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视阈下博物馆研学的创新发展述论

2023-03-06 03:54:09盖巍
参花(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学学者黄河

◎盖巍

一、引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河被誉为“四渎之宗”,它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旧石器时期开始,远古先民就在黄河流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影响着周边部族逐步走进文明时代。从夏朝直至北宋时期,历代王朝大多在黄河流域建都,长期以来,这里是华夏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近现代以来,黄河流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文化系统,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像纽带一样串联起华夏大地上的不同民族和文化。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在国际上称之为“探究式学习”,指的是以研学者为中心,在学习指导者的引导和协助之下,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研学的过程大多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开展,研学旅行即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通过“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念和模式,根据研学者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培养研学者科学思维的方式,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历史、保护文物和宣传教育等功能。博物馆不只是广大公众学习历史和文物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广大公众爱国主义思想、塑造优秀人格、培养学习思考习惯和完善生活质量的重要场所。目前,博物馆研学已经成为研学的主要形式,研学也已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将探究式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从其产生之初便积极地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将包括黄河文化、文物文博在内的优秀文化知识传播给广大公众。新时代的黄河文化需要大力弘扬和积极传播,博物馆研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研学积极面向社会公众,以各种研学旅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优秀文化知识,以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

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多有建树:第一,主要侧重在文化视阈下对研学的探究;其次,侧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博物馆研学的分析;其三,侧重对各级各类博物馆的研学个案分析。博物馆研学目前尚处于不断摸索和发展的阶段,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具体规范的运作体制均未形成。而在黄河文化视阈下审视博物馆研学,更有待于深入研究。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笔者拟针对黄河文化视阈下博物馆研学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

二、博物馆研学及其发展现状

早在2012年,教育部在安徽、江苏、陕西等8省(区、市)开展研学试点,并确定天津市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宣告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此后,项目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相关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有三:要促进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相关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博物馆应当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发挥应有的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博物馆研学作为“学”与“游”互相融合的载体,在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紧密结合,反映时代创新的主旋律,适应文旅发展的新趋势,使博物馆研学旅游活动逐步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不断发展,现已逐步形成研学旅游的新业态。由于研学旅游的初兴,以及研学及其配套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使博物馆研学旅游活动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其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博物馆自身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课程的设置重在探索研究,让研学者近距离与文物接触,通过研学课程激活研学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但目前研学旅行普遍出现具体的课程设置“游多学少”的现象。[2]博物馆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展厅参观,这样会使课程和活动枯燥乏味,导致研学者误认为研学没有收获,甚至对研学旅行感到失望和排斥。博物馆研学课程和活动的设置,要让文物文博知识“活化”和“固化”到研学者的心中,要让他们体验和感知到博物馆文博知识的丰富内涵。因此,博物馆在研学课程和相关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格外用心,要从研学者的志趣出发,寓教于乐,真正做到让他们“在旅行中学、在学中旅行”。

另外,博物馆一直以来从事广大公众的社会教育和实践活动,研学活动属于博物馆社会宣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社教活动大多属于公益性质。而对于旅行社等社会机构而言,研学旅行活动大多属于有偿服务,研学旅行实质上是一种主要以学生群体为对象的旅游。因此,博物馆要正视这样的尴尬局面,应当与包括旅行社在内的社会研学机构保持有效的沟通,并建立健全必要的合作机制。

(二)社会研学机构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需要由社会研学机构的专业人员系统规划并组织实施,这类专业人员是集研学导师、导游和安全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研学机构的相关资质是否齐全,无从查考;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师资配置明显不合理,配备的带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某些社会研学机构为了单纯提高利润,存在管理不规范行为,并且这些社会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风险管控,如遇突发事件,没有应急预案,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上述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监管。

(三)研学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参与研学活动前,没有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到研学旅行的真正意义。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抱着应付学校、应付家长,或是消极应付社会实践的目的,以旅游玩闹和一味拍照留念的心思去对待研学旅行,流于形式。他们在实际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走马观花,缺乏自我约束,消极对待研学行程中的一切活动,甚至在研学过程中发生不遵守团队纪律,或是出现不文明行为。

三、黄河文化视阈下博物馆研学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再结合目前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博物馆研学活动应当与黄河文化紧密融合,走出一条博物馆研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博物馆研学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博物馆研学应当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和抓手,以研学旅行中的乐趣和舒适度为主要特色和促进剂,兼容并包,双管齐下。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博物馆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博物馆研学课程应当依据国家关于研学相关意见的规定,并结合研学活动的具体资源和性质来科学地制定。但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置上,应当能够引领研学者真实参与到学习研究之中,对研学者进行接受力和理解力的分层设定,充分考虑到研学者的思维模式和激励效应。

博物馆研学活动本质上是教育活动,因此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将文物和展览与时代相结合,将厚重的黄河文化与研学者的学习背景层次相结合,将知识的教育与情趣的陶冶相结合,使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体现出教育性、时代性和创新性。黄河流域各个博物馆在研学课程设计时,要紧密围绕博物馆文物和展览的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祖根文化等最能体现华夏传统和精神的文化元素。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研学者的认知心理,开展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的体验活动,并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真正触及研学者的内心,使博物馆的研学老师或社教人员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为研学者提供充满关爱的研学服务。研学老师应当给予研学者充分的尊重,像朋友一样引领研学者全身心投入研学活动中,并帮助研学者获得研究成果,这有助于研学者获得预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态度。

(二)博物馆研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博物馆研学活动能够开展,有赖于博物馆、学校或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研学机构或旅行机构多方的协调一致、联动沟通和共同参与,更有赖于行政部门的监管和把关。[3]博物馆应当对外公布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研学基地,并在硬件和软件各方面做好相应准备;学校应当做好研学者的组织工作,并向研学者提前告知研学目的、提前培训研学活动的规章制度;社会研学机构应当事先做好研学活动的应急预案、风险管控和保险保障等工作,并提前培训好有资质的研学讲师或导游领队,做到各项事务有章可循、可供追查追溯。

此外,当前形势下的博物馆研学应当寻求新型的组织模式,博物馆可以与教育部门和社会研学机构统一协调、互相联动,利用先进的远程技术,实现“云端”体验,等等。在各种远程新技术支持下的博物馆研学可以实现各方面的共赢:博物馆利用全新的远程技术,可以为研学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寓教于乐的文博知识;教育部门可以为研学者打开不同渠道的教育新模式,为研学者获得知识而创造新的机会;社会研学机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研学旅行,由线下转为线上,既避免了疫情防控期间的聚集,又节省了研学费用和开支;研学者可以从中增加新的学习体验,更加愉悦地接受新知识。

(三)博物馆研学主体的多样化创新

研学者是博物馆研学的主体,研学者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学生,研学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各个阶层、各类人群都积极地学习起来,不同年龄段和知识层次的公众均可参与到博物馆研学活动中。因此,博物馆研学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多样的。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学主体设计规划不同种类的研学体验课程,如各类学校的师生研学活动、企业开展的研学活动、作家研学活动,以及党员干部红色文化研学活动等。

四、结语

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源之一,黄河流域的博物馆应当肩负起黄河文明传承赓续的重任。博物馆的文物和展览离不开社会宣传和教育,当前博物馆研学是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博物馆研学活动现已成为博物馆、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和广大公众都迫切需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博物馆研学是旅行、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从博物馆研学的整体建构来看,社会研学机构作为连接研学者和博物馆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应承担起博物馆研学的主要职责。教育部门和博物馆分别属于博物馆研学的主体管理部门和客体管理部门。博物馆研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需要上述机构各司其职,共同提供有效的保障。我们相信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下,博物馆研学活动大有可为,一定会持续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学者黄河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