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劼/文
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
危险化学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通常会经过生产、运输、经营和使用的流程,但因其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又决定了危化品注定与一般商品不同,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于2022 年12 月圆满收官,其间,国务院安委会派出多个督导检查组,深入风险高隐患多、事故易发多发的煤矿、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危险废物等领域,组织开展安全整治,其中发现的一系列危化品相关安全问题引人深思。
“这一工段为什么没有气体检测报警器?把你们的设计图纸拿来看看。”督导检查组专家说。
“三氧化硫万一泄漏,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形成烟雾,很容易就能发现。”企业负责人答道。
“三氧化硫是转化完成的产物。转化前的管道里还有二氧化硫,一旦发生泄漏,人员怎么能及时知道?”在检查组的追问下,企业负责人哑口无声,表示下一步立即整改。
这是2022 年11 月国务院安委会督导检查组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冶炼厂查看户外的二氧化硫转化工段时发生的一幕。
在查看该公司的硫酸车间安全风险公告栏时,督导检查组发现,公告栏中的预防控制措施缺少工程技术、应急、个体防护等内容。在风险级别为“较大风险”的硫酸日常生产作业和电场处理作业中,预防控制措施仅列出了一些抽象的管理制度。
企业负责人解释,这是由于公告栏空间较小,导致预防控制措施内容展示不全。专家建议,把不重要的内容去掉,只保留重要的、存在较大风险的项目。“比如,硫酸的日常生产作业,气体报警器、现场视频监控、防酸碱衣服等都属于预防控制措施,目的是要让员工了解清楚。”
这次检查督导实现了对全国近7000 家危险化学品企业、2.2 万余个重大危险源全覆盖。检查中,发现了诸多问题隐患,主要总结为,一是安全发展理念不牢。企业对本地区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不了解、不掌握,只注重发展不顾安全,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高危工艺的化工项目,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事故多发。二是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人员上,安全监管执法力量薄弱、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设备上,信息化监控手段严重滞后。
查出问题隐患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整改出实效。从过往的事故发现,在危化品企业,事故隐患与火灾隐患常常相伴相生,防火与防爆常常是一体的。于是,后续的督导核查将采取消防救援机构与应急管理部门协作的工作模式。
督导检查组表示,企业在做好整改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整改台账,及时更新已整改完的问题。
被检查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督导检查组提出的所有问题“照单全收”,立行立改,确保最短时间内形成整改闭环。同时,进行举一反三,深入查看是否还存在其他隐患,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涪泾源氧气站是一家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路街道的小型危化企业。2022 年11 月10 日,督导检查组在询问氧气站负责人时发现,氧气瓶、二氧化碳钢瓶等均由企业派出的车辆押运。
“氧气瓶、二氧化碳钢瓶等属于危化品,需要用专用车辆押送,怎么能随便用小货车拉呢?”督导检查组提醒,由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车辆押送危化品,属于违法行为。“人员缺乏资质、未经培训,在押送危化品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不具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在查阅企业的出货记录时,督导检查组发现,只有目的地等信息,无出货数量记录,也没有装卸危化品的车辆、驾驶员、押运员等信息。“对押运车辆、人员等信息进行记录,目的是一旦事故发生,可以进行溯源、追责。”
督导检查组在停车场抽查一危化品运输车辆,发现随车配备的2 台手提式灭火器已于2022 年8 月过期,但10 月的随车安全检查记录却显示消防设施有效。
近年来,中国道路运输危险货物在2 亿吨左右,其中剧毒氰化物就达几十万吨,易燃易爆类达1 亿吨。在危化品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危化品仓储却整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一些非法经营者大肆发展“黑仓库”无照经营。这些仓库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管理混乱,规模不大,数量不少,分布在各个角落,给城市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即便能安全离开仓库,危化品在运输环节也面临着较大隐患。据统计,中国现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 万多家,运输车辆超过30 万辆,但整个行业集中度低,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据“大半江山”。一些危化品物流车看似登记在某个企业下,但实际只是一种“挂靠”。车辆驾驶员缺乏安全知识培训,不了解所运输危化品的特性和事故处理方法,导致发生事故时无法采取正确措施,错失抢险时机。
除了仓储和运输,缺乏专业的救援机构也是中国危化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障碍之一。一些小公司的车辆上根本不会按照规定标识出运输的货物品类和燃烧、倾覆等情况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导致事故发生后,赶来的救援人员也一筹莫展。一些专业的事故处理团队也基本是企业自建的。
存储环节的“黑仓库”、运输环节的“小散乱”以及救援体系的“不完善”都给行业带来隐患。面对这些情况,国务院安委会拿出了系列针对性措施,要求坚决禁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要求停业整顿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安委会还从四方面部署提高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要求加快整合危险化学品物流企业GPS 监控平台、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监控系统等信息系统资源,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青海贝正实业有限公司是该省规模较大的液化气充装、储配、运输企业。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化工产品销售、燃气经营、危险化学品经营等。2022 年7 月,国务院专家组对该公司的刘家寨液化气站进行检查时,发现了多处设计图纸上没有,却在现场出现的建筑物。
除了违建的建筑物,检查组在现场还发现了4 台LPG(液化石油气)储罐属于未批先建,且储罐上的安全设施严重缺失。检查组登上罐顶检查,发现罐顶安全阀四周没有加装安全护栏,对在罐顶作业的工作人员而言,有很大的坠落风险,并且四个储罐构成的联合作业面平台,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如遇危险,人员无法安全、及时撤离。此外,储罐区四周的围堰存在着裂缝、倾斜等问题,一旦发生LPG 泄漏事故,增大了液化气漫流外溢的风险。
液化石油气作为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液化气站的外部安全距离必须要留足,但在检查中检查组发现,刘家寨液化气站周围两面都是居民区,且距离最近的小区只有约72 米,不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如果外面是居民区,距离应该大于90 米,要是单个的居民建筑,应该是55 米,从你们介绍的情况来说,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
此外,现场还发现该液化气站失爆问题严重,多处场所不防爆,且检查组所在的会议室距离液化气储罐区只有不到15 米,内部间距不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通过资料查询、实地查看等方式,检查组共发现企业存在8 项重大隐患,主要问题13 项。
除了立即停产整改,类似违法行为还将面临刑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 年3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根据其第一百三十四条,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未经依法批准或者许可,擅自从事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以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度危险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将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危化品的实体经营需要监管,线上销售的管理也有抓手。2022 年12 月,应急管理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等7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相关行为安全管理,打击取缔违法违规发布信息和销售危险化学品行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全国城镇燃气使用规模增长迅猛。根据2022 年1 月应急管理部的公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用气人口已经超过6.67 亿人,全国城镇燃气的使用普及率已经达到97.87%。与此同时,燃气事故频频发生,仅2022 年第三季度,全国共有40 个城市报道过燃气爆炸事故。
2022 年4 月,检查组专家来到昆明市盘龙区东华新迎农贸市场。这家市场规模较大,有近1000 家商户,且毗邻众多居民区。在这次的检查中,发现市场内有多家使用液化气罐的餐饮商铺存在安全问题。
在对一家商铺的抽查中,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店铺地面上堆满了食材、厨具等物品,可活动空间不足10 平方米,液化气罐则被店主放在屋内最靠里的位置,同时,碍于空间限制,液化气罐所连接的灶具就紧挨在罐体旁边。此外,这家商铺所用的灶具完全属于“三无”产品,没有3C 认证,也无熄火保护装置。
危险化学品因其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在结束对新迎农贸市场的检查后,检查组来到附近一处居民小区进行随机入户燃气安全检查。刚进入小区就看到,刚完成改造的天然气入户室外管道立管上没有设置控制阀门。细问才得知,入户管的控制阀门被安装在一名住户家中。“发生紧急情况他们家没人怎么办,你跳窗户砸门吗?改造期间为什么不考虑在应急情况下如何处置?”
随后,检查组来到一户居民家中就发生了令人紧张的一幕。当用检测仪器检测住户灶前阀时,仪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说明灶前阀已经出现漏气。面对这一状况,住户一脸茫然,他全然不知漏气情况,因为屋内的燃气泄漏报警器已经被他拔掉了电源。
检查组专家介绍,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还是企业的培训教育没有落实到位。“燃气本来就是易燃易爆产品,要把燃气的安全常识告诉员工,告诉他们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应当做的,再让员工对住户做宣传。让他们时时刻刻想到,我做这件事存在哪些风险,怎么避免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设备损坏,盲目去做是要出事的。”
除了燃气,酒精、杀虫剂、打火机等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的危化品。杀虫剂含有丙烷与丁烷,遇到明火、火花或者高温很容易发生爆炸;打火机含有可燃性液体,一旦遇到明火会被迅速点燃,在高温、阳光直射等情况下也极易爆炸。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产品一般会在外包装上进行标注,使用前应查看注意事项,避免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