣和三年(1121)十二月壬子,进封康王。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宣和四年,始冠,出就外第。”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4《高宗本纪一》,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版,第439页。赵构少年时代资质过人,书法教育既有家学渊源,也有一流的师资辅导。

幼承庭训是书香门第的良好家风,天子之家更不例外。据说宋徽宗深处五国城仍不忘与诸皇子吟诗作赋,“教子以义方之训”。诸王每去问安,宋徽宗皆留其“坐而赐食”,有时“诗赋属对”。一次,宋徽宗出上联:“方当月白风清夜。”郓王赵楷对道:“正是双高木落时。”莘王赵植对曰“落花满地春光晚,芳草连云暮色深。”5(宋)蔡鞗:《北狩行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赵植是十二弟,年龄比宋高宗小,由此推之,宋高宗吟诗作赋的文学修养也不在话下,“读书日诵千余言,”亦不夸张。也是在这样美好的皇宫生活中,赵构内心埋下追求书法艺术的种子。“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刑,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6(南宋)赵构撰:《翰墨志》,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集》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2版修订本,第274页。束发通常认为是年满十五岁的别称,再加上五十年,由此看来大约是赵构六十多岁回顾自己书法历程时所说的话。揽笔作字之意,显然不是说十五岁才开始学习写字,应该是指有模有样的练习书法,创作作品。即便以今天的书法教学而论,十五岁写作品,已不算早,而且宋徽宗的指导与影响更趋明显。赵构曾经回忆,“昔余学太上皇帝字,倐忽数岁,瞻望銮舆,尚留沙漠,泫然久之。赐宋唐卿。此高宗语。”7(元)陆友仁撰:《陈眉公订正研北杂志》卷下,宝颜堂秘笈本,(明)陈继儒辑,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第15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宗手敕》钤盖“书诏之宝”玺印,诏书院体书法风格有着较为明显的瘦金体特征,说明登基之初赵构的书法审美与幼年少年时期一样,深受宋徽宗影响。

笔者认为,赵构幼年、少年时代立志学书,临摹二王书法,并且受到宋徽宗指导。宋徽宗对二王书法十分推崇,曾将征集的定武兰亭石刻珍藏宣和殿,“薛绍彭既易定武石刻,祐陵取入龛置殿阁。”8(南宋)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攻媿集》卷69《恭题宇文绍节所藏徽宗御书修禊序》,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0年版,第1188页。宋徽宗平素多有临摹,并将其赏赐臣下。“恭惟徽宗皇帝天纵多能,游心六艺,笔力超迈,高掩前古,自出机杼,真书禊序于青缯中。虽曰出于薛稷,而楷法精妙,何止青出于蓝而已。”9宋徽宗言传身教,给少年赵构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效仿父皇寻访二王书法,勤加临摹练习。“靖康之乱金人尽取御府珍玩以北此刻非其所识,独得留焉。宗汝霖为留守见之,并取内帑所掠不尽之物驰进。高宗时驻跸维扬,日置左右。踰月,敌骑大至,仓卒渡江,因此竟再失之。向子固为扬帅,高宗尝令冥搜之,竟不获。”10据周必大载:

对页上图:这首题写在《会昌九老图》后的诗,作者是宋高宗赵构,创作时间不详,但是所述活动内容十分符合登基前年轻康王在北宋汴京呼朋唤友、饮酒吟诗、弹琴习书、优游卒岁的快乐情景。

⑺ (元)陆友仁撰:《陈眉公订正研北杂志》卷下,宝颜堂秘笈本,(明)陈继儒辑,明万历绣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民国十一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第15页。⑼ (南宋)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攻媿集》卷69《恭题宇文绍节所藏徽宗御书修禊序》,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0年版,第1188页。“绍兴三、四年间,(宋高宗)尝临羲之所书乐毅论,以赐枢臣韩公肖胄。”11(南宋)周必大撰:《御书乐毅论跋》,载《文忠集》卷47《园续稿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499页。没有较长时间的临池,偶尔为之,赵构不会以临摹之作赐赠大臣。

本页宋高宗皇帝半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给他的诸多皇子提供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极致的学校教育。“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12(汉)戴德撰,(周)卢辩注:《大戴礼记》卷3,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0页。汉时皇室入学之制,北宋依然沿袭,皇太子、皇子未出阁前就读学习场所资善堂,13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2页。所学课程称为小学。资善堂虽在宫中,并非只有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子才能入学,如政和元年(1111)二月二日,宋徽宗令定王赵桓、嘉王赵楷到资善堂听读,政和五年(1115),皇子建安郡王赵枢、文安郡王赵杞也可到资善堂听读。1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2之18至19,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3页下、第54页上。“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15(南宋)朱熹撰:《朱子语类》卷7《小学》,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页。六艺的具体内容包括“礼(玉帛)乐(钟鼓)射(弓矢)御(绥策)书(文字)数(筹算)”。16(清)胡渭撰:《大学翼真》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208-919页。由此看来,早自资善堂读小学时,赵构书法就已经启蒙。绍兴二十九年,赵构曾提及儿时喜书习性,“朕自少時,留心翰墨,至今不倦。”17(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3“绍兴二十有九年秋七月乙巳”条,第327-591页。北宋自宋太宗赵光义以来书宗二王,且有《淳化阁帖》颁赐皇室成员。在崇尚祖宗家法的宋朝皇室,临摹书法而无视宋太宗令王著刻成的《淳化阁帖》,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赵构幼承庭训,身边不乏名师辅导,启蒙阶段临摹二王书法,当属情理之中。

宣和四年,赵构成长至16 岁,行冠礼后需要离开皇宫前往自己的王府生活。自小陪伴其成长的主要是内侍,其中不乏一朝得意便猖狂,祸害主子、遗臭青史的大宦官康履、蓝珪、曾择等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书法造诣颇高的内侍,如宋唐卿、郑谌等。赵构作为太宗子孙,居所在睦亲宅,“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18(南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3《宗学博士》,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年7月第1版,第724页。其学习场所称为宫学,所学课程称为大学。文化课程如《宋会要辑稿》记载: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诸皇弟、诸郡王、诸国公即将出就外学,宋哲宗下旨由国子监印九经及《孟子》等书各一部赐予。1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2之14,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1页下。

推崇二王,不只是北宋皇室宗亲的书法观念,赵构身边的近臣也是如此认为。宋唐卿在一则题跋中写道:“王羲之兰亭诗序真迹,唐贞观中御史萧翼就会稽僧得之,诏内供奉摹写赐功臣。……今古摹刻、响搨奚翅数十百,卒非识者眼中物。按张彦远《书法要录》云,羲之复书此叙凡三十,终不类初。以是知无心之妙。亦不自知也。能造此理,可以学道。侨寓南安观知白所藏定武真本,旅愁顿解。建炎二年(1128)五月二十六日宋唐卿谨识。”20(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157《法帖论述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833-420页。宋唐卿对书法的热爱程度,以及他对书法的认知,足以使他与赵构成为书法艺术方面的知音。

宋高宗还有与身边近臣一起赏玩品评二王书法作品,题写跋文的记载。绍兴三年(1133)他将一幅定武兰亭拓本题跋后赏赐给郑谌,以示激赏。“茧纸鼠须真迹不复可见。惟定武石本典刑具在。展玩无不满人意。此帖所宜宝也。右绍兴癸丑岁髙皇帝赐郑谌本,有御笔复古殿书四字,下用御书之宝。藏俞松家。”21(南宋)俞松集,古玉清点校:《兰亭续考》卷1,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此前,宋高宗曾经委托他书写屏风,告谕辅政大臣。“绍兴二年八月(庚子)入内东头供奉官郑谌还所寄资为武功大夫、英州刺史带御器械。谌颇能书,上命书《盘庚无逸诗》之《车攻篇》、《孝经·孝治章》,列于左右,尝以谕辅臣。”22(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7,“绍兴二年八月庚子”条,第325-739页前引宋高宗赐宋唐卿书作,忆及汴京追随父皇学书往事;此处,与郑谌互赠书作,交流鉴赏兰亭序拓本心得。两个例证说明,赵构早在幼年少年时期就已经接触“二王”书法,了解“二王”典故,临摹二王书法,所论不虚。作为服务宋高宗的内侍,宋唐卿能够在建炎二年为二王书法作品题写体现较高书法鉴赏能力的跋文,对于书学著作有出口成诵的认知,显然在更早时期有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这一才华深为宋高宗赏识。绍兴八年九月三十日,宋高宗甚至将赐予吴氏的御书《文赋》转赐宋唐卿。“绍兴岁在戊午,书《文赋》赐才人吴氏。以入内省押班宋唐卿以事君忠义,文章过人,故以此遗之。九月三十御书。”23(南宋)赵构:《书文赋题记 》,载(明)朱有燉:《东书堂集古法帖》乙五十四。

对页上图:南宋 赵构 《孝经图-开宗明义章第一》绢本 行书 40×8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历代帝王多尊孔、尊经,并亲自书写儒家之经典,由宫廷画师加以图绘宣扬圣教。绍兴二年,宋高宗书写《孝经》,曰:“朕瞻仰古圣王之治,以为规戒。”

郑谌书作受到书法水平甚高的宋高宗欣赏,书于屏风展示给大臣欣赏,他的书技更加精湛。《书史会要》记载:“郑谌,字本然,不知何许人,草书有光之遗则。”24(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卷六《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如果所言不虚,宋高宗学习草书的时间大为提前,绍兴九年书写《真草孝经》的基础此时已经建立。

居住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康王府邸的宋高宗一边和众多兄弟姐妹一样,忙于学业和应酬,格物致知的文化课程如经史子集等,习之不倦;骑马射箭一类的武学课程大概也毫不松懈。同时,宋高宗也忙于构屋搭巢,先后迎娶邢氏、潘氏两位夫人,更为可喜的是在靖康元年(1126)下半年,潘氏已经怀有身孕。2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43列传第二后妃下《潘贤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48页。一位皇子的美好人生正在徐徐展开。随着局势直转急下,都城汴梁沦陷,宋高宗的大学之路戛然而止,邢王妃远走五国城,康王府邸如鼓瑟琴的和睦场景永远定格。

二、拨乱反正暂崇鲁直

宋高宗在《翰墨志》中回顾自己的学书历程时说:“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26(宋)赵构撰:《翰墨志》,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集》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2版修订本,第274页。书画同源,文史一家。杜甫对于如何成长为优秀诗人有着类似的经验体会:“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宋高宗在少年时代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登基后,将书法创作视为重要的资政工具,绍兴前期,他勤学苦练博采众长,逐渐形成黄庭坚书法风格。

对页左上:南宋 赵构 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上海博物馆藏

宋高宗书法风格转型,通常认为有三个阶段,早期学习黄米书体、中期转学二王书体,禅让后学习孙过庭草书。南宋诗人杨万里称:“高宗初作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故孝宗、太上皆作孙字。”27(宋)杨万里撰,王琦珍点校:《杨万里诗文集》卷114《诗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5页。宋高宗学习黄庭坚书法的文献记载以及类似书风作品拓片尚有留存,故而“初作黄字”之说可谓由来有自。明人宋濂为宋高宗御札题跋:“今观与刘大中御札尚类庭坚书,考其岁月,其当在建炎之初邪。”28(明)宋濂撰:《宋高宗赐刘大中御札》,载《文宪集》卷14《跋凡四十八章》,商务印书馆(上海涵芬楼)1929年重印,第5页。由此可证宋高宗登基之初,赏赐臣下的御书书风仿效黄庭坚。陆游在嘉泰三年(1203 年)为友人收藏宋高宗御书手诏题跋,写道:“臣某少时与胡尚书之子杞同学于云门山中,见高皇帝赐尚书御题扇,曰: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盖黄体也。与此手诏绝相类。后数年,蒙收召得面天颜,距今四十四年矣。伏读霣涕,不知所云。嘉泰癸亥五月一日史官臣陆游谨题。”29(南宋)陆游:《高皇御书二》,载《陆游集》第五册《渭南文集》卷26,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33页。胡尚书乃胡直孺,南宋初曾先后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绍兴元年十有一月甲午兵部尚书兼侍读胡直孺卒,特赠端明殿学士,官给葬事。”30(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9“绍兴元年十有一月甲午朔”,第325-665页。胡直孺离世时间在绍兴元年,获赐御书当稍早于此,由此亦可证宋高宗早年赏赐臣下的书法作品摹仿黄庭坚书风。

在宋徽宗如此不遗余力大加鞭挞,而敌国大加赞赏的对立环境下,尚为康王的赵构很难做到气定神闲的临摹黄庭坚书法,而宋徽宗也更加不太可能教其临摹黄庭坚书体。

宋高宗对于黄庭坚书法的临摹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笔者认为,东京汴梁习书期间,可能涉猎有限。有学者援引《铁围山丛谈》记载:“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祐陵在藩时嗜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当绍圣、元符间,年始十六七,于是盛名圣誉布在人间,识者已疑其当璧矣。初与王晋卿诜、宗室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作文辞,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祐陵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时亦就端邸内知客吴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后人不知,往往谓祐陵画本崔白,书学薛稷,凡斯失其元源派矣。”31(宋)蔡絛著,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卷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如果据此推断,赵构早年习黄庭坚书体,有其父赵佶家学渊源,甚至将赵构临摹黄庭坚书体的时间追溯到少年时代,那就是以讹传讹。赵佶出居端王府时,赵构尚未出生,即便赵佶曾学习黄庭坚书体,与赵构幼年的书法启蒙,没有必然关联。赵佶登基称帝第八年,赵构才出生。在宋徽宗执政时期,对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打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崇宁二年(1103)四月,“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黄等文集”32(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7页。。宣和六年(1124)“冬十月庚午,诏:有收藏习用苏、黄之文者,并令焚毁,犯者以大不恭论”33(元)脱脱等撰:《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4页。。周必大记道:“自崇、观以后,凡片文只字禁切甚严”。34(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51《.平园续稿》11《跋曾无疑所藏黄鲁直晚年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1147-541页。与此相反,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二十三日甲申,金人索监书藏经,苏、黄文及古文书《资治通鉴》诸书,金人指名取索书籍甚多,又取苏黄文墨迹及古文书籍。”35(南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卷73《靖康中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第548页。在宋徽宗如此不遗余力大加鞭挞,而敌国大加赞赏的对立环境下,尚为康王的赵构很难做到气定神闲的临摹黄庭坚书法,而宋徽宗也更加不太可能教其临摹黄庭坚书体。周必大慨叹相距不久,际遇判若云泥,“至炎、兴间,则虽宸翰俯同其笔法。盖一弛一张,人事也,或抑或举有天道焉。”36(南宋)周必大:《文忠集》卷51《.平园续稿》11《跋曾无疑所藏黄鲁直晚年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541页。这说明在政治氛围紧张的环境下,赵构也不太可能无所顾忌地临摹黄庭坚书法。

跨版上图:南宋 赵构《草书洛神赋卷》绢本 146.6×28.4cm辽宁省博物馆藏

现存书法作品可证其模仿黄庭坚书风的主要有御制戒石铭拓片、绍兴恤刑手诏拓片和佛顶光明塔碑拓片,其中以戒石铭最早,作于绍兴二年。南宋名臣楼钥鉴赏宋高宗御札并题跋:“高宗皇帝垂精翰墨,始为黄庭坚书,今戒石铭之类是也。”37(南宋)楼钥撰,顾大朋点校:《攻媿集》 卷67《恭题高宗赐胡直孺御札》,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0年版,第1191页。岳珂也曾评论:“中兴初,思陵以万几之暇垂意笔法,始好黄庭坚书,故戒石之铭以颁,而方国一札遂皆似之。”38(宋)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8,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93 页。此亦证明宋高宗登基之初,颁赐御书皆以黄庭坚书风示人。俞松在《兰亭续考》记载宋高宗早年习黄庭坚书体。“思陵本学黄书,后以伪豫遣能黄书者为间,改从右军,而绍兴之初,笔势已如此,乃与《戒石铭》字体顿异,殆天纵也。”39(宋)俞松集,古玉清点校:《兰亭续考》卷2,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224页。此说法为董史采纳,收入书中:“俞松刊兰亭续考,载李心传跋高宗赐郑谌本云,思陵本学黄庭坚书,后以伪豫遣能黄书者为间,乃改从右军焉。”40(宋)董史撰:《皇宋书录》上篇《高宗皇帝》,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集》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2版修订本,第205页。俞松、董史根据不完全归纳法,错误推论宋高宗先学黄庭坚书体,然后改学二王,原因在于没有收集整理他在汴梁习书的文献资料和书法作品。如前所述,宋徽宗言传身教如何寻访兰亭序拓本,如何鉴赏兰亭序,如何临摹兰亭序,身边近臣对于兰亭序等二王书法颇有心得体会,宋高宗早已对于兰亭序等二王书法了然于胸。前文枚举绍兴元年定武兰亭题跋,宋高宗写道“斯文(兰亭序)见于世者,摹刻重复,失尽古人笔意之妙……因出其本,令精意钩摩,别付碑板,以广后学,庶几仿佛不坠於地也。”从跋文内容看,说明不同版本的兰亭序菁芜混杂,均有鉴赏,并且对于二王笔意颇有认知;从跋文风格看,这篇小楷作品风貌显为二王笔法,创作时间早于已知黄庭坚书体的书法作品。

下图:南宋 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卷》绢本 29.5×143cm(含画)故宫博物院藏

结合前引史料,笔者认为,宋高宗早在东京汴梁习书时,已经对于位列宋四家的黄庭坚耳熟能详,但是各种原因,难以潜心学习。靖康之难后,社会普遍流露对苏轼、黄庭坚等元祐党人的同情,宋高宗对于黄庭坚书法的推崇,不须抑制。因此建炎年间,私下临习之余,应用在批剳中。出于对宋徽宗打压苏轼、黄庭坚的余威,祖宗家法的忌惮,尚未大肆公开宣扬推广黄庭坚书法。直到绍兴二年,宋高宗获得属下进献的黄庭坚所书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彻底颠覆父皇的威权,毕竟宋太宗的祖宗家法更为权威。于是宋高宗下令州府郡县重新刊刻黄庭坚所书戒石铭,“癸巳颁黄庭坚所书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41(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癸巳”,第325-739页。诏令具体内容如下:“近得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厌宋徳也。因思朕异时所历郡县,其戒石多置栏槛,植以草花。为守为令者鲜有知戒石之所谓也。可令摹勒庭坚所书,颁降天下。非惟刻诸庭石,且令置之座右,为晨夕之念,岂曰小补之哉。”42(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40《诏令一》,“颁行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绍兴二年六月”,《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0年,页3722上。

诏令墨迹本原作已不可见,从碑石拓片看,宋高宗仿黄庭坚书法风格可谓形神兼备。宋朝路府州县各级衙署内正厅前修建小亭,亭内树立刊刻戒石铭的碑石,源自宋太宗旨意。戒石铭“其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全篇本蜀王孟昶所作,太宗取此四句,令天下郡县皆刻石置正厅之前,覆以小亭,坐正厅则对之。其字乃黄庭坚书。”43(元)张铉撰:《至大金陵新志》卷12下《古迹志》之“宋太宗戒石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492-486页。黄庭坚于北宋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1080—1083)在江西泰和任县令,期间书写戒石铭,并被镌刻在碑石上。

本页上图:南宋 赵构 草书《天山七绝诗》纨扇 草书 绢本23.5×24.4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赵构宋高宗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宋高宗:面子比国法重要
谁是帝王之才
好名得官
谁是帝王之才
好名得官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少年赵构亦英雄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