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张之洞学问大,“中体西用”风靡一时;而左宗棠的外号是“左骡子”。从外号就可以看出,此人属于性格刚烈、执拗的一类人。
23岁时,左宗棠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气势之豪迈,丝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旧一身肝胆。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去请左宗棠出山。自此,41岁的左宗棠开始了辉煌的后半生。
左宗棠当时的工作相当于幕僚,但张亮基心大,他把巡抚的活儿全部推给了左宗棠,自己当甩手掌柜。左宗棠也没推辞,“昼夜调军食,治文书”,让太平军三个月都进不了长沙城,最终掉头北上。自此,左宗棠一战成名。
两年后,张亮基离开湖南,左宗棠成了新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当时,巡抚可以换,但左宗棠换不了,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之后的六年中,他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浙江财赋之地彻底暴露在太平军的刀锋下。这时,必须有人能独当一面,带兵收复浙江。此时的曾国藩正在向南京进攻,无暇他顾,于是就放手让左宗棠组建“楚军”,并在第二年举荐他为浙江巡抚,南下收复浙江。
49岁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短短四年时间,他率军横扫浙江,官职从四品闲官一路升为闽浙总督,封爵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
对欧美列强来说,19世纪的中国是一块让人垂涎的肥肉。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并且扶植阿古柏政权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正当清政府准备派左宗棠带兵入疆之际,东南地区又传来了坏消息——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朝廷内部爆发了“海防”“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重点防御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国从大海而来,扰乱大清的财赋重地。左宗棠则主张“海塞并重”,因为西边有强大的俄国和从印度而来的英国。平心而论,二人坚持的立场都有道理,大清国的土地一块都不能少。但是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我们的国土太大,新疆不要了。”
此时的新疆压根儿不在大清手中,而是被俄国支持的叛军阿古柏占据,并且已经得到了英、俄的外交承认。这就把“钢铁硬汉”左宗棠惹火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
于是,左宗棠给朝廷写了一封万言书,大意是:“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牛羊遍野;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因此,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幸好,军机大臣文祥和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于是,64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再一次披挂上阵。
当时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据,建立起“洪福汗国”。1868年,英国赠送了大批军火给“洪福汗国”,维多利亚女王还写了亲笔信,向阿古柏致以亲切的问候。1872年,俄国也与“洪福汗国”签订了条约。
左宗棠亲自制定了西征的战略:缓进速决。1875年6月,64岁的左宗棠亲率六万湘军向新疆进发。征西大军浩荡出关,一路向西,一口黑漆漆的巨大棺材赫然出现在行军队列前方,由兵士抬着随军一同西征。这口棺材是左宗棠为自己打造的雄关漫道,载棺随行,表明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英雄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
战斗过程毫无悬念。1878年1月,盘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军事集团被全歼,新疆收复。这次战役,几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赞誉。
阿古柏被全歼,但伊犁被俄国占据。俄国的说法是“代清朝占领伊犁”,一旦清军收复北疆就立刻归还。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希望能要回伊犁。但到了俄国后,崇厚私自和沙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把伊犁送给了俄国。左宗棠怒了:“我从南打到北,又从东打到西,你一句话就把伊犁送了?”回家后,崇厚被判“斩监候”,最终花30万两白银买了一条命。左宗棠向朝廷报告:“这次不算数,请重新派人去谈判,谈不拢我就带兵开战了!”
最终去俄国谈判的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了给曾纪泽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左宗棠在后方也定下“三路大军收复伊犁”的新方案。1880年,69岁的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壮烈的征程。第二年,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争取回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世人都说左宗棠太犟了,可在任何时代,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钢铁硬汉,他们才是民族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