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行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在传承优秀文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濮阳市华龙区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出一项创新举措——将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点工程,采取“区聘、乡镇办管、村(社区)用”的管理体制,着力抓好选聘、培训、使用、管理、激励等重点环节,力争打造一支基层文化“生力军”,用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自2016年设立文化协管员制度以来,华龙区经过七年的摸索,从无到有,普及全区168个行政村(社区),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持。现就从华龙区文化协管员队伍构成现状、经验总结、创新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提供有益思考。
2021年,华龙区全面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居文化协管员配备,经过层层申报、筛选,重新选拔建立起一支由文化能人、村(社区)乡村振兴文化专干、村级后备干部等群体组成的文化协管员队伍,承担起基层文化政策宣传、图书借阅看管、文化活动组织等多项职责。华龙区文化协管员总量富足,且结构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协管员队伍中,整体呈现年轻化,30~49岁人数占总量的72%;从知识结构看,文化协管员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量的69%,受教育水平较高。更加年轻化、专业化的文化协管员队伍,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华龙区积极探索有益措施与路径来调动文化协管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如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载体、拓宽活动路径,并不断创新,力求最大化地发挥文化协管员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保障,是其与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华龙区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为压实主体责任,华龙区将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按照乡镇办划分,创新实施领导干部分包评比制度,由科级干部带队、各股室共同参与,积极联络乡镇(街道),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和座谈研究,梳理全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收集、整理全区共179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完成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提升工程及文化中心设备器材配置。
此外,华龙区已成立文化合作社12个,现社员500余人,包含琴棋书画、舞蹈声乐等文艺专业项目30个,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百余场。各文化合作社之间互相支持、互相交流,通过城区带动乡村,打造文旅品牌,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而文化协管员在其中,不仅作为组织者开展各项活动,更是多元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创造者。
1.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机制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华龙区着力解决文化协管员“干什么”的问题,不断更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管理体制建设。从管理机制上,已形成“区级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乡镇办文化站管理与绩效考核、服务广大村(社区)居民”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从制度制定上,华龙区根据文化建设实际,编写《濮阳市华龙区基层宣传文化协管员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基层文化协管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选聘相关内容、教育培训相关内容,以及考核管理相关要求,同时还详细介绍了村(社区)文化工作中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如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等各方面知识,使其了解自身工作职责,更好地履行义务。从绩效考核上,通过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机制,将考核重点放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及群众满意度上,这样就为文化协管员提供文化服务指明了努力方向,以期最大化地发挥文化协管员的正向引导作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2.组织开展主题培训活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素质
为巩固和提升文化惠民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提升文化协管员整体素质,华龙区将文化协管员培训常态化,着力解决文化协管员“怎么干”的问题。华龙区每年定期在全区举办“教你一招”文化技能培训活动,聘请专家及文化业务骨干进行专业授课,不定期开展文化座谈会,不仅为文化协管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同时提升了文化协管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充分推进了华龙区各乡镇办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
此外,组织资深文化工作者针对华龙区文化工作现状、结合文化协管员基本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多个文化课题培训内容,如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免费开放等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又紧贴现今文化活动喜好实际,增设广场舞创编、剪纸书画、大合唱、自媒体直播剪辑等内容。鼓励文化协管员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推进工作,积极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3.策划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全方位发展
华龙区紧贴公共文化建设实际,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打造出属于自身的公共文化品牌。一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以基层优秀文化为载体,开启“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模式,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活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切实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在端午、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开展文艺下基层演出活动,如“红色轻骑兵文艺下基层演出活动”“非遗在村居”“全民艺术普及周活动”“惠民文化节”等主题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四是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赛事。如“群星耀龙都”系列赛事、省市少儿艺术大赛活动、百姓戏迷大赛等赛事活动。五是以“文化合作社”为依托,打造一社一品牌,下设11个活动分区,囊括器乐合作社、舞蹈合作社、模特秀合作社、书画合作社、戏曲合作社、杂技合作社等30个文艺专业项目,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爱好什么就推广什么,文化协管员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并自发带领文化爱好者学习,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提升了文化协管员的活动积极性,并有益于多层次文化人才的培育。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切实锻炼了基层文化协管员,同时增强了全区协管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了文化协管员队伍工作能力,扩大了品牌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从而不断推动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高优秀文化作品的感染力、共情力及凝聚力。
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层次文化需求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丰富性、方式多样性决定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理论基础、艺术水平、专业技巧和鉴赏能力等,同时还要求协管员具有服务热情和奉献精神。
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中,应创新其学习形式与内容,一是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掘乡村美丽文化,组织开展“基层艺术公开课”系列活动,开展以文化讲堂为载体,以公共服务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主题艺术培训等为内容的文化课程策划与教学。二是以传统村落文化调研为依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相关课程,积极策划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公开课,作为基层文化建设、传承非遗文化与技艺创新性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以期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公共文化设施职能的深度融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成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公共文化相关法律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国家推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应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搭建工作,谋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服务平台,文旅体信息中心、文化场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实现场馆场地的客流、设施、管理一体化,提供线上查询、场地预定、同城约战、赛事报名等服务,用以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文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进行管理和宣传,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媒介生态矩阵。以线下展览、线上宣发、戏剧演出、两微多端等活动,打造基层文化传承、传播矩阵,全面开展基层文化对外推广与合作。通过数字化技术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熟悉软件操作、善于数据分析,又具备过硬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仅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喜好、需求与文化心理,又能迎合当代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积极更新文化传播方式与内容的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既能不断适应公众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又能不断缩短与其的距离,实现近位沟通,从根本上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在“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挖掘基层文化资源,搭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不仅是文化振兴的着力点,更是活化乡村文化资源的顺势之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坚持突出本地文化资源、文化服务特色,以文旅实践、文创实践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为重点,建设文旅、文创人才队伍。
文创即“文化+创意设计”,包括设计理念的创新和设计方法的创新两方面。创意设计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借由创意设计这一桥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连接艺术家、设计师与文化协管员,开拓其视野、提升其审美,发挥“文化协管员+文化创意设计师+艺术家”的人才沟通模式,汲取多方文化沃土之营养,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提升自身审美、充分表达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及设计理念来进行表达,创新创优文化产品内容,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品牌,从而助力“一村一品”“一社区一特色”,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体系。
文旅即“文化+旅游”,指以鉴赏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借由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建设文旅融合示范点,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公共服务空间。二是深挖本地特色,鼓励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因地制宜,为本地群众提供适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利用旅游咨询平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依托小程序预约、二维码导览等智慧景区新技术,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旅游服务空间,使其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本文结合濮阳市华龙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体系建设实践,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研究主题,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华龙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构成现状、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活动载体、拓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实践路径的方式等,探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自觉深入基层,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路径,以及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专业化、均等化、数字化方面所展现出的创新性思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他们以多种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面对不断更新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需要相关学者予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