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西/文图
前几日有事经过上外附近,想着已许久没逛过鲁迅公园,便抽了点时间过去看看。谁知,沿着大连西路一路越走越奇怪,公园的围墙怎么看不到了?这里还是鲁迅公园吗?……直到走到那标志性的北大门,我才确认自己并没有走错。但再定睛看看,记忆中的北大门似乎和眼前的场景有所区别,虽然过去的门头外形还在,但却有意无意地融进了一众爬藤植物中,曾经的大理石贴面石墙也换成了立体植物,好似有意“隐藏自己”。
翻阅手机新闻才得知,原来这一切都是鲁迅公园“破墙见绿”工程的成果。通过半年多的局部改造,鲁迅公园不但拆除了大连西路及欧阳路上的围墙,将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了马路街区,还对西门广场围墙进行了矮化,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开放共享的公园环境。
简单看完了新闻,我又回过头去看大连西路这一段的景色。的确,原本围墙遮挡的地方被改造成了一条街边口袋公园,在公园原本山林景色的映衬下,内外的自然景观和城市街景交相辉映,吸引了不少走在人行道上的市民驻足,也拉近了公园和人的距离。不仅如此,山体景观丛中还增设了部分台阶式的隐藏入口和无障碍通道,极大地缩短了周边居民的入园路程,更有效分流了入园人群,让入园更方便也更安全。
另一侧的欧阳路至朱屹瞻艺术馆一带也增加了“小惊喜”。拆除围墙后打造的开放式口袋公园除了“四季有美景”外,还增设了几张靠椅供市民小憩。虽然天气有点阴沉,但丝毫没有阻挡周边居民来享受小区“后花园”的福利,一眼望去每张靠椅都座无虚席。为了突出虹口区的文化名人聚集地气息,公园还在装饰围栏上刻上了鲁迅先生的著名格言和人物形象,润物细无声般诠释着“公园+文化”的内涵厚度。还有公园西门广场至虹口足球场南球场一段,在增加公园出入口的同时,将原本过高的铁艺围栏进行矮化,使公园内外视线更加通透。
从有门有墙到“畅通无阻”,不得不说,高度开放的姿态也给鲁迅公园的安保工作带来挑战。但园内市民游客满意放松的神情和闲适安心的游园环境,已经为这一挑战结果打了满分。为了保障开放后的安全,鲁迅公园在此次改造中安装了大量照明和安防监控设施,做到24 小时无死角“电子巡逻”。除了这种被动监控,园内还新增了多个紧急求助设备,并在山林的山顶区域新增了8 处应急呼叫点,一旦市民游客在园内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主动按下紧急按钮,向24 小时值守在监控室的工作人员求助。
没有了围墙后,公园的开放时间会有变化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相关入园通知。果然,配合着24 小时开放的口袋花园,鲁迅公园也将公园主体的开放时间由原先的12 小时延长至16 小时,并通过增加安保人员数量和实地巡逻次数等方式,加强了开放时间内的安保力度,白天公园安保巡逻、晚上门卫巡逻、安保队员不定时巡逻,随时处理各种安全突发事件,以人技物三防合一打造安全有序、整洁舒适的“无界城市客厅”,静待市民游客前来做客。
“打开”围墙,除了要面对来自市民游客纷至沓来的紧急情况诉求,对公园自身环境安全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特别是眼下正处于一年中的火灾高发季,加上公园绿地内草木落叶繁多、冬季干燥枯萎,一旦遇到火苗很容易引发火灾。虽然鲁迅公园内没有大规模成片的密集树林,也未发生过相关的树林火灾,但面对全新升级的“无界”公园,公园的防火工作还是重中之重。
在这一点上,作为沪上老牌公园的鲁迅公园依然交出了令人满意且安心的答卷。从公园进门处到园内各处的电子屏上,只要有宣传媒介的地方,随处可见一直保持滚动播放的消防安全宣传图片和视频。在我看来,它们的存在像是一种提醒更像是一种监督,为鲁迅公园营造了浓浓的冬日防火宣传氛围,让森林防火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遍地开花。除了强大的宣传攻势,鲁迅公园还在各个管理岗亭配备了醒目的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并在园内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的顶棚上安装了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有效保障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
说实话,若不是今日正巧,我大概是不太会想到在冬日里逛公园的,但一来却发现,冬季的公园层林尽染、满目流金,别有一番风情。但随着气温降低,公园里片片飘落的树叶在为冬季增添一抹独特色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火灾隐患。而且清扫落叶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常常是前脚刚打扫完,转身又“落英缤纷”一片。对此,鲁迅公园安排专人不间断清理落叶枯枝和垃圾,以日产日清、落叶不成堆的标准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让别样的冬日园内景观安全“蔓延”到街区。
除了全方位和全员的管理模式,鲁迅公园还对园内树林等重点区域实行轮班值守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演练,以24 小时全天候、全地域、全覆盖的安全保障,让“无界”公园为市民的休闲生活增添更多绿意、惬意和如意。这支高水平的安保管理队伍,也在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的评定中被授予了“十佳安全保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纪念梅园走到鲁迅先生坐像再走到鲁迅纪念馆,一路上透过层层景观,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就在视线尽头;走出公园门站在路口极目远眺,公园里的美景又落在眼眸最深处……一场破墙见绿,旧貌换新,打破的不仅是公园美景和城市街区的界限,更满足了“市民休闲”和“城市透绿”的双重需要。
新闻里说,“十四五”期间,上海每年将新增公园约120 座,到2025 年上海公园数量将达到1000 座以上,实现“千园之城”的构想,听着让人万分期待。但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破”永远只需一时,如何安全可持续地从“透绿”到“常绿”,还期待更多公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