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发性知觉高潮反应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展望

2023-03-06 04:56李隽彦
中国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寒颤生理学个体

李隽彦

自发性知觉高潮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ASMR)是一种借由媒介(如视频、音频等素材)对个体的视、触、听、嗅等感觉的刺激,诱发人体产生愉悦的反应,从而获得良好感知体验的过程。目前,在理论和生理机制研究逐渐完善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出ASMR在单纯娱乐性以外的高应用性。在运动康复和运动科学领域,ASMR为人类身心带来的良性体验感和放松感备受关注,同时发现ASMR具有缓解疼痛和促进睡眠的功效。因此,本研究综述国内外ASMR理论,探析其在运动康复、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

1 ASMR介绍

1.1 ASMR的历史

2007年,在一些社团及同好会中出现与ASMR类似的概念,但部分已不可考。2008年在雅虎网站上成立的名为“煽动者社团”(Society of Sensationalists)的线上讨论群组,以及2010年由安德鲁·麦克穆里斯创立的“无名之感”(Unnamed Feeling)的博客(Smith,2019),使ASMR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其成员没有对ASMR进行统一命名,只是描述出各不相同的名称,包括关注诱发性脑内高潮、关注诱发性愉悦感、关注诱发性敏锐愉悦感等(Gallagher,2019)。同年,詹尼佛·阿伦建立了Facebook-ASMR小组,并创建了ASMR研究网站,自此开始了对ASMR的研究。次年,詹尼佛·阿伦完善了ASMR研究的Facebook页面,并在维基百科上对ASMR词条进行补充(Smith, 2019)。2013—2015年,国外学者对ASMR展开研究,其基本理论于2015年形成,并向公众公布(Barratt et al., 2015)。之后,ASMR可能的神经生理学机制也被发现(Smith et al., 2017)。

1.2 ASMR的定义、诱发和意义

ASMR是一种“低程度的快感”的主观体验,其特征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感觉和皮肤上的明显的静态刺痛感”的混合体(樊昊 等,2018)。ASMR通常是由特定的听觉或视觉刺激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的,而不是由有意识的主观注意力引起的。对于诱发条件,目前有以下几种形式:1)以各种外在感受如听觉的方式诱发ASMR时,一般利用音量轻柔、音调平缓、音色稳定的重复循环音;2)触觉是以摩挲、抚摸、擦拭等感觉为主;3)视觉多以与他人的四目相对为主。目前的ASMR视频素材会结合多种诱发条件,营造一种复合触发的环境,使人更易于体验ASMR(Barratt et al., 2015)。

在对ASMR生理学原理认知的研究中形成了几种核心理论,如审美寒颤理论、欣快感理论、恐音症理论等。但ASMR究竟是否为一种良性的体验,仍有待进一步证实。从行为和体验角度分析,ASMR能否被广泛应用,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关键方向。

2 ASMR的生理学机制与诱发理论研究

2.1 ASMR的生理学机制研究基础

2.1.1 ASMR的生理学背景

ASMR在全球被广泛关注始于2010年以后。国外的研究从医学和生理学范畴开始。2015年后,国外各领域开始更多地关注ASMR,包括生理学原理的探寻和生理现象的认知与分析。在国内,除了有部分医学综述和针对ASMR传播的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分析外,鲜见生理学、医学等范畴的研究及其应用性研究进展,大众对其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一种令人愉悦的音画技术”而已(曹境,2019)。综观目前ASMR生理学方向的研究,本研究认为,ASMR的诱发类似于通感、审美寒颤、恐音症等已知的生理现象。

2.1.2 ASMR的感知体验

根据目前对ASMR的生理学原理研究,ASMR的诱发主要取决于主观感受。故对于如何将ASMR的体验概念化,学界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对ASMR引发的表现(如寒颤),究竟是一种强烈的快乐情感标志,还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学体验经历,尚无定论。

有研究认为,ASMR的来源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感知觉的结合。Cash等(2018)通过实验发现,对部分被试而言,ASMR可能是心理预期效应的结果,即过度相信某种刺激会导致自己预想的感官体验,反过来被诱发出ASMR的感官体验。从某种角度上,ASMR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的结果,即来源于一定的心理暗示,不一定存在绝对的诱发条件。

从神经学角度分析感知觉形成的过程,有研究发现,ASMR在不同个体中产生的体表感觉的分布区域是相对固定的,感知觉体验到的令人愉悦的酥麻感也相似。这种酥麻感往往从头部中后方开始,慢慢沿着脊椎向下,扩散到双肩、前臂和后背,少数个体甚至引发至面部和上臂。这说明从感官形成的角度分析,不同个体诱发的应该是同一种感觉(Barratt et al., 2015)。可见,不同的个体靠主观心理因素诱发ASMR难以形成相同感觉功能分布区的兴奋,同样也难以获得近似的感觉体验,说明主观引发ASMR的理论有待验证。从机制角度分析,不同研究之间对ASMR的判断和认定也许存在不同,因此进一步分析和研究ASMR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2 ASMR生理学机制学说

2.2.1 感官系统的通感理论

通感(synesthesia)是一种结合若干感官系统的心理症状,表现为因引发一种感官系统的刺激而同时诱发其他感官系统兴奋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听觉引发视觉、视觉引发触觉、听觉引发触觉等(Simner et al.,2006)。该理论也被用于解释ASMR现象,即ASMR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感知觉的结合。对于通感的形成,应重点关注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这是一个特殊的大规模脑部网络模式。它与大脑中其他网络处理的活动不同,DMN处理和传递的是一些已知的、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相关的活动。DMN中的活动被认为代表了来源于内部环境中自我相关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关注,而不是外部刺激引发的相关体验(Greicius et al., 2003)。通感诱发的不是这些固有区域的同步变化,而是其他区域产生变化的各种可能性。

相关研究根据DMN的神经学效应,通过神经连接功能进行分析判断,确定ASMR经验者的大脑是否与普通个体的大脑在处理同样的ASMR诱发因素时存在不同的脑部兴奋区域(Raichle, 2015)。Smith等(2017)利用fMRI寻找这2种个体引发ASMR的神经放电情况时发现,2种个体的DMN激发情况迥然相异:普通个体的DMN区域同步放电,但ASMR个体的相应区域没有出现同步激活,反而产生一些非典型的连接,类似通感的诱发。所以,根据对ASMR机制的综合评判,通感理论在神经生理学范畴有着比较精密的证明逻辑,对大部分ASMR个体来说,也许是一个可被验证的理论。

2.2.2 欣快感理论

欣快感理论,即ASMR的产生机制类似大多数令人愉悦的感知觉的形成,甚至近似多种令人愉悦的感觉集合。Poerio等(2018)通过一项心理学的对比实验发现,较大部分实验用ASMR视频引发的欣快感是2种非常普通的心理感受的结合——平静感和兴奋感。

在ASMR诱导过程中,特定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刺激会触发头皮、颈部和背部产生明显连续的刺痛感。这些刺痛通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和深度放松的感觉(Barratt et al., 2015),说明欣快感的体验才是ASMR及其效应最具意义的关键。所以,对ASMR的认知或许可以类比更多常规欣快感的形成,更适用简单的神经生理学来解释。

2.2.3 审美寒颤理论

审美寒颤,又称鸡皮疙瘩感(aesthetic chills)。在心理学研究中,审美寒颤通常被定义为伴随鸡皮疙瘩、颤抖和刺痛感的一系列主观反应,它是一种常被用来表示巅峰的欣快感和高昂情绪的唤醒现象(Bannister, 2019)。针对音画艺术的研究认为,艺术材料的叙事结构诱发的鸡皮疙瘩感似乎与该材料故事情节的巅峰有关。它可以显著诱发被试平静感,被试也能对人物和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即所谓审美寒颤出现的原因(Schoeller, 2016)。有研究发现了多种形式的审美寒颤,如温暖性寒颤(与微笑、温暖、放松、刺激和快乐同时发生的寒颤)、寒冷寒颤(与皱眉、寒冷、悲伤和愤怒同时发生的寒颤)和移动寒颤(与流泪同时发生的寒战、感觉喉咙发堵、情绪紧张、富有温情和被感动的感觉)(Bannister, 2019)。

Seifzadeh等(2019)针对9人ASMR视频组和音乐欣赏视频组的对比实验表明,在时间知觉上,ASMR视频组和音乐欣赏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故在音乐上诱发的审美寒颤被认可的前提下,相关视频诱发的ASMR能以基本相同的机制引发,说明ASMR的反应与审美寒颤之间无明显差别(Seifzadeh et al., 2019)。因此,该研究认为,ASMR的形成和审美寒颤极为类似,甚至就是同一种感觉。对于审美寒颤和ASMR的认识,目前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合,尤其是两者在触发环境和产生的主观感觉方面极为近似。所以,将ASMR视作一种近似审美寒颤的感觉,或许言之有理。

2.2.4 以恐音症为主的恶体验感理论

恐音症(misophonia)是一种近年被认识的疾病,其特征是当个体面对一些特定的、重复的刺激(如进食、摩挲、碎裂等声音)时,会产生一种冲动的、厌恶的生理反应,类似一些经典恶体验感的心理状态,如恼怒、愤怒或厌恶的感受(Schröder et al., 2013)。ASMR与恐音症之间的关联主要来源于相关体验者的主观感觉。

一项针对恐音症的大规模调查中,一半的被试报告自己有过ASMR的体验(Rouw et al., 2018)。另一项针对恐音症人群选择性激发ASMR的实验证明,有ASMR体验者甚至会在某些程度上加深原先恐音症的程度(McEr‑lean et al.,2018)。与这项实验同时进行的恐音症问卷调查显示,有ASMR体验者比一般人群在关于恐音症的评价量表中得分更高,证明恐音症和ASMR在相关人群影响结果上的关联性。

但是,一些心理学和现象学的实验否定了以上观点。有研究分析,恐音症患者的程度加重是因为受到典型的心理障碍或者疾病的影响,如强迫症、注意力缺陷、自闭症等疾病病情越重,恐音症的状态越强烈。这些影响力最强的干预中,并不包括ASMR(Jager et al., 2020)。所以,恐音症的加重也许是其他心理缺陷导致的,ASMR与其相比,影响明显较小。可见,ASMR与恐音症是否存在必然的关联,还缺乏实质性的证据。对恶体验感的研究也发现,恶体验感的出现往往伴随心率增加,此为其典型表现,这与由ASMR诱发的欣快感带来的心率降低正好相反(Guhn et al., 2007),因此ASMR本质上可能与恶体验感不是同一类感受,不能混为一谈。

恐音症理论通过对心理疾病人群的调查被证实,但是其本质的恶体验感和ASMR的愉悦感有一定的差异性,且ASMR不是恐音症人群独有。所以,它是否为ASMR的生理机制,仍需进一步证明,或者只是一部分的诱导因素。

3 ASMR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研究

3.1 体验欣快感,放松身心

人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身心状态的改变,体能透支、身体机能变化、心理状态和压力状态改变都有可能影响身心健康状态。调查发现,运动员水平越高,环境产生压力的频率越高(Woodman et al., 2001)。在身体出现不良状态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恢复是重要的研究内容,ASMR或许可以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一项大规模的网络在线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表明,观看ASMR视频只会增加有ASMR经历的被试的欣快感,但是可以从实验数据分析发现,ASMR的产生和很多生理反应(如心率降低和皮肤电导水平升高)有关。表明ASMR是一种可靠的、可进行生理学溯源的感受体验,一定程度上能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重要作用(Poerio et al., 2018),非常符合运动后恢复的基础要求。一项ASMR个体和正常个体的对比研究也证明,与ASMR相关的感情或体验,某种程度上是正念减压治疗法(Fredborg et al., 2018)。正念减压,理论上包括对感觉的开放性、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和心理恢复等(Kabat-Zinn et al., 2009)。所以,以ASMR的方式调节身心,改善情绪,已被证明是可靠而有效的。甚至这种类似正念法的放松疗法可以达到正念治疗法的多种功效。ASMR能否大范围地诱发及其功效强弱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

3.2 缓解疼痛

疼痛是运动人群中非常常见的不良状态之一。利用ASMR缓解疼痛在近年的研究中有一定进展。ASMR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体验感,对因疼痛引发的负面情绪有良好的改善。甚至对于不同类型的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ASMR的疼痛缓解效果似乎更优(Barratt et al.,2015)。以恐音症为研究内容的实验发现,对于一些特殊的受试人群,半数能针对特殊的影响和刺激诱发ASMR,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的很多不良体验感,包括生理和心理感觉两方面的疼痛(Rouw et al., 2018)。这种对慢性疼痛的明显缓解在近似ASMR的正念治疗法中也得到一定的证实。一项针对正念治疗法治疗77例慢性疼痛患者的对比研究中显示,经过为期8周的正念治疗法干预,患者慢性疼痛的痛感明显缓解,负面情绪也得到一定的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王婷婷 等,2016)。

3.3 助眠

ASMR有助于睡眠的猜想在ASMR研究初期就备受关注。Lee等(2019)通过不同频率的双耳声道ASMR音频引发被试主观感觉变化的对照实验说明,实验中各种频率的听觉刺激均可诱发睡眠所需的大脑信号,同时使得被试能持续保持心理舒适感,最终大部分被试能够在ASMR的诱导下更迅速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不同频率信号带来影响的差别只是引发的时间和形式略有不同。故若能筛选出有效的ASMR信号,这项技术可为发现提高睡眠质量的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国际上通用的针对失眠类疾病的诊疗方案也推荐利用心理治疗方案来改善睡眠质量。这也说明ASMR在改善失眠方面是值得推广和发展的(Thorpy, 2017)。

4 总结与展望

近年,随着对ASMR生理学机制、作用效果和应用性研究的发展,学界对ASMR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但在利用ASMR进行研究时,仍旧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究竟如何更加稳定地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诱发等问题。所以,在运动科学和运动康复领域,合理诱发ASMR,利用其有价值的生理学效应,实现身心放松、疼痛缓解以及睡眠改善,进一步分析确定其功效和可行的利用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应开展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

猜你喜欢
寒颤生理学个体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村庄
村庄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高热大鼠不同程度寒颤模型的构建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