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3-03-05 21:10朱忆天王乙竹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关键词:主动精神中国式资本主义

文/朱忆天 王乙竹(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铁的事实”打破了现代化言必称资本主义的“魔咒”,终结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至尊无上的“神话模式”,为人类贡献了具有原创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新型现代化建设经验。①胡博成、朱忆天:《“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逻辑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22 年第3 期。就其生成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形成的,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世界历史为遵循、以东方社会为实践基础生成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其历史生成过程包含了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理解、鲜活实践和主动弘扬。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科学研判世界历史与人类现代化发展走向基础之上,不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矫正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奉资本增殖为圭臬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背离等问题,开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从历史逻辑方面来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潮流中,独立探索走向何种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生发在世界各民族结束孤立状态并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中,是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在探索人类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的一次伟大历史性跨越。从东方社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逻辑方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演绎过程,要想在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样式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就需要在统筹考量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充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主动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支持。②王岩:《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 年第7 期。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新时代必须进一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不断化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风险。③亓光、魏凌云:《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行政论坛》2021 年第6 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其人口规模巨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生动鲜活地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展开过程。以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历史主动精神的关联,不仅可以深刻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脉络,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全面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演绎

尽管资本主义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其以资本为本、罔顾劳动者发展权益,造成了劳动者的持续发展权被日益挤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性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救药的内在弊病,指出人类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走向共产主义需要的雄厚物质积累和主动的革命主体力量都来自资本主义,即资产阶级在获得与封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同时,也塑造了摧毁自身的革命主体力量,无产阶级是走向理想社会的主体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擎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能动作用,由此,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动演绎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主动精神。

(一)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起点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民族复兴的探索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大势的研判、持续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起点。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的运用,是灵活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具体实践的战略思维的鲜活展现,是决定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解决时代突出问题中不断实现战略突破和战略升级,关键在以历史主动精神掌握了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主动权。①田鹏颖:《在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中把握历史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 年第4 期。“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510 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科学研究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将其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动力的高度,形成了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遵循。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展开过程中廓清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深化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从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出发,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转换运用,进一步明确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与不同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演绎了掌握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和事实证明,混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必然会引起思想混乱和行动偏离。社会基本矛盾属于本质、普遍和长远的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是表面、特殊和即时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不仅抓住了社会基本矛盾,还将是否能够清醒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运用,确立了从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再到赢得历史主动的缜密逻辑分析闭环,以此形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内驱动力,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恢宏篇章。立足社会基本矛盾深化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过程中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起点。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把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动力引擎,由此掌握了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动权。

(二)凝聚人民群众磅礴伟力是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支点

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总结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凝聚人民群众磅礴伟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智识。曾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下,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难时刻,当时先进的社会各阶层均展开了积极抗争。遗憾的是,这些抗争并没有实质性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剖析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根源,可以发现这些抗争活动并没有广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形同散沙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了抗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着力点,有效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支持。尽管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不同,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景的内在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深谙不同历史时期凝聚人民群众力量的精髓要义,以动态发展视角协同推动了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发展需求和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双重现实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制定了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动员凝聚群众力量的策略,以此掌握历史主动并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群众力量的动员积累机制。

以国情为出发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历史主动精神。“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更是决定历史发展走向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现程度的社会现实。①王乙竹、朱忆天:《“大国中农”: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及路径建构》,《理论月刊》2023 年第5 期。土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实现程度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借助土地权益分配方式及其变革,我们可以深刻洞悉中国共产党凝聚人民群众磅礴伟力的历史主动精神。革命时期土地分配方式是获得农民支持、汇聚农民革命力量的关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制度变革是凝聚人民群众力量建设工业和国防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权益改革,更是激发亿万农民创造发展奇迹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围绕土地有效凝聚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历史中心任务,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演绎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焦点

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要在理论构想层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理论,列宁立足俄国实际接续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斯大林在列宁探索的基础之上,依托计划经济创造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如何沿着马克思指明的方向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要开展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民族独立的前提要件。为此,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积极性,取得民族独立的革命胜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成为近代历史发展演绎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能动性,最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基础之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淬炼,使得中国共产党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核心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恢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模仿苏联以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完备的工业和国防体系,这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制度基础和必要物质前提。尽管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以学习模仿苏联为主,但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依据具体历史和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众多原创性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先期历史积淀。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确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造性地将资本和商品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中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熟发展提供了制度和精神支持。自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主动精神演绎逻辑得到了系统升华,中国共产党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接续奋斗进程中,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就上述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创建了新型现代化道路。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抛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阶段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融通,并以此形塑了人类现代化历史上具有原创贡献和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世界历史为遵循的历史主动精神的跃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①王公龙、付星博:《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理论教育》2022 年第1 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封闭孤立的,其内涵在与世界历史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得到了系统性升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世界历史为遵循的历史主动精神的跃升:一方面,世界历史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发的宏大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存在紧密关联,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亦与世界历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作为后发赶超型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一)顺应世界历史是历史主动精神跃升的历史规定

在历史发展周期层面,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存在高度一致性。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坚船利炮裹挟着中国进入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这种被动式体验激发了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然而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抗争都失败了,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从外部钳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各阶级内部还存在领导核心和凝聚力量不足的问题。当时资本主义为了维持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不断固化东西方从属关系,中国政治力量缺少自主性,革命力量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究竟应该如何实现呢?马克思阐述了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揭示了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具有更契合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遵循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的最优选择。质言之,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不仅受制于国内矛盾,而且深受世界矛盾的影响。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世界历史发展注入了社会主义力量。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摆脱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钳制的希望,走向了“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蒋介石集团不断利用国家机器强化官僚资本,即中国现代化道路还面临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掣肘。

无论是从世界历史的理论阐释还是现实演绎来看,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到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跃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世界历史潮流中正式拉开了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断摸索,洞察了人类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在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伟大跃升①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理论探讨》2022 年第5 期。,以历史主动精神创建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走向世界历史是历史主动精神跃升的历史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否定之否定,也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不仅不能封闭自己、割断与资本主义文明的交流,还要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创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类型。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证明,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不代表同时超越了资本和商品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要充分融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以此来获得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文明成果。由此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逻辑和历史主动精神跃升,计划经济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体系,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优势,并形成了两个市场的互动逻辑。由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实现了内在统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与世界市场的深层次、高频率互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广袤的市场空间,这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的跃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参与世界市场面临着经济体制和治理体系的挑战,因此需要充分汲取并借鉴市场经济原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同时也鲜活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探索过程中的历史主动精神的跃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其形成和发展的秘诀之一在于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主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并积极参与世界历史发展,由此避免了徘徊于世界历史边缘、脱离人类历史发展主流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来源,并与世界历史存在紧密联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既彰显人类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性。

(三)影响世界历史是历史主动精神跃升的历史贡献

客观地说,中国式现代化历程并不是简单的追赶过程,其历史贡献在于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走向。作为后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深度介入世界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最突出的功绩和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开拓出非资本主义性质且具有光明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深刻影响了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下和未来走向。如上所述,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周期呈现出一定的重合性,这使得资本主义发展成了世界历史的主导者。资本主义确实加速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但不容忽视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中心主义,血腥殖民活动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被迫做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是和平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为21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资本增殖至上的逻辑与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联姻,使得抽象的“普世价值”成为资本主义剪裁其他国家发展的价值原则。事实上“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维护资本增殖的工具,无数事实验证了其虚伪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国际社会为视野的共同价值观念,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原创价值观念体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不同国家的差异性,是对“普世价值”的全面系统超越,消除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等性,为21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提供了崭新的价值标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主动精神跃升的贡献,还体现在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基本格局方面。资本主义主导世界历史的主体力量是资产阶级,世界各国人民是被忽视和压制的对象,由此,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垄断资本追求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矛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人民,广大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不断崛起,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历史主体力量的壮大。十月革命意味着人类真正打破了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历史的局面,全面开启了“两制并存”的世界历史。东欧剧变后以“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言论甚嚣尘上,世界历史一度向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格局,回应了西方学者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偏执,“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1 页。。

三、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东方社会为基础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

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和历史逻辑,目的在于把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利用东方社会发展条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以及跨越之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必然离不开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

(一)新民主主义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关注,不仅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扩张,同时还因为东方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可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累,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为革命训练了无产阶级主体力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相比,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并不具有优势,因此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必须在革命实践中充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抓住历史提供的一切有利机会。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范例,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并且这种被动式参与没有呈现出建构新社会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被框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社会处在一触即溃的边缘,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但是被动参与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华民族,亦被赋予了争取民族和全人类独立解放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彻底终结了近代革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革命面貌得以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尚未能娴熟地运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在城市革命斗争屡屡受挫后,认识到如何激发深受压迫的农民的主体作用才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需要妥善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和提升革命斗争经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斗争实际的革命道路才得以形成。

就上述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既不同于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爆发需要生产力普遍发展以及东方社会革命要与西方形成“两极相连”的革命道路,也不同于俄国城市中心主义的革命道路,其形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存在紧密相扣的深层逻辑。作为在革命斗争中呈现出的宝贵经验,新民主主义经受住了历史检验。这一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斗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东方社会理论。作为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社会发展事实,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其是最符合中国现实的道路,是立足东方社会发展现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成功跨越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建设实践

虽然资本主义带来了制约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其在现代化特别是物质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亦不容忽视。对东方社会而言,社会内部并没有充分孕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果没有资本主义从外部强势介入,其社会属性和形态不会轻易发生实质性改变。未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东方社会如何进入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给东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破坏性打击,这种打击在情感层面构成了东方社会获得同情的现实基础,从更深层意义上来看,还充当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的系统考察,得出东方社会可以在充分占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预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历史提供的一切积极条件,真正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与资本主义通过血腥殖民获得现代化物质积累存在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恢复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回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把握其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彰显的历史主动精神。革命、建设和改革有机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接续探索,为东方社会的中国成功实现跨越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核心要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影响深远的价值意蕴,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历史性突破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神话模式”,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和创造新文明形态的途径,而且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指导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东方社会完成了现代化从落后到赶超再到引领的伟大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始终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过程中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特征,为成功跨越资本主义提供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历史合力,真正弘扬了历史主动精神。

(三)改革开放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全球化实践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现代国家和前现代国家在发展时序方面存在前后逻辑关联。现代国家向前现代国家展示了后者的未来发展景象,因此一旦前现代国家与资本主义交锋,就可能出现沦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附属物的结局。东方社会作为前现代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主要承担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地的角色,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叠加压迫让东方社会处在革命一触即发的状态,而东方社会一旦发生革命,就会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层影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生产销毁非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展开的,资本主义只有同化前现代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来源。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全面突破了资本主义对其他社会形态发展目标的框定,以高度负责的历史主动精神顺应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维护和改善了全球化的实践发展进程,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交融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就社会发展属性来看,改革开放是中国主动参与世界市场,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的过程。改革开放是以各国发展差异为基本遵循,重视各国资源整合、进行优势互补的多样化发展过程。就发展目的层面来看,与资本主义参与全球化获利的“零和博弈”思维存在本质不同,改革开放是合作互赢的新型全球化,目的在于拓展和提升全球人民福祉,是以共商共建共享来推动全球化转型升级的过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以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瞩目成就,意味着中国深度介入了世界历史进程,同时又在保持自身发展独立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全球化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为指引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重塑,全面开创了不同社会性质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存的全球化样式。同时,改革开放还彰显了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市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既拓展了国内市场又升华了全球市场,全面拓展了东方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视域,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结语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新时代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指导思想①高仁:《从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智慧》,《红旗文稿》2022 年第13 期。,也是认识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遵循。就未来发展导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承担着谋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而且肩负着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而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利己和利他的双重社会属性,必然离不开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人类现代化不是线性发展过程,更不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进一步升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和原创贡献,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世界历史为遵循和以东方社会为基础的新时代实践。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还会遇到新的风险和挑战,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历史主动精神之弘扬。只有坚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逻辑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为中国乃至人类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中国式资本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中国式性感